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轴中孔检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6743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机轴中孔检具,包括水平放置的检测机构和放置机轴的放置台,检测机构从左至右设有连接杆和检测部,连接杆上连接有控制连接杆水平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检测部包括圆锥台段和圆柱体段,圆锥台段的大径端与连接杆同轴连接,圆锥台段的小径端的中心位置设有卡槽,圆柱体段的外壁能够与卡槽贴合;放置台位于检测机构的前侧,放置台的上方设有入料腔,入料腔底部开口,且入料腔的底部至放置台的距离与机轴的外径相等,保证放置台上的机轴与检测机构同轴线。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检测机构,实现对机轴中孔的检测,提高检测速率,减少人力耗费。

Machine shaft middle hole inspection to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轴中孔检具
本技术属于机械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机轴中孔检具。
技术介绍
在轴类零件加工过程中,中心孔为加工轴类零件的定位基准和校验基准,如果中心孔深浅不一,对轴类零件最终加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具有同轴孔系工件的尺寸和精确度,在工件加工出来以后,往往在生产线上就需要对工件上的同轴孔系的同轴度进行检测。参见图1所示,为实际生产中的一种待测机轴1,该待测机轴1有两个部分需要品检部门进行检查,一个是对圆柱形孔2和圆锥台形孔3的内径的检查,还有一个对圆柱形孔2和圆锥台形孔3的同轴度的检查。现有技术中,常采用同轴度检棒对生产线上的工件的同轴孔系进行检测,通过人工操作将同轴度检棒与工件对准,再将同轴度检棒插入工件中心孔内,检测速度慢,不适于大批量零件的检查,同时也耗费大量人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轴中孔检具,实现对机轴中孔的检测,提高检测速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为:一种机轴中孔检具,包括水平放置的检测机构、驱动检测机构水平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和水平设置在检测机构前侧的放置台,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连接杆,连接杆后端与驱动机构连接,连接杆的前端同轴连接有检测部,检测部包括圆锥台段和圆柱体段,所述圆锥台段的大径端与连接杆同轴连接,圆锥台段的小径端的中心位置设有卡槽,圆柱体段的外壁能够与卡槽贴合;所述放置台的上部间隔设置有入料腔,入料腔底部开口,且入料腔的底部至放置台的距离与机轴的外径相等,入料腔与放置台之间构成一个检测工位,检测机构与检测工位正对,检测工位的两侧边设有阻挡机轴滚动的挡块,挡块顶部与入料腔的底部边缘连接。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首先驱动机构能够驱使连接杆水平往复移动,连接杆与检测部连接,所以连接杆水平移动带动检测部同样水平移动,使检测部自动插入机轴内,检测机轴的中心孔是否符合加工要求,然后检测机构再自动复位,便于进行下一个机轴的检测。且操作者无需手动将检测机构与机轴对准,减少人力耗费,加快检测速度,而检测完成后操作者只需将机轴自入料腔和放置板间抽出,入料腔内的其他机轴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动下落,完成入料,无需人工放置机轴,避免人为操作而造成位置误差。检测部设有圆锥台段和圆柱体段,且二者采用卡合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对检测部进行拆装,利于检修维护,同时将检测部拆分为两端,减小了检测部的长度,便于放置收纳。根据使用的需要,设置入料腔的长、宽、高度,使得入料腔内能够放置若干个机轴,加之入料腔底部与放置台间的间距等于机轴的外径长度,以此限制机轴下落至放置台上的个数,便于与检测机构配合,在对放置在放置台上的机轴进行检测时,避免该机轴上方的其他机轴影响该机轴摆放的稳定性。同时将放置在放置台上的机轴取走后,入料腔内的机轴能够自动下落,进行下一次检测,无需操作者手动放置机轴,减少人力耗费,加快检测工序。挡块能够防止放置台上机轴受到上方机轴的压力作用而误滚动,使机轴放置更为稳定,保证机轴与检测部的轴心线不发生偏移,提高检测精度。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轮和第一杆组,所述转轮上连接有驱动转轮转动的动力源,所述第一杆组包括两根铰接的拉杆,第一杆组的一端与转轮的前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铰接。这样,转轮、第一杆组和连接杆构成曲柄滑块机构,实现连接杆的水平往复移动,结构简单。且曲柄滑块机构将转动变为直线运动,运动平稳,保证连接杆的运行方向不会发生偏移,使检测部与机轴的同轴状态保持稳定。同时由于曲柄滑块机构的急回特性,使检测机构推动完成后的回撤动作迅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采用两个拉杆增大了运行路程,本方案是将一根拉杆与转轮固定连接共同构成曲柄,与设置直径较大的转轮再铰接一根拉杆相比,拉杆制造所用的材料更少,减少资源耗费。进一步,所述转轮上设有与第一杆组结构相同的第二杆组,第二杆组一端与转轮的后侧固定连接,另一端铰接有斜块,斜块位于放置台一侧,斜块的斜面与机轴的轴身平行,靠近斜块一侧的挡板与入料腔底部铰接,且此挡块与入料腔间设有扭簧。这样,第二杆组、第一杆组与转轮的连接位置为相反的,所以转轮转动时,第一杆组与第二杆组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即第一杆组带动检测机构向远离机轴的一侧移动时,第二杆组带动斜块向机轴移动。若检测为合格的机轴,操作者将机轴向斜块所在的一侧推动,此侧的挡板转动,机轴顺利移动至挡板的外侧,此时斜块正位于放置台前侧的下方,机轴跌落至斜块的斜面上,机轴自斜面滚落,斜面对机轴起缓冲作用,避免机轴产生磕碰损伤。进一步,所述放置台靠近斜块的一侧为向下且朝外倾斜的倾斜面。这样,倾斜面能够使机轴受自身重力作用而向下滚动,加快机轴滚落至斜面上的速度,提高效率。进一步,所述斜块靠近顶部的斜面为喇叭形。这样,斜块上方喇叭形的斜面增大了斜块与机轴间的承接面,增加了机轴掉落时落在斜面上的概率,防止机轴落在斜面外而造成损伤。进一步,所述斜块的斜面两侧设有限位板。这样,限位板能够对机轴进行限位,防止机轴自斜面上滑落,同时机轴依次滑落,排放整齐,便于后续包装或运输。进一步,所述检测机构与运行方向平行的两侧设有滑槽,连接杆上设有与滑槽滑动配合的滑杆。这样,滑槽与滑杆滑动配合,滑杆始终保持水平滑动,以此实现对连接杆的水平定位。进一步,所述放置台上设有防滑层,防滑层位于入料腔的正下方。这样,防滑层能够限制机轴在未受力状态下的水平误滑动,当机轴尺寸不合格时,检测机构将推动机轴水平移动,从而便于操作者辨识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待测机轴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机轴中孔检具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机轴中孔检具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机轴中孔检具实施例的检测机构的分解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待测机轴1、圆柱形孔2、圆锥台形孔3、连接杆4、转轮5、第一杆组6、第二杆组7、圆锥台段8、圆柱体段9、卡槽10、放置台11、入料腔12、防滑层13、斜块14、滑槽15、滑杆16、限位板17、倾斜面18、挡块1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如附图2-4所示:一种机轴中孔检具,包括机架、水平放置的检测机构、驱动检测机构水平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和水平设置在检测机构前侧的放置台11,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连接杆4,连接杆4后端与驱动机构连接,连接杆4的前端同轴连接有检测部,检测部包括圆锥台段8和圆柱体段9,所述圆锥台段8的大径端与连接杆4同轴连接,圆锥台段8的小径端的中心位置设有卡槽10,圆柱体段9的外壁能够与卡槽10贴合。所述放置台11与机架焊接,放置台11的位置为固定设置,放置台11的上部间隔设置有入料腔12,入料腔12的侧壁与机架焊接,入料腔12内竖直排列有若干待测机轴1,入料腔12内部的长度与待测机轴1的长度相等,且入料腔12内部的宽度与待测机轴1的外径相等。入料腔12顶部设有入料口,用于将待测机轴1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轴中孔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放置的检测机构、驱动检测机构水平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和水平设置在检测机构前侧的放置台,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连接杆,连接杆后端与驱动机构连接,连接杆的前端同轴连接有检测部,检测部包括圆锥台段和圆柱体段,所述圆锥台段的大径端与连接杆同轴连接,圆锥台段的小径端的中心位置设有卡槽,圆柱体段的外壁能够与卡槽贴合;所述放置台的上部间隔设置有入料腔,入料腔底部开口,且入料腔的底部至放置台的距离与机轴的外径相等,入料腔与放置台之间构成一个检测工位,检测机构与检测工位正对,检测工位的两侧边设有阻挡机轴滚动的挡块,挡块顶部与入料腔的底部边缘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轴中孔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放置的检测机构、驱动检测机构水平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和水平设置在检测机构前侧的放置台,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连接杆,连接杆后端与驱动机构连接,连接杆的前端同轴连接有检测部,检测部包括圆锥台段和圆柱体段,所述圆锥台段的大径端与连接杆同轴连接,圆锥台段的小径端的中心位置设有卡槽,圆柱体段的外壁能够与卡槽贴合;所述放置台的上部间隔设置有入料腔,入料腔底部开口,且入料腔的底部至放置台的距离与机轴的外径相等,入料腔与放置台之间构成一个检测工位,检测机构与检测工位正对,检测工位的两侧边设有阻挡机轴滚动的挡块,挡块顶部与入料腔的底部边缘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轴中孔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轮和第一杆组,所述转轮上连接有驱动转轮转动的动力源,所述第一杆组包括两根铰接的拉杆,第一杆组的一端与转轮的前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铰接。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昌平孙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浩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