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5417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包括钢筋笼、位于钢筋笼两侧的外墙板和内墙板,内墙板、外墙板与钢筋笼之间围合形成灌浆空间,还包括锁紧螺母、穿设在灌浆空间内的若干套筒、两相对设置在套筒内的导柱、位于导柱两侧且呈L型设置的插块,套筒的两端分别延伸出内墙板、外墙板的侧壁外并与锁紧螺母连接,导柱内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驱动两插块延伸至灌浆空间内的驱动组件,导柱的外壁设有供插块穿过的插孔,套筒的外壁沿其轴向设有与插孔相应的调节孔,套筒内设有驱动两导柱相对滑移的调节件,外墙板、内墙板朝向钢筋笼的侧壁设有若干插槽,插块的水平端穿过钢筋笼并延伸至插槽内;该剪力墙结构,方便对内、外墙板固定定位,施工效率高。

A composite plate shear wal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剪力墙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
技术介绍
剪力墙又称抗风墙、抗震墙或结构墙,叠合板式剪力墙是建筑工业化的结构形式,是现代预制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具有节能、节水、节材、减震、大幅度减少建筑垃圾、降低噪声污染、减少劳动力、有效改善施工环境、提高工程质量等特点。现有的叠合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由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组成,其中预制部分为薄板,在预制构件加工厂完成,施工时吊装就位;剪力墙核心部分是在现场绑扎钢筋,现浇混凝土,同时预制叠合剪力墙与边缘构件通过现浇连接,共同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作用。但是在浇筑浆料前,需要将预制板和钢筋笼绑扎固定,避免预制板产生倾斜,目前对预制板和钢筋笼的固定方式,一般是通过钢丝绑扎,由于钢丝绑扎,耗时费力,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施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叠合板剪力墙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叠合板剪力墙结构,包括钢筋笼、位于钢筋笼两侧的外墙板和内墙板,所述内墙板、外墙板与钢筋笼之间围合形成有灌浆空间,还包括锁紧螺母、穿设在灌浆空间内的若干套筒、两相对设置在套筒内的导柱、位于导柱两侧且呈L型设置的插块,所述套筒的两端分别延伸出内墙板、外墙板的侧壁外并与锁紧螺母连接,两所述导柱内均设有空腔,所述插块的竖直端延伸至空腔内,所述空腔内设有驱动两插块延伸至灌浆空间内的驱动组件,所述导柱的外壁设有供插块穿过的插孔,所述套筒的外壁沿其轴向设有与插孔相应的调节孔,所述套筒内设有用于驱动两导柱相对滑移的调节件,所述外墙板、内墙板朝向钢筋笼的侧壁均布设有若干插槽,所述插块的水平端穿过钢筋笼并延伸至插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将套筒穿设在灌浆空间内,拧紧锁紧螺母,实现了内墙板、外墙板与钢筋笼之间的定位;其次利用驱动组件驱动两个插块沿导柱的径向相对滑移,进而可将插块由外至内依次穿过插孔、调节孔并延伸至钢筋笼内;然后利用调节件驱动两个导柱相互远离,进而可将插块的水平端穿过钢筋笼并插入插槽内,最终实现了对内墙板、外墙板与钢筋笼之间的连接,提高了混凝土浇筑过程的稳定性,避免成型后的墙体歪斜;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固定方式,不需要人工绑扎钢丝,实现内、外墙板与钢筋笼之间的连接,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手柄、与导柱轴向同向的驱动杆、第一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与导柱径向同向的丝杆、分别设置在两插块竖直端底壁的滑块,两所述丝杆分别设置在第二锥齿轮的两侧壁轴心处,两所述丝杆的螺纹旋向方向,所述插块的竖直端壁设有与丝杆螺纹配合的螺纹孔,所述导柱的内壁沿其径向设有供滑块滑移的滑槽,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第一锥齿轮相连,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与手柄相连,所述驱动杆的外壁设有定位组件固定在套筒外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手柄,驱动杆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第二锥齿轮转动,带动两个丝杆转动,由于两个丝杆的螺纹旋向设为反向,且滑槽对滑块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进而带动两个滑块在滑槽内相互远离,进而两个插块的竖直端在丝杆上滑移,使得插块依次穿过插孔、调节孔,从而可将两个插块伸入灌浆空间内;最后利用定位组件对驱动杆固定,避免驱动杆转动,使得插块稳定固定;该驱动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操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组件包括滑移套设在驱动杆侧壁上的定位环、两相对设置在定位环侧壁上的定位块以及与驱动杆螺纹配合的定位螺母,所述套筒的外壁设有供定位块插入的定位槽,所述定位螺母抵紧在定位环的侧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定位环,使得定位块插入定位槽内,然后旋转定位螺母,使得定位螺母向定位环方向靠近,使得定位螺母抵紧在定位环的外壁,进而可将定位块抵紧在定位槽内,实现了对驱动杆的固定,避免驱动杆自转,进而提高了插块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杆的外壁沿其轴向设有限位槽,所述定位环的内环壁设有在限位槽内滑移的限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和限位块的配合,对定位环的移动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使得定位环能够稳定的滑移。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件包括与套筒两端壁转动连接的旋转螺母,两所述导柱远离滑移块的一端均延伸出套筒的外壁并与旋转螺母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旋转螺母,由于调节孔对插块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进而带动导柱在套筒内滑移,从而带动插块的水平端穿过钢筋笼的钢筋并插入插槽内,最终实现了对外墙板、内墙板与钢筋笼之间的连接;该调节方式,方便操作,代替人力绑扎钢丝,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墙板和外墙板的侧壁均布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内固定有套环,所述套环的内壁设为螺纹,所述内墙板、外墙板的两侧壁向地面倾斜设置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较高一端设有支板,所述支板通过螺栓与套环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柱的较低一端固定在地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孔、套环的设置,方便安装支撑柱,从而实现了对内墙板、外墙板的支撑,提高了浇筑混凝土过程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墙板、外墙板朝向钢筋笼的侧壁均布设有若干凸棱,所述凸棱上沿其轴向均布设有若干呈三角状的加强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棱、加强筋的设置,增大了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强了成型后的墙体与内、外墙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墙体成型后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筋笼、加强筋均采用螺纹钢筋制作成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钢筋的设置,增加了钢筋本身的强度,增加混凝土的握裹力,进而提高了墙体成型后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首先将套筒穿设在灌浆空间内,拧紧锁紧螺母,实现了内墙板、外墙板与钢筋笼之间的定位;其次利用驱动组件驱动将插块由外至内依次穿过插孔、调节孔并延伸至钢筋笼内;然后利用调节件驱动两个导柱相互远离,使得插块的水平端穿过钢筋笼并插入插槽内,最终实现了对内墙板、外墙板与钢筋笼之间的连接,提高了混凝土浇筑过程的稳定性,避免成型后的墙体歪斜,该结构不需要人工绑扎钢丝,实现内、外墙板与钢筋笼之间的连接,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效率;2.旋转手柄,驱动杆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第二锥齿轮转动,带动两个丝杆转动,由于两个丝杆的螺纹旋向设为反向,且滑槽对滑块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进而带动插块的竖直端在丝杆上滑移,进而带动插块依次穿过插孔、调节孔,从而可将两个插块伸入灌浆空间内;最后利用定位组件对驱动杆固定,避免驱动杆转动,使得插块稳定固定;该驱动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操作;3.转动旋转螺母,由于调节孔对插块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进而带动导柱在套筒内滑移,从而带动插块的水平端穿过钢筋笼的钢筋并插入插槽内,最终实现了对外墙板、内墙板与钢筋笼之间的连接;该调节方式,方便操作,代替人力绑扎钢丝,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包括钢筋笼(1)、位于钢筋笼(1)两侧的外墙板(2)和内墙板(3),所述内墙板(3)、外墙板(2)与钢筋笼(1)之间围合形成有灌浆空间(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紧螺母(5)、穿设在灌浆空间(4)内的若干套筒(6)、两相对设置在套筒(6)内的导柱(7)、位于导柱(7)两侧且呈L型设置的插块(8),所述套筒(6)的两端分别延伸出内墙板(3)、外墙板(2)的侧壁外并与锁紧螺母(5)连接,两所述导柱(7)内均设有空腔(9),所述插块(8)的竖直端延伸至空腔(9)内,所述空腔(9)内设有驱动两插块(8)延伸至灌浆空间(4)内的驱动组件(10),所述导柱(7)的外壁设有供插块(8)穿过的插孔(11),所述套筒(6)的外壁沿其轴向设有与插孔(11)相应的调节孔(12),所述套筒(6)内设有用于驱动两导柱(7)相对滑移的调节件(13),所述外墙板(2)、内墙板(3)朝向钢筋笼(1)的侧壁均布设有若干插槽(14),所述插块(8)的水平端穿过钢筋笼(1)并延伸至插槽(14)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包括钢筋笼(1)、位于钢筋笼(1)两侧的外墙板(2)和内墙板(3),所述内墙板(3)、外墙板(2)与钢筋笼(1)之间围合形成有灌浆空间(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紧螺母(5)、穿设在灌浆空间(4)内的若干套筒(6)、两相对设置在套筒(6)内的导柱(7)、位于导柱(7)两侧且呈L型设置的插块(8),所述套筒(6)的两端分别延伸出内墙板(3)、外墙板(2)的侧壁外并与锁紧螺母(5)连接,两所述导柱(7)内均设有空腔(9),所述插块(8)的竖直端延伸至空腔(9)内,所述空腔(9)内设有驱动两插块(8)延伸至灌浆空间(4)内的驱动组件(10),所述导柱(7)的外壁设有供插块(8)穿过的插孔(11),所述套筒(6)的外壁沿其轴向设有与插孔(11)相应的调节孔(12),所述套筒(6)内设有用于驱动两导柱(7)相对滑移的调节件(13),所述外墙板(2)、内墙板(3)朝向钢筋笼(1)的侧壁均布设有若干插槽(14),所述插块(8)的水平端穿过钢筋笼(1)并延伸至插槽(1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10)包括手柄(101)、与导柱(7)轴向同向的驱动杆(102)、第一锥齿轮(103)、与第一锥齿轮(103)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04)、与导柱(7)径向同向的丝杆(105)、分别设置在两插块(8)竖直端底壁的滑块(106),两所述丝杆(105)分别设置在第二锥齿轮(104)的两侧壁轴心处,两所述丝杆(105)的螺纹旋向方向,所述插块(8)的竖直端壁设有与丝杆(105)螺纹配合的螺纹孔(108),所述导柱(7)的内壁沿其径向设有供滑块(106)滑移的滑槽(107),所述驱动杆(102)的一端与第一锥齿轮(103)相连,所述驱动杆(102)的另一端与手柄(101)相连,所述驱动杆(102)的外壁设有定位组件(15)固定在套筒(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永亮刘彧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