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结构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7704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减震装置,包括竖向的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定位杆和第一弹簧,第二支撑柱位于第一支撑柱的正上方,第一支撑柱的顶面开有凹槽,在凹槽的槽口边沿上铰接有活动块,第二支撑柱的底面中部设有凸块,凸块位于凹槽中,第二支撑柱的底面边缘上设有固定块,固定块与活动块上下相对应,且固定块的底面与活动块的顶面相接触,在固定块的底面上和活动块的顶面上分别开有沉孔,两沉孔对合形成安装有定位杆的安装腔,在凸块与凹槽的槽底面之间设有若干个处于原状的弹性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在未受到震动时,弹性件不受力,因此可使弹性件保持较佳的弹性性能,从而保持较佳的抗震性能,提高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

A damping device for build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结构减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钢结构是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钢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梁钢、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由于钢结构的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接、螺栓或铆钉等连接方式,因此抗震能力较差,在地震多发地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采用建筑减震(结构消能减震)技术,即在钢结构建筑内设置减震结构,现有的减震结构大多采用弹簧减震,但是,弹簧减震存在着以下缺陷:弹簧在安装后始终处于承受压力的状态,当长时间受压后,弹簧会产生不可逆的永久形变,而使弹簧的弹力降低,进而使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抗震能力强的建筑结构减震装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建筑结构减震装置,包括竖向的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定位杆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顶面开有凹槽,在所述凹槽的槽口边沿上铰接有活动块,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底面中部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位于所述凹槽中,第二支撑柱的底面边缘上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活动块上下相对应,且固定块的底面与活动块的顶面相接触,在所述固定块的底面上和活动块的顶面上分别开有沉孔,两沉孔对合形成安装有定位杆的安装腔,在所述凸块与凹槽的槽底面之间设有若干个处于原状的弹性件。本技术在未受到震动时,定位杆对活动块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活动块绕铰接点发生转动,保持活动块处于竖直状态,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之间通过固定块与活动块承受压力,此时,弹性件不受力;而本技术受到震动且超过一定的震动幅度时,定位杆断裂,从而解除对活动块的限位,活动块发生转动,第二支撑柱下压,第一弹簧承受压力而被压缩,达到减震效果。本技术由于在未受到震动时,弹性件不受力,因此可使弹性件保持较佳的弹性性能,从而保持较佳的抗震性能,提高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块的底面为下凸/上凹弧形面,所述活动块的顶面为下凹/上凸弧形面,所述下凸/上凹弧形面与下凹/上凸弧形面相适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弹性件采用弹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上设有若干根竖向的限位管,所述凸块的底面上设有若干根竖向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和限位管上下一一对应,限位杆的下端插入限位管中,所述第一弹簧套装在所述限位杆和限位管上,且第一弹簧位于凸块的底面和凹槽的槽底面之间。限位管与限位杆可限定第一弹簧的位置,避免第一弹簧发生偏移,提高使用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定位杆采用脆性材料制成。脆性材料是在外力作用下(如拉伸、冲击等)仅产生很小的变形即破坏断裂的材料,常用的脆性材料有铸铁、陶瓷、石材、玻璃等。脆性材质更加易于断裂,固定块与活动块更易于分离,提高灵敏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管的管内底面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本技术还可以做以下改进,所述建筑结构减震装置还包括软质材料的限位套,所述限位套套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上且围括住固定块和活动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⑴本技术由于在未受到震动时,弹性件不受力,因此可使弹性件保持较佳的弹性性能,从而保持较佳的抗震性能,提高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⑵本技术限位管与限位杆可限定第一弹簧的位置,避免第一弹簧发生偏移,提高使用稳定性。⑶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适于广泛推广和使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部分剖视);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3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中C-C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2中D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3中E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是本技术一种建筑结构减震装置,包括竖向的第一支撑柱1、第二支撑柱2、定位杆12、第一弹簧7、限位管5、限位杆6、第二弹簧13和限位套14,第二支撑柱2位于第一支撑柱1的正上方,第一支撑柱1的顶面开有方形凹槽3,方形凹槽3的底面固定安装数根竖向的且均匀分布的限位管5,第二支撑柱2的底面中部设有凸块4,凸块4插入到方形凹槽3内,凸块4的底面固定安装数根竖向的且均匀分布的限位杆6,限位杆6与限位管5上下一一对应,限位杆6的下端插入限位管5中,第一弹簧7套装在限位杆6和限位管5上,且第一弹簧7的上端连接在凸块4的底面上,第一弹簧7的下端连接在方形凹槽3的槽底面上。限位管与限位杆可限定第一弹簧的位置,避免第一弹簧发生偏移,提高使用稳定性。在第二支撑柱2的底面边缘上沿圆周设有若干个固定块8,在凹槽3的槽口边沿上沿圆周铰接有若干个活动块10,固定块8与活动块10均采用T7碳素工具钢制造而成,T7碳素工具钢具有较好的硬度与韧性,耐冲击性能好,有利于提高抗压能力。固定块8与活动块10上下相对应,且固定块8的底面与活动块10的顶面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块8的底面为上凹弧形面,活动块10的顶面为上凸弧形面,上凹弧形面与上凸弧形面相适应。在固定块的上凹弧形面中部和活动块的上凸弧形面中部上分别开有沉孔9、11,两沉孔对合形成安装有定位杆12的安装腔,定位杆12采用脆性材料制成。定位杆12对活动块10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活动块10绕铰接点发生转动,保持活动块处于竖直状态。在限位杆6与限位管5的管内底面之间设有竖向的第二弹簧13。第二弹簧13的上端与限位杆6的下端固定连接,下端则与限位管5的管内底面相接触。第二弹簧13可以缓冲限位管5与限位杆6之间的冲击力,提高限位管5与限位杆6在运行时的稳定性,提高本技术的抗震能力。第一弹簧7和第二弹簧13均采用高强度弹簧,高强度弹簧产生的形变较小,当第一弹簧7均压缩时,可避免本技术发生较大幅度的晃动,提高本技术的稳定性。还包括软质材料的限位套14,限位套14为软质皮革材料,限位套14套装在第一支撑柱1和第二支撑柱2上且围括住固定块8和活动块10,限位套14的上端固定在第一支撑柱1的下端上,限位套14的下端固定在第二支撑柱2的上端上,限位套14能够将第一支撑柱1与第二支撑柱2连接起来,提高本技术的美观性,并且在使用时,限位套14可以防止昆虫或其他杂质进入到凹槽3内,避免本技术出现故障,延长本技术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本技术在未受到震动之前,活动块10处于竖直状态且上端(上凸弧形面)插入到固定块8的下端(上凹弧形面)内,定位杆12限定活动块10的位置,避免活动块10发生翻折,此时第二支撑柱2与第一支撑柱1之间通过固定块8与活动块10承受压力,第一弹簧7不受压力,因此第一弹簧7处于自由状态;当本技术受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结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的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定位杆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顶面开有凹槽,在所述凹槽的槽口边沿上铰接有活动块,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底面中部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位于所述凹槽中,第二支撑柱的底面边缘上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活动块上下相对应,且固定块的底面与活动块的顶面相接触,在所述固定块的底面上和活动块的顶面上分别开有沉孔,两沉孔对合形成安装有定位杆的安装腔,在所述凸块与凹槽的槽底面之间设有若干个处于原状的弹性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结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的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定位杆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顶面开有凹槽,在所述凹槽的槽口边沿上铰接有活动块,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底面中部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位于所述凹槽中,第二支撑柱的底面边缘上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活动块上下相对应,且固定块的底面与活动块的顶面相接触,在所述固定块的底面上和活动块的顶面上分别开有沉孔,两沉孔对合形成安装有定位杆的安装腔,在所述凸块与凹槽的槽底面之间设有若干个处于原状的弹性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的底面为下凸/上凹弧形面,所述活动块的顶面为下凹/上凸弧形面,所述下凸/上凹弧形面与下凹/上凸弧形面相适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结构减震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印宝权王小艳杨树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