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及其应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5172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4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及其应用方法,属于航空系统技术领域,能够实现富氮气体的高浓度连续输出,具有维护简单,可靠性好,分离效率高的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通电线圈磁致分离与传统的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在经典中空纤维膜装置外壳加上缠绕的线圈,缠绕方式为沿着进气方向轴向不断减少线圈圈数,在通电之后,中空纤维膜的空气在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场作用下进行了预分离,此时,经过磁场不断预分离的空气,在通过中空纤维膜内部时,由于氧氮的磁化率不同,氧气和氮气在通电螺线管中进行了预分离,提高了进入中空纤维膜装置中的氮气浓度,通电线圈和中空纤维膜分离装置的协同工作,实现氮气的高浓度输出。

An on-board nitrogen making device with coil assisted membrane sepa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航空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技术介绍
飞机燃油系统起火或爆炸是引起飞机失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油箱的防火防爆能力,也就成了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目前,主流的军用、民用飞机均选用基于膜分离方法制成的中空纤维膜装置惰化飞机燃油箱。现今,关于膜分离方法的研究仍然集中在高性能气体分离膜材料的制备以及渗透膜与其它气体分离技术的集成等方面。与其他空气分离方法相比,薄膜渗透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启动快,不污染环境,投资少等优点。但这种方法分离出来的富氮气体浓度有限,通入引气时需要较大的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及其应用方法,结合了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场分离技术与膜分离技术,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离出来,实现富氮气体的高浓度连续输出,具有维护简单,可靠性好,分离效率高等优点。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封头(2)、第一膜丝固定板(4)、线圈(5)、膜丝(6)、中柱(7)、三通中柱(9)、第二膜丝固定板(10)、第二封头(11);中柱(7)底端面与三通中柱(9)顶端面连接;第一膜丝固定板(4)安装在中柱(7)内侧上端,第一膜丝固定板(4)的顶端面与中柱(7)的顶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二膜丝固定板(10)安装于三通中柱(9)内侧下端,第二膜丝固定板(10)的底端面与三通中柱(9)的底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膜丝(6)填充在中柱(7)和三通中柱(9)内,且膜丝(6)顶端由第一膜丝固定板(4)固定,底端由第二膜丝固定板(10)固定,膜丝(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封头(2)、第一膜丝固定板(4)、线圈(5)、膜丝(6)、中柱(7)、三通中柱(9)、第二膜丝固定板(10)、第二封头(11);中柱(7)底端面与三通中柱(9)顶端面连接;第一膜丝固定板(4)安装在中柱(7)内侧上端,第一膜丝固定板(4)的顶端面与中柱(7)的顶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二膜丝固定板(10)安装于三通中柱(9)内侧下端,第二膜丝固定板(10)的底端面与三通中柱(9)的底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膜丝(6)填充在中柱(7)和三通中柱(9)内,且膜丝(6)顶端由第一膜丝固定板(4)固定,底端由第二膜丝固定板(10)固定,膜丝(6)的进气孔位于顶端,膜丝(6)的出气孔位于底端;线圈(5)从中柱(7)的最上端开始缠绕,缠绕多层,再沿着中柱的外柱面向下缠绕,缠绕层数不断递减,缠绕至中柱的最下端;第一封头(2)的底端面与中柱(7)的顶端面连接;第二封头(11)的顶端面与三通中柱9的底端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封头(2)的顶端设置引气入口接头(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封头(11)的底端设置第二引起出口接头(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其特征在于,三通中柱(9)的外侧面设置第一引气出口接头(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其特征在于,中柱(7)与三通中柱(9)通过螺栓b(13)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电线圈辅助膜分离的机载制氮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封头(2)通过螺栓a(3)与中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荣杰冯诗愚彭孝天陈晨周利彪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