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缸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5471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缸盖结构,包括排气歧管结构、设置在排气歧管结构上表面的排气歧管上水套、设置在排气歧管结构下表面的排气歧管下水套和设置在排气歧管上水套的燃烧室表面冷却水套,排气歧管结构包括第一缸排气道、第二缸排气道、与第二缸排气道相通的第三缸排气道和与第一缸排气道相通的第四缸排气道,排气歧管上水套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排气歧管下水套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燃烧室表面冷却水套设置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排气干扰,保证对排气歧管冷却效果的同时,增强了燃烧室区域的冷却效果。

Integrated dual channel exhaust manifold hea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缸盖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缸盖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国家法规对汽车节能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发动机缸盖集成排气歧管技术被广泛关注。传统发动机中排气歧管与缸盖是分开设计的,通过紧固件固定安装在缸盖的排气侧。缸盖集成排气歧管技术是在缸盖排气侧铸造出排气歧管通道,成为缸盖的一部分。相比传统缸盖,集成排气歧管缸盖使发动机重量减轻,结构更紧凑,还可以缩短暖机时间,降低发动机排气温度,进而降低尾气污染物含量。集成排气歧管缸盖采用更短的排气通道,可以更快速启动涡轮增压器或三元催化器。但同时,排气通道中缸与缸之间的排气气流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每个气缸的排放效率。相比传统缸盖,集成排气歧管缸盖的水套设计更为复杂,它需要同时考虑燃烧室区域和排气歧管区域的冷却效果。水套结构一般采用冷却液流经燃烧室区域后再冷却排气歧管区域。这样的水套结构导致排气歧管区域冷却效果难以控制,且缸盖各区域的冷却效果不一致,影响缸盖的使用寿命。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br>本专利技术的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歧管结构、设置在排气歧管结构上表面的排气歧管上水套、设置在排气歧管结构下表面的排气歧管下水套和设置在排气歧管上水套的燃烧室表面冷却水套,排气歧管结构包括第一缸排气道、第二缸排气道、与第二缸排气道相通的第三缸排气道和与第一缸排气道相通的第四缸排气道,排气歧管上水套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排气歧管下水套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燃烧室表面冷却水套设置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歧管结构、设置在排气歧管结构上表面的排气歧管上水套、设置在排气歧管结构下表面的排气歧管下水套和设置在排气歧管上水套的燃烧室表面冷却水套,排气歧管结构包括第一缸排气道、第二缸排气道、与第二缸排气道相通的第三缸排气道和与第一缸排气道相通的第四缸排气道,排气歧管上水套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排气歧管下水套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燃烧室表面冷却水套设置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个第一机加工流道,三个第一机加工流道一端设置于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博炜刘高领翟克娇彭友成梁玉萍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柳东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