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入式阻垢滤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8434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入式阻垢滤芯管,包括管体和盖体,所述管体的中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一通孔,所述盖体设置在管体的两端;所述盖体包括连接结构和端面,所述端面上设置有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阻垢滤芯管可直接配套插入传统的净水滤芯中,用于生活净水、工业净水等领域,去除水中的水垢,其更换便捷、快速。

A plug-in filter tube for scale inhib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插入式阻垢滤芯管
本技术涉及净水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插入式阻垢滤芯管。
技术介绍
容器烧过多次会后,水中含有微溶于水的硫酸钙(CaSO4)由于水的蒸发而析出,原先溶解的碳酸氢钙(Ca(HCO3)2)和碳酸氢镁(Mg(HCO3)2),在沸腾的水里分解,放出二氧化碳(CO2),生成难溶解的碳酸钙(CaCO3)和氢氧化镁(Mg(OH)2)也沉淀下来,有时也会生成MgCO3。这样就形成了水垢。水垢会堵塞管道,造成爆管等,另外水垢的成分复杂,容易聚集重金属等杂质,从而造成水质二次污染。水垢根据其形成原因和成形状态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硬垢和软垢两种。当水中含有碳酸盐胶体、细菌和有机物等杂质时,碳酸盐类似于水泥沙浆中的沙石,而胶体、细菌和有机物等则相当于水泥沙浆中的水泥,当水中胶体、细菌和有机物等粘性物质和碳酸盐共同作用,在高温煮沸条件下则形成了和容器(或管道表面)粘附在一起的硬垢。而一旦胶体、细菌和有机物等粘性物质被去除(如通过超滤滤除)后,即使水中钙、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浓度很高,也进行成洁白而松散的容易去除的碳酸盐软垢,而不会产生硬垢。在出现红水的管道中有可见锈瘤形成,这是一种危险的铁细菌是腐蚀进程的产物,它阻碍了余氯的杀菌作用,保护了铁垢下微生物的滋生。当遇到水管压力和流速变化时,微生物即刻窜入水中,成为很大隐患。基于此,现有技术进行了大量阻垢剂及阻垢装置。但目前大多数的阻垢剂是直接采用无纺布或滤网进行包覆后塞到滤芯中,其更换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插入式阻垢滤芯。通过将阻垢剂直接填入一空心管中形成一体结构,然后将该管插入到滤芯中即可。使阻垢剂更换更加方便、快速。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插入式阻垢滤芯管,包括管体和盖体,所述管体的中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一通孔,所述盖体设置在管体的两端;所述盖体包括连接结构和端面,所述端面上设置有出水口。优选地,所述管体内设置有阻垢填料。优选地,所述阻垢填料包括石墨烯复合阻垢剂,包括石墨烯复合硅磷晶、石墨烯复合FOF、石墨烯复合螯合树脂、石墨烯复合离子交换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石墨烯复合阻垢剂具有更好的阻垢效果和缓释作用,可进一步延长阻垢填料的使用寿命。更优选地,所述石墨烯复合阻垢剂的制备包括:将石墨烯与水混合,然后超声处理,得石墨烯溶液;将阻垢剂(硅磷晶、FOF、螯合树脂或离子交换树脂)浸入石墨烯溶液中,混合搅拌后过滤,烘干,即得;所述石墨烯与阻垢剂的质量比为5-10:61-92。优选地,所述管体一端的盖体与管体固定连接,管体另一端的盖体与管体活动连接;或所述管体两端的盖体与管体均活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管体的壁厚为1-3mm,管体内径为15-25mm,长度为10-23.5cm。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中的任一种。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小于阻垢填料的粒径。更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为长8mm、宽1mm的长方形。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横向间隔距离为6mm、纵向间隔距离为4mm。优选地,所述出水口由多个第二通孔组成,所述第二通孔孔径为1mm。优选地,所述第二通孔为5-6个。优选地,所述盖体的连接结构与端面垂直,所述连接结构为圆柱形结构,并延圆柱形结构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凹槽;所述连接结构远离端面的一侧还对称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设置在圆柱形结构的外侧壁。优选地,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与圆柱形结构的高度方向一致。优选地,所述管体端部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匹配的第三通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阻垢滤芯管可直接配套插入传统的净水滤芯中,用于生活净水、工业净水等领域,该管尺寸与常见净水滤芯尺寸都匹配,用于去除水中的水垢,其更换便捷、快速。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插入式阻垢滤芯管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插入式阻垢滤芯管的盖体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插入式阻垢滤芯管的盖体后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插入式阻垢滤芯管的盖体侧视图;其中,1-管体;2-盖体;3-第一通孔;4-第二通孔;5-凹槽;6-凸起;7-第三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入式阻垢滤芯管,如图1-图4所示,包括管体1和盖体2,所述管体1的中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一通孔3,所述盖体2设置在管体1的两端;所述盖体2包括连接结构和端面,所述端面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管体1内设置有阻垢填料。所述阻垢填料包括石墨烯复合阻垢剂,包括石墨烯复合硅磷晶、石墨烯复合FOF、石墨烯复合螯合树脂、石墨烯复合离子交换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石墨烯复合阻垢剂的制备包括:将石墨烯与水混合,然后超声处理,得石墨烯溶液;将阻垢剂(硅磷晶、FOF、螯合树脂或离子交换树脂)浸入石墨烯溶液中,混合搅拌后过滤,烘干,即得;所述石墨烯与阻垢剂的质量比为5-10:61-92。所述管体1一端的盖体2与管体1固定连接,管体1另一端的盖体2与管体1活动连接;或所述管体1两端的盖体2与管体1均活动连接。所述管体1的壁厚为1-3mm,管体内径为15-25mm,长度为10-23.5cm。所述第一通孔3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中的任一种。所述第一通孔3为长8mm、宽1mm的长方形。所述第一通孔3之间的横向间隔距离为6mm、纵向间隔距离为4mm。所述出水口由多个第二通孔4组成,所述第二通孔4孔径为1mm。所述第二通孔4为5-6个。所述盖体2的连接结构与端面垂直,所述连接结构为圆柱形结构,并延圆柱形结构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凹槽5;所述连接结构远离端面的一侧还对称设置有凸起6,所述凸起6设置在圆柱形结构的外侧壁。所述凹槽5的长度方向与圆柱形结构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管体1端部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6相匹配的第三通孔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阻垢滤芯管可直接配套插入传统的净水滤芯中,用于生活净水、工业净水等领域,去除水中的水垢,其更换便捷、快速。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入式阻垢滤芯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盖体,所述管体的中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一通孔,所述盖体设置在管体的两端;所述盖体包括连接结构和端面,所述端面上设置有出水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入式阻垢滤芯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盖体,所述管体的中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一通孔,所述盖体设置在管体的两端;所述盖体包括连接结构和端面,所述端面上设置有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式阻垢滤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设置有阻垢填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式阻垢滤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壁厚为1-3mm,管体内径为15-25mm,长度为10-23.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式阻垢滤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中的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插入式阻垢滤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之间的横向间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沙嫣沙晓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强生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