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盖及其应用的保温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6867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盖及其应用的保温杯。该内盖,包括盖主体、移动杆和压板,该移动杆可沿其轴线上下移动地安装于盖主体上,该压板枢接于盖主体上,该压板与移动杆之间设有于压板运动时带动移动杆运动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为凸轮机构。该保温杯包括上述内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内盖及其应用的保温杯采用凸轮机构来传递压板与移动杆之间的动力,可简化结构,可使结构更加紧凑,便于制造,降低生产成本。

Inner cover and its application of insulating c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盖及其应用的保温杯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盖及其应用的保温杯。
技术介绍
保温杯主要由杯体、内盖和外盖组成。杯体的杯口端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杯体的杯口端的内壁设有内螺纹,该内盖与杯体的杯口端的内螺纹配合,该外盖与杯体的杯口端的外螺纹配合,以使外盖罩于内盖外。中国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CN205671896U所公开了一种内盖的结构,其包括盖主体、移动杆和压板,盖主体中设有出水腔,其通过按压压板以驱动移动杆来实现控制出水腔的打开或者封闭,借此以提高保温的密封性。但该专利公开的压板与移动杆之间通过锁扣结构来实现传动,该锁扣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制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化结构的内盖,包括盖主体、移动杆和压板,该移动杆可沿其轴线上下移动地安装于盖主体上,该压板枢接于盖主体上,该压板与移动杆之间设有于压板运动时带动移动杆运动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为凸轮机构。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杯,包括上述内盖。本技术公开的内盖采用凸轮机构来传递压板与移动杆之间的动力,可简化结构,可使结构更加紧凑,便于制造,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公开的保温杯应用上述内盖而具有上述内盖的有益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本技术的内盖的两个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其中图1示出了压板处于闭塞位置,图2示出了压板处于开通位置;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内盖的立体分解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压板与移动杆的立体分解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内盖的俯视图,其中压板处于闭塞位置;图6示出了图5的A-A剖视图;图7示出了图6的B部局部放大图;图8示出了在图6的基础上将压板摆动至开通位置后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8的C部局部放大图;图10示出了本技术的凸轮机构的简化示意图。附图标号:10盖主体、101定止挡部、102出水腔、103出水口、104入水口;20移动杆、201接触部;30压板、301盘形凸轮部、302驱动轮廓、303最高位停靠凹槽段、304最低位停靠凹槽段、305过渡段、306下推按压端、307复位按压端、308动止挡部、309销轴;40弹簧;50密封圈;60底座;L移动杆的轴线;O压板摆动轴心;P最高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Q最低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内盖,包括盖主体10、移动杆20和压板30,该移动杆20可沿其轴线L(即移动杆的轴线)上下移动地安装于盖主体10上,该压板30枢接于盖主体10上,该压板30与移动杆20之间设有于压板30运动时带动移动杆20运动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为凸轮机构。该技术方案采用凸轮机构来传递压板与移动杆之间的动力,可简化结构,可使结构更加紧凑,便于制造,降低生产成本。该压板30相对盖主体10在一闭塞位置与一开通位置之间往复摆动;该移动杆20相对盖主体10在一最高位置与一最低位置之间往复移动;该凸轮机构包括设于压板30的底面的盘形凸轮部40和设于移动杆20的顶端的接触部201,本实施例中,盘形凸轮部301设于压板30的底面而跟随压板摆30动;该盘形凸轮部301设有驱动轮廓302;该盖主体10与移动杆20之间设有使接触部201与驱动轮廓302始终保持接触的弹性元件;该驱动轮廓302被设置成于压板30往复摆动时迫使移动杆20往复移动,且该移动杆20于压板30处于闭塞位置时处于最高位置,该移动杆20于压板30处于开通位置时处于最低位置。该技术方案公开的凸轮机构结构简单,通过对驱动轮廓的形状进行合理的设计即可使移动杆实现上下往复移动。本实施例中,移动杆20即为凸轮机构的直动推杆。该驱动轮廓302包括最高位停靠凹槽段303、最低位停靠凹槽段304以及连接于该最高位停靠凹槽段303与最低位停靠凹槽段304之间的过渡段305;该接触部201于移动杆20处于最高位置时停留在最高位停靠凹槽段303;该接触部201于移动杆20处于最低位置时停留在最低位停靠凹槽段304。本实施例中,当接触部201停留在最高位停靠凹槽段303时,按压压板30(尤其是按压压板的下推按压端306)而驱使压板30从闭塞位置摆动至开通位置的过程中,接触部201先走出最高位停靠凹槽段303而进入过渡段305,并经过渡段305进入最低位停靠凹槽段304后停留在最低位停靠凹槽段304;当接触部201停留在最低位停靠凹槽段304时,按压压板30(尤其是按压压板的复位按压端307)而驱使压板30从开通位置摆动至闭塞位置的过程中,接触部201先走出最低位停靠凹槽段304而进入过渡段305,并经过渡段305进入最高位停靠凹槽段303后停留在最高位停靠凹槽段303。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最高位停靠凹槽段和最低位停靠凹槽以便于移动杆能够稳定地停留在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上,降低移动杆脱位的风险,提高盖主体的底端的入水口开闭的准确性。该接触部201停留在最高位停靠凹槽段303时与最高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接触,尤其是,在接触部停留在最高位停靠凹槽段时,该最高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为接触部与最高位停靠凹槽段的相切点;该接触部201停留在最低位停靠凹槽段304时与最低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接触,尤其是,在接触部停留在最低位停靠凹槽段时,该最低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为接触部与最低位停靠凹槽段的相切点;以压板30摆动轴心为圆心,最高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到圆心的距离为R1,最低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到圆心的距离为R2,其中,R2>R1。该技术方案设计合理,可便于接触部的停靠。该过渡段305向外隆起,本实施例中,以压板摆动轴心为圆心,该过渡段的半径自最高位停靠凹槽段往最低位停靠凹槽段的方向先变大后变小。如图10所示,O为压板摆动轴心,P为最高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Q为最低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本实施例中,该压板30的两侧分别设有一销轴309,该压板30通过两侧的销轴309枢接于盖主体10上,压板摆动轴心即为销轴309的轴心。该压板30近盖主体的中心的一端为下推按压端306,而远盖主体的中心的一端为复位按压端307,其中,下推按压端306与复位按压端307分立于压板摆动轴心的两侧,本实施例中,移动杆的轴线L与盖主体的中心是重合的;该压板30于下推按压端306被按压时从闭塞位置摆动至开通位置;该压板30于复位按压端307被按压时从开通位置摆动至闭塞位置;该盘形凸轮部301位于下推按压端307与压板摆动轴心之间。该技术方案设计合理,使结构更加紧凑。该接触部201为一顶尖,尤其是三棱柱形顶尖,三棱柱形顶尖与驱动轮廓可实现线接触。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盖,包括盖主体、移动杆和压板,该移动杆可沿其轴线上下移动地安装于盖主体上,该压板枢接于盖主体上,该压板与移动杆之间设有于压板运动时带动移动杆运动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传动机构为凸轮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盖,包括盖主体、移动杆和压板,该移动杆可沿其轴线上下移动地安装于盖主体上,该压板枢接于盖主体上,该压板与移动杆之间设有于压板运动时带动移动杆运动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传动机构为凸轮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盖,其特征在于:
该压板相对盖主体在一闭塞位置与一开通位置之间往复摆动;
该移动杆相对盖主体在一最高位置与一最低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该凸轮机构包括设于压板的底面的盘形凸轮部和设于移动杆的顶端的接触部;
该盘形凸轮部设有驱动轮廓;
该盖主体与移动杆之间设有使接触部与驱动轮廓始终保持接触的弹性元件;
该驱动轮廓被设置成于压板往复摆动时迫使移动杆往复移动,且该移动杆于压板处于闭塞位置时处于最高位置,该移动杆于压板处于开通位置时处于最低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盖,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轮廓包括最高位停靠凹槽段、最低位停靠凹槽段以及连接于该最高位停靠凹槽段与最低位停靠凹槽段之间的过渡段;
该接触部于移动杆处于最高位置时停留在最高位停靠凹槽段;
该接触部于移动杆处于最低位置时停留在最低位停靠凹槽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盖,其特征在于:
该接触部停留在最高位停靠凹槽段时与最高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接触;
该接触部停留在最低位停靠凹槽段时与最低位停靠凹槽段的内陷最低点接触;
以压板摆动轴心为圆心,最高位停靠凹槽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仙宜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联众动漫文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