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波动热负荷的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55584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波动热负荷的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空压机一级压缩、空压机二级压缩、空压机三级压缩、一级换热器、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制氧机、制冷用户、供热用户、1#热泵机组、2#热泵机组、冷却塔、补水泵、流量计。本发明专利技术对空压机冷却水余热进行直接利用,减少了中间换热设备,避免了系统的过多散热损失,提高了系统的热效率;并通过对1#热泵机组和2#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流体和加热流体的流量控制,实现了对制冷用户和供热用户供热量的控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波动;同时也解决了空压机一级压缩后气体温度偏低进行余热回收后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提高了系统的余热利用效率。

Waste heat utilization system and method suitable for fluctuating heat lo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波动热负荷的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余热回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波动热负荷的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钢铁企业在冶炼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纯氧气、氮气等能源介质,因此大型钢铁企业通常拥有自己的制氧生产工序,在制氧生产过程中有多台空压机;空压机在运行时,真正用于增加空气势能所消耗的电能,在总耗电量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约15%左右。约85%的耗电转化为热量存在于压缩气体中,并通过风冷或者水冷的方式排放到空气中去。如果将压缩气体的这部分余热加以回收利用,用于冬季供暖或夏季制冷等,即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可以减低企业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燃煤量,降低燃煤对环境的污染。目前,国内针对空压机余热回收及利用开展了多项研究与应用。专利CN106762557A公开一种基于空压机余热回收的智能供热水设备;该专利技术通过在换热器与热用户之间增加缓存储热设备实现了智能供热水。该方法虽然实现了供热系统的稳定性,但中间换热、储热设备过多造成系统的热损失较大。专利CN108150422A公开了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该系统通过回收空压机余热以热水方式驱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制取冷水;但对于驱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后的热水(一般在70℃~75℃左右)没有利用,使其能源利用率较低。专利CN107178934A公开一种空压机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系统,该系统的空压机三级压缩分别经过三级换热,换热后高温水进入余热取热装置经过再次换热转化为高温余热水进入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系统;该系统没有提及空压机一级压缩后空气温度较低,余热回收后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综上所述,空压机余热利用在控制系统及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现有空压机余热利用系统、方法的中间换热设备过多造成系统的热损失较大;而且没有考虑到实际运行中空压机一级压缩后空气温度较低,余热回收后无法有效利用;同时对于空压机余热回收如何有效适应热用户需求波动上,没有给解决方案。因此,探寻更加实用有效的空压机余热回收控制系统及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波动热负荷的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实现了对制冷用户和供热用户供热量的控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波动;同时解决了空压机一级压缩后气体温度偏低进行余热回收后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提高了系统的余热利用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适用于波动热负荷的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空压机一级压缩、空压机二级压缩、空压机三级压缩、一级换热器、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制氧机、制冷用户、供热用户、1#热泵机组、2#热泵机组、冷却塔、补水泵、流量计;空压机一级压缩出口与一级换热器气侧入口连接,一级换热器气侧出口与空压机二级压缩入口连接,空压机二级压缩出口与二级换热器气侧入口连接,二级换热器气侧出口与空压机三级压缩入口连接,空压机三级压缩出口与三级换热器气侧入口连接,三级换热器气侧出口与制氧机入口连接;一级换热器水侧出口与1#热泵机组驱动热源入口连接,同时以并联方式分别与2#热泵机组入口和供热用户入口连接;1#热泵机组出口与交汇的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水侧出口连接,然后与制冷用户入口连接;制冷用户出口与供热用户入口连接,同时以并联方式与1#热泵机组入口连接;1#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出口与供热用户入口连接;供热用户出口以并联方式分别与2#热泵机组驱动热源入口、冷却塔入口、供热用户入口连接;2#热泵机组的出口与供热用户入口连接,2#热泵机组驱动热源出口、冷却塔出口分别与补水泵出口连接,补水泵出口与流量计入口连接,流量计出口分别与一级换热器、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的水侧入口连接,流量计的反馈信号传送给补水泵。所述的制冷用户由溴化锂机组制冷。上述系统实现余热利用的方法,通过对1#热泵机组和2#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流体和加热流体流量控制,实现对制冷用户和供热用户供热量控制;具体包括:制冷量控制模式:常温常压空气经过空压机一级压缩后温度达75℃~95℃,进入一级换热器与30℃~35℃冷却水进行换热,换热后压缩空气温度为35℃~40℃并进入空压机二级压缩、空压机三级压缩,二级压缩空气和三级压缩空气温度达100℃~120℃,在压缩后进入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换热,最后经过三级压缩及冷却的空气进入制氧机;进入一级换热器的冷却水经过换热后温度为55℃~65℃,控制一部分换热水进入1#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入口,一部分进入供热用户;进入二级换热器和三级换热器的冷却水经换热升温至80℃~90℃后,进入制冷用户作为热源驱动溴化锂制冷机组,产生冷量供用户所需;驱动溴化锂机组制冷后,热水温度降至70℃~75℃从制冷用户流出,其中一部分进入1#热泵机组,并以一级换热器出来的部分55℃~65℃低温热水作为1#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将进入1#热泵机组的70℃~75℃回水加热至80℃~90℃后从1#热泵机组出口流出,与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出来的80℃~90℃水混合循环进入制冷用户用于驱动溴化锂机组;热水驱动溴化锂机组制冷后温度降至70℃~75℃从制冷用户流出,其中的一部分70℃~75℃回水重新循环进入1#热泵机组进行加热;55℃~65℃低温热水驱动1#热泵机组之后温度降至45℃~55℃后从1#热泵机组驱动热源出口流出,与未进入1#热泵机组的一级换热器流出55℃~65℃水及制冷用户流出70℃~75℃回水汇聚,汇聚后作为供热水进入供热用户;供热后水温降至40℃~50℃流出供热用户,进入冷却塔降温至30℃~35℃,重新作为空压机冷却水进行循环使用;流量计检测回水量,当回水量低于总量2%~5%时,反馈给补水泵进行补水;供热量控制模式:常温常压空气经过空压机一级压缩后温度达75℃~95℃,进入一级换热器与30℃~35℃冷却水进行换热,换热后压缩空气温度为35℃~40℃并进入空压机二级压缩、空压机三级压缩,二级压缩空气和三级压缩空气温度可达100℃~120℃,在压缩后进入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换热,最后经过三级压缩及冷却的空气进入制氧机;进入一级换热器的冷却水经过换热后温度为55℃~65℃,通过开关调节阀控制一部分换热水进入2#热泵机组的入口,一部分进入供热用户;进入二级换热器和三级换热器的冷却水经换热升温至80℃~90℃后,进入制冷用户作为热源驱动溴化锂制冷机组,产生冷量供用户所需;驱动溴化锂机组制冷后,热水温度降至70℃~75℃从制冷用户流出,与一级换热器换热后流出未进入2#热泵机组的部分温度为55℃~65℃水汇聚,汇聚后的供热水进入供热用户;供热后水温降至40℃~50℃,其中一部分的40℃~50℃回水进入2#热泵机组作为驱动热源,将一级换热器出来进入2#热泵机组的温度为55℃~65℃换热水加热升温至70℃~75℃,并从2#热泵机组出口流出;一部分的40℃~50℃回水驱动2#热泵机组后降温至30℃~35℃,从2#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出口流出;一部分的40℃~50℃回水流出与2#热泵机组出口流出和制冷用户流出的70℃~75℃供热水汇聚进入供热用户;剩余部分的40℃~50℃回水进入冷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适用于波动热负荷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压机一级压缩、空压机二级压缩、空压机三级压缩、一级换热器、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制氧机、制冷用户、供热用户、1#热泵机组、2#热泵机组、冷却塔、补水泵、流量计;/n空压机一级压缩出口与一级换热器气侧入口连接,一级换热器气侧出口与空压机二级压缩入口连接,空压机二级压缩出口与二级换热器气侧入口连接,二级换热器气侧出口与空压机三级压缩入口连接,空压机三级压缩出口与三级换热器气侧入口连接,三级换热器气侧出口与制氧机入口连接;/n一级换热器水侧出口与1#热泵机组驱动热源入口连接,同时以并联方式分别与2#热泵机组入口和供热用户入口连接;1#热泵机组出口与交汇的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水侧出口连接,然后与制冷用户入口连接;制冷用户出口与供热用户入口连接,同时以并联方式与1#热泵机组入口连接;1#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出口与供热用户入口连接;供热用户出口以并联方式分别与2#热泵机组驱动热源入口、冷却塔入口、供热用户入口连接;2#热泵机组的出口与供热用户入口连接,2#热泵机组驱动热源出口、冷却塔出口分别与补水泵出口连接,补水泵出口与流量计入口连接,流量计出口分别与一级换热器、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的水侧入口连接,流量计的反馈信号传送给补水泵。/n...

【技术特征摘要】
1.适用于波动热负荷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压机一级压缩、空压机二级压缩、空压机三级压缩、一级换热器、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制氧机、制冷用户、供热用户、1#热泵机组、2#热泵机组、冷却塔、补水泵、流量计;
空压机一级压缩出口与一级换热器气侧入口连接,一级换热器气侧出口与空压机二级压缩入口连接,空压机二级压缩出口与二级换热器气侧入口连接,二级换热器气侧出口与空压机三级压缩入口连接,空压机三级压缩出口与三级换热器气侧入口连接,三级换热器气侧出口与制氧机入口连接;
一级换热器水侧出口与1#热泵机组驱动热源入口连接,同时以并联方式分别与2#热泵机组入口和供热用户入口连接;1#热泵机组出口与交汇的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水侧出口连接,然后与制冷用户入口连接;制冷用户出口与供热用户入口连接,同时以并联方式与1#热泵机组入口连接;1#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出口与供热用户入口连接;供热用户出口以并联方式分别与2#热泵机组驱动热源入口、冷却塔入口、供热用户入口连接;2#热泵机组的出口与供热用户入口连接,2#热泵机组驱动热源出口、冷却塔出口分别与补水泵出口连接,补水泵出口与流量计入口连接,流量计出口分别与一级换热器、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的水侧入口连接,流量计的反馈信号传送给补水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实现余热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1#热泵机组和2#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流体和加热流体流量控制,实现对制冷用户和供热用户供热量控制;具体包括:
制冷量控制模式:
常温常压空气经过空压机一级压缩后温度达75℃~95℃,进入一级换热器与30℃~35℃冷却水进行换热,换热后压缩空气温度为35℃~40℃并进入空压机二级压缩、空压机三级压缩,二级压缩空气和三级压缩空气温度达100℃~120℃,在压缩后进入二级换热器、三级换热器换热,最后经过三级压缩及冷却的空气进入制氧机;
进入一级换热器的冷却水经过换热后温度为55℃~65℃,控制一部分换热水进入1#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入口,一部分进入供热用户;进入二级换热器和三级换热器的冷却水经换热升温至80℃~90℃后,进入制冷用户作为热源驱动制冷机组,产生冷量供用户所需;驱动制冷机组制冷后,热水温度降至70℃~75℃从制冷用户流出,其中一部分进入1#热泵机组,并以一级换热器出来的部分55℃~65℃低温热水作为1#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将进入1#热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伟倪健勇马光宇张天赋贾振刘芳陈鹏胡绍伟王飞王永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