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热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5561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2: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泵热水器,包括:内胆;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贴靠在所述内胆的侧部;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贴靠在所述内胆的底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与所述内胆接触的部位为凹面或平面。通过增大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与内胆的接触面积以提高两者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实现内胆加热量分布均匀,提高了加热效率。

Heat pump water he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泵热水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家用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热泵热水器。
技术介绍
目前,热水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热水器分为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和热泵热水器等。其中,热泵热水器因其能效高被广泛的推广使用。热泵热水器通常包括水箱和制冷回路,制冷回路则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水箱则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中的内胆。其中,冷凝器则设置在内胆的外部用于释放热量来加热内胆中的存水。中国专利号201210107201.2公开了一种采用热泵用换热器进行加热的热泵热水器,其中,内胆上设置有微通道换热器,通过微通道换热器在内胆的侧部释放热量来加热内胆中的存水。而由于冷媒经由微通道换热器流动过程中,温度分布由上至下逐渐降温,使得内胆上的加热量分布不均。为此,还额外在内胆的底部配置换热盘管。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换热盘管与内胆底部的接触面积较小,导致换热盘管与内胆之间的热传导效率较低,还是存在内胆上下加热量分布不均的情况。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加热量分布均匀以提高加热效率的热泵热水器是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泵热水器,通过增大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与内胆的接触面积以提高两者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实现内胆加热量分布均匀,提高了加热效率。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泵热水器,包括:内胆;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贴靠在所述内胆的侧部;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贴靠在所述内胆的底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与所述内胆接触的部位为凹面或平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的截面为D型结构,所述第二换热器环形盘绕在所述内胆的底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为扁平管,所述第二换热器迂回布置在所述内胆的底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内胆之间还设置有导热胶;或者,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内胆之间还设置有铝箔纸。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两根集流管;多根微通道管,多根所述微通道管并排布置并连接在两根所述集流管之间;两根所述集流管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气液分离板,所述气液分离板上开设有排液孔。进一步的,所述气液分离板上还设置有浮体,所述浮体用于利用浮力开关所述排液孔。进一步的,所述气液分离板上设置有用于开关所述排液孔的弹性板。进一步的,所述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其中,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由上至下依次排布;所述热泵热水器还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具有第一进气支管和第二进气支管,所述第二进气支管上设置有电控阀,所述第一进气支管与所述第一进口连接,所述第二进气支管与所述第二进口连接;出液管,所述出液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通过多根所述微通道管连通形成第一加热流路,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通过多根所述微通道管连通形成第二加热流路。进一步的,还包括切换阀组件,所述切换阀组件用于切换所述第二进口选择性的与所述第二进气支管或所述第一出口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切换阀组件为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支管连接,所述四通阀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进口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二连接口与所述出液管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将换热盘管与内胆接触的部位设置为凹面或平面,以有效的增大换热盘管与内胆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换热盘管与内胆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提高,通过换热盘管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内胆底部的水进行加热,通过增大换热盘管与内胆的接触面积以提高两者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实现内胆加热量分布均匀,提高了加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除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热泵热水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为图2中换热盘管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热泵热水器另一实施例中换热盘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6为图5中气液分离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7为图5中气液分离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8为图5中气液分离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9为图5中气液分离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图10为图5中气液分离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热泵热水器,包括内胆100和换热器200,换热器200设置在内胆100上,利用换热器200中流动的冷媒释放热量来加热内胆100中的存水。而常规的热泵热水器通常还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部件、相关传感器以及控制模块,有关热泵热水器的具体组成部件,可以参考常规热泵热水器的具体配置结构,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对于内胆100上设置的换热器200而言,换热器200通常包括微通道换热器、换热盘管7、进气管4和出液管5。其中,进气管4用于引入压缩机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并传输至微通道换热器和/或换热盘管7中,而冷媒在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盘管7中换热形成的液态冷媒最终流入到出液管5,由出液管5输出。另外,微通道换热器贴靠在内胆100的侧部;换热盘管7贴靠在内胆100的底部,换热盘管7与内胆100接触的部位为凹面或平面。具体的,构成换热盘管7的冷媒管与内胆100的接触部位形成贴合于内胆100底部表面的形状,即在换热盘管7上形成凹面或平面以与内胆100的底部更加紧密的贴合在一起。这样,便可以有效的增大换热盘管7与内胆100底部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得换热盘管7与内胆100的底部之间进行更高效地换热,提高热传导效率,以有效地增大内胆100底部的热量获得量,实现内胆100上下加热量分布均匀。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加有效地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内胆;/n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贴靠在所述内胆的侧部;/n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贴靠在所述内胆的底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与所述内胆接触的部位为凹面或平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贴靠在所述内胆的侧部;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贴靠在所述内胆的底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与所述内胆接触的部位为凹面或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的截面为D型结构,所述第二换热器环形盘绕在所述内胆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为扁平管,所述第二换热器迂回布置在所述内胆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内胆之间还设置有导热胶;或者,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内胆之间还设置有铝箔纸。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
两根集流管;
多根微通道管,多根所述微通道管并排布置并连接在两根所述集流管之间;
两根所述集流管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气液分离板,所述气液分离板上开设有排液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板上还设置有浮体,所述浮体用于利用浮力开关所述排液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磊魏爱国杜顺祥余锦剑李文东黄娟赵润鹏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新能源电器有限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