浅覆盖层钢栈桥钢管桩基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86594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浅覆盖层钢栈桥钢管桩基础结构,包括至少两根钢管桩、上连接杆、中连接杆、下防护架、防护土包;上连接杆和中连接杆焊接于相邻的两根钢管桩之间;下防护架由环形的内套箍和环形的外套箍组成,套箍于钢管桩下部位置;防护土包填充于下防护架的内套箍和外套箍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连接杆和中连接杆提高钢管桩的稳定性和整体性;下防护架套箍于钢管桩上,防护土包放置于下防护架内,可使钢管桩和防护土包形成整体共同受力,进而钢管桩基础的侧向抗弯能力和抗倾覆能力;采用泥土材质作为防护填充物,取材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且泥土弹性高、易变形,可使防护包堆叠的更加密实,从而钢管周周围受力更加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浅覆盖层钢栈桥钢管桩基础结构
本技术属于桥梁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浅覆盖层钢栈桥钢管桩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钢栈桥一般采用钢管桩基础,为保证钢管桩基础的足够承载能力和抗倾覆能力,钢管桩需要深入地质冲刷线以下一定距离。而对于桥梁跨越水域地质非岩石覆盖层较浅时,钢管桩贯入至岩石顶面后,即使加大锤击力,钢管桩也难以继续插入,钢管桩埋深难以保证。目前通用做法是在钢管桩周围放置一圈沙袋,以提高钢管桩的抗倾覆能力。但跨水桥梁施工周期较长,钢管桩周围的沙袋在长期的水流冲击作用下,将会发生相对位置滑移,原始的受力平衡状态难以保证,反使钢管桩承受由于沙袋产生不平衡侧推力,增加钢管桩基础的倾覆风险。且因其为水下工程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种不平衡状态平时难以巡视排查。若增加沙袋的投置,则工程造价和施工周期将随之进一步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浅覆盖层钢管桩基础抗倾覆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克服传统的沙袋堆砌易产生滑移抗倾覆强度难保证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增强浅覆盖层钢栈桥钢管桩基础抗倾覆能力、提高工程安全储备,同时施工简单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浅覆盖层钢栈桥钢管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根钢管桩、上连接杆、中连接杆、下防护架、防护土包;所述的钢管桩为薄壁钢管;所述的上连接杆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相邻的所述的两根钢管桩的顶部位置;所述的中连接杆焊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相邻的所述的两根钢管桩的中部位置;所述下防护架由环形的内套箍和环形的外套箍组成,内套箍的内套箍上层、内套箍中层、内套箍下层通过箍间连杆依次固定连接,外套箍的外套箍上层、外套箍中层、外套箍下层通过箍间连杆依次固定连接;所述下防护架套箍于所述钢管桩下部位置;所述的防护土包填充于下防护架的内套箍和外套箍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浅覆盖层钢栈桥钢管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根钢管桩、上连接杆、中连接杆、下防护架、防护土包;所述的钢管桩为薄壁钢管;所述的上连接杆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相邻的所述的两根钢管桩的顶部位置;所述的中连接杆焊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相邻的所述的两根钢管桩的中部位置;所述下防护架由环形的内套箍和环形的外套箍组成,内套箍的内套箍上层、内套箍中层、内套箍下层通过箍间连杆依次固定连接,外套箍的外套箍上层、外套箍中层、外套箍下层通过箍间连杆依次固定连接;所述下防护架套箍于所述钢管桩下部位置;所述的防护土包填充于下防护架的内套箍和外套箍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覆盖层钢栈桥钢管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护土包是由泥土、三层不透水塑料袋和麻布袋组成,所述的泥土灌注于密封的三层不透水塑料袋中,再外套麻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浅覆盖层钢栈桥钢管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防护架的内套箍和外套箍之间采用连杆连接。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辉腾殷妮芳吴飞陈晔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