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形无线供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6134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6:10
一种用于微型机器人的蜂窝形无线供能装置,包括:对应设置的上层发射端和下层发射端,以及外部机械驱动系统和外部电路驱动系统,其中:外部机械驱动系统与上层发射端和下层发射端相连以调整发射端的位姿,外部电路驱动系统与发射端配合产生交变磁场以为胃肠道机器人的接收线圈提供驱动能量。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多蜂窝阵列型无线供能发射端模式,每对对立的蜂窝形发射单元都能够独立驱动,根据所需供能面积,选择需要组合的蜂窝对数形成阵列。对比现有的单驱动线圈模式,多核心驱动模式的组合方式更加灵活、驱动电压需求更低且有效供能面积占比更高,能够更稳定的为胃肠道机器人无线供能。

Cellular wireless energy suppl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蜂窝形无线供能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用于微型机器人的蜂窝形无线供能装置。
技术介绍
胃肠道微型机器人为了满足人体由口吞服方式进行胃肠道无创诊查的目标,其内部机械结构及电路结构均高度集成化、微型化,而现在的小型纽扣电池单位体积下的能量有限,不足以让机器人完成一次完整的胃肠道诊查。现有技术中的无线供能方式大都采用自身供电、单核心供电输出磁场,其有效供能面积集中于轴线处,靠近边缘处供能磁场明显降低,即总的有效供能面积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较小且无法根据实际需求改变自身形状或者面积:当需要大面积的供能区域,需要增大线圈面积,导致线圈的驱动电压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蜂窝形无线供能装置,通过构造对应两层的多蜂窝阵列型发射端的模式,增加了有效供能区域相对于供能线圈平面总面积的占比,便于体姿调整;降低了整体供能线圈所需的驱动电压,提升了能量传输效率。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对应设置形成稳定的交变磁场的上层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微型机器人的蜂窝形无线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应设置形成稳定的交变磁场的上层发射端和下层发射端,以及外部机械驱动系统和外部电路驱动系统,其中:外部机械驱动系统与上层发射端和下层发射端相连以调整发射端的位姿,外部电路驱动系统与发射端配合产生交变磁场以为胃肠道机器人的接收线圈提供驱动能量;/n所述的上层发射端和下层发射端均由多个蜂窝形发射单元组成,该蜂窝形发射单元包括:蜂窝形发射单元底座、连接凸起、连接孔、薄壁圆管、填充磁芯和绕制于薄壁圆管上的发射线圈,其中:填充磁芯位于薄壁圆管内且二者共同设置于蜂窝形发射单元底座的中央,连接凸起位于蜂窝形发射单元底座的底部中央,连接孔位于蜂窝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微型机器人的蜂窝形无线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应设置形成稳定的交变磁场的上层发射端和下层发射端,以及外部机械驱动系统和外部电路驱动系统,其中:外部机械驱动系统与上层发射端和下层发射端相连以调整发射端的位姿,外部电路驱动系统与发射端配合产生交变磁场以为胃肠道机器人的接收线圈提供驱动能量;
所述的上层发射端和下层发射端均由多个蜂窝形发射单元组成,该蜂窝形发射单元包括:蜂窝形发射单元底座、连接凸起、连接孔、薄壁圆管、填充磁芯和绕制于薄壁圆管上的发射线圈,其中:填充磁芯位于薄壁圆管内且二者共同设置于蜂窝形发射单元底座的中央,连接凸起位于蜂窝形发射单元底座的底部中央,连接孔位于蜂窝形发射单元底座的各边以用于连接或移动;
所述的发射线圈由相同直径的多股利兹线圈和橡胶线圈绕制,且每对正对的蜂窝形发射单元的利兹线圈为串联,对与对之间的蜂窝形发射单元的利兹线圈为并联;
所述的填充磁芯由高磁导率的锰锌铁氧体制成,其高度高于薄壁圆管;
所述的利兹线圈由多股利兹线绞合,其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国正陈范吉姜萍萍王志武孟一村汪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