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3035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该装置由主电源、1#、2#、3#备用电源以及用电负载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主电源向负载供电,转换开关SA、SA1、SA2、SA3都打在闭合位置;当主电源出现故障停电后,该装置会自动切换到1#备用电源向负载供电的模式;如果主电源和1#备用电源都没有电,该装置会自动切换到2#备用电源向负载供电的模式;如果主电源、1#、2#备用电源都没有电,该装置会自动切换到3#备用电源向负载供电的模式;反之,只要前边任一个电源恢复了供电,该装置都会自动切换到由前边的电源供电的模式,其后的备用电源自动停电;若停电维修,将其转换开关打到断开位置即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为重要的负载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的供电电源。

A multi-channel power supply intelligent switch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智能控制领域,特别是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对用电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火电、水电、核电以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多种形式电力能源的快速发展,为用电的可靠性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不过,在多种电源共存的情况下,电源之间的切换和共享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尽管电源的种类有很多,但是,每一种电源都会有故障停电的可能,进而或多或少都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论是国企、民企或者是私营企业,甚至是小商户、私人小别墅、购物商场、高层住宅电梯控制以及生活和消防用水等,都不希望出现较长时间停电的情况,只要能尽快地恢复供电,对简短的停电还是可以接受的。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范围的用电也会越来越多,甚至会自己采用小风电、小太阳能发电来实现自给自足。在这样的用电情况下,往往都存在传统电源与小电源之间的切换问题。要实现不同电源之间的安全、自动切换,就需要一种新型的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为用户提供比较可靠的供电电源。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源回路、1#备用电源回路、2#备用电源回路、3#备用电源回路和用电负载回路;所述主电源回路包括主回路和控制回路;所述主回路与所述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1#备用电源回路包括1#主回路和1#控制回路;所述1#主回路和1#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1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2#备用电源回路包括2#主回路和2#控制回路;所述2#主回路和所述2#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2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3#备用电源回路包括3#主回路和3#控制回路;所述3#主回路和3#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3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用电负载回路包括用电负载主回路和用电负载控制回路;所述用电负载主回路和所述用电负载控制回路在负载主回路中热继电器FR的上侧并联;所述主电源回路、1#、2#和3#备用电源回路均在负载侧并联,并与所述用电负载主回路串联;进一步地,所述主回路包括主电源、空气开关QF、熔断器FU左、熔断器FU右、电压继电器KV的线圈和交流接触器KM的1#、2#主接点KM;所述空气开关QF的上侧两端分别接主电源的L端和N端,所述空气开关QF的下侧两端分别与熔断器FU左和FU右的上端串联;所述熔断器FU左和FU右的下端分别与电压继电器KV线圈两端并联,并分别与交流接触器KM的1#、2#主接点的上端串联;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1#、2#主接点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用电负载主回路的热继电器FR的上侧串联;所述控制回路包括熔断器FU-1、起动按钮SB1、停止按钮SB2、电压继电器KV的常开接点KV、1#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1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1、2#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2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2、3#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3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3、交流接触器KM线圈、交流接触器KM的第1个常开辅助接点KM、转换开关SA、主电源运行监视指示灯DY以及熔断器FU-2;所述熔断器FU-1的左端与所述电压继电器KV线圈的左端并联;所述FU-1的右端依次与所述起动按钮SB1常开接点、停止按钮SB2常闭接点、电压继电器KV的常开接点KV、1#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1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1、2#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2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2、3#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3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3以及所述接触器KM线圈的上端串联;所述接触器KM线圈的下端与熔断器FU-2的右端串联;所述FU-2的左端与电压继电器KV线圈的右端并联;所述接触器KM的第1个常开辅助接点KM、转换开关SA与起动按钮SB1常开接点均并联;所述主电源运行监视指示灯DY分别与所述接触器KM的第1个常开辅助接点KM的下端以及接触器KM线圈的下端并联。进一步地,所述1#主回路包括1#备用电源、空气开关QF1、熔断器FU1左、熔断器FU1右、电压继电器KV1的线圈和交流接触器KM1的1#、2#主接点KM1;所述空气开关QF1的上侧两端分别接1#备用电源的L1端和N1端,所述空气开关QF1的下侧两端分别与熔断器FU1左和FU1右的上端串联;所述熔断器FU1左和FU1右的下端分别与电压继电器KV1线圈两端并联,并分别与所述接触器KM1的1#、2#主接点的上端串联;所述接触器KM1的1#、2#主接点的下端分别与主电源控制接触器KM的1#、2#主接点的下端并联;所述1#控制回路包括熔断器FU1-1、转换开关SA1、电压继电器KV1的常开接点KV1、电压继电器KV的第1个常闭接点KV、主电源控制接触器KM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2#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2的第2个常闭辅助接点KM2、3#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3的第2个常闭辅助接点KM3、交流接触器KM1线圈、交流接触器KM1的第1个常开辅助接点KM1、1#备用电源运行监视指示灯DY1以及熔断器FU1-2;所述熔断器FU1-1的左端与所述电压继电器KV1线圈的左端并联;所述FU1-1的右端依次与所述转换开关SA1、电压继电器KV1的常开接点KV1、电压继电器KV的第1个常闭接点KV、主电源控制接触器KM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2#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2的第2个常闭辅助接点KM2、3#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3的第2个常闭辅助接点KM3以及所述接触器KM1线圈的上端串联;所述接触器KM1线圈的下端与熔断器FU1-2的右端串联;所述FU1-2的左端与电压继电器KV1线圈的右端并联;所述接触器KM1的第1个常开辅助接点KM1与1#备用电源运行监视指示灯DY1串联后再与所述转换开关SA1的上端以及所述接触器KM1线圈的下端并联。进一步地,所述2#主回路包括2#备用电源、空气开关QF2、熔断器FU2左、熔断器FU2右、电压继电器KV2的线圈和所述接触器KM2的1#、2#主接点KM2;所述空气开关QF2的上侧两端分别接2#备用电源的L2端和N2端,所述空气开关QF2的下侧两端分别与熔断器FU2左和FU2右的上端串联;所述熔断器FU2左和FU2右的下端分别与电压继电器KV2线圈两端并联,并分别与所述接触器KM2的1#、2#主接点的上端串联;所述接触器KM2的1#、2#主接点的下端分别与1#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1的1#、2#主接点的下端并联;所述2#控制回路包括熔断器FU2-1、转换开关SA2、电压继电器KV2的常开接点KV2、电压继电器KV的第2个常闭接点KV、电压继电器KV1的第1个常闭接点KV1、主电源控制接触器KM的第2个常闭辅助接点KM、1#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1的第2个常闭辅助接点KM1、3#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3的第3个常闭辅助接点KM3、所述接触器KM2线圈、所述接触器KM2的第1个常开辅助接点KM2、2#备用电源运行监视指示灯DY2以及熔断器FU2-2;所述熔断器FU2-1的左端与所述电压继电器KV2线圈的左端并联;所述熔断器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源回路、1#备用电源回路、2#备用电源回路、3#备用电源回路和用电负载回路;所述主电源回路包括主回路和控制回路;所述主回路与所述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1#备用电源回路包括1#主回路和1#控制回路;所述1#主回路和1#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1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2#备用电源回路包括2#主回路和2#控制回路;所述2#主回路和所述2#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2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3#备用电源回路包括3#主回路和3#控制回路;所述3#主回路和3#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3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用电负载回路包括用电负载主回路和用电负载控制回路;所述用电负载主回路和所述用电负载控制回路在负载主回路中热继电器FR的上侧并联;所述主电源回路、1#、2#和3#备用电源回路均在负载侧并联,并均与所述用电负载主回路串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源回路、1#备用电源回路、2#备用电源回路、3#备用电源回路和用电负载回路;所述主电源回路包括主回路和控制回路;所述主回路与所述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1#备用电源回路包括1#主回路和1#控制回路;所述1#主回路和1#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1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2#备用电源回路包括2#主回路和2#控制回路;所述2#主回路和所述2#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2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3#备用电源回路包括3#主回路和3#控制回路;所述3#主回路和3#控制回路在接触器KM3主接点的上侧并联;所述用电负载回路包括用电负载主回路和用电负载控制回路;所述用电负载主回路和所述用电负载控制回路在负载主回路中热继电器FR的上侧并联;所述主电源回路、1#、2#和3#备用电源回路均在负载侧并联,并均与所述用电负载主回路串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回路包括主电源、空气开关QF、熔断器FU左、熔断器FU右、电压继电器KV的线圈和交流接触器KM的1#、2#主接点KM;所述空气开关QF的上侧两端分别接主电源的L端和N端,所述空气开关QF的下侧两端分别与熔断器FU左和FU右的上端串联;所述熔断器FU左和FU右的下端分别与电压继电器KV线圈两端并联,并分别与交流接触器KM的1#、2#主接点的上端串联;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1#、2#主接点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用电负载主回路的热继电器FR的上侧串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回路包括熔断器FU-1、起动按钮SB1、停止按钮SB2、电压继电器KV的常开接点KV、1#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1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1、2#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2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2、3#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3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3、交流接触器KM线圈、交流接触器KM的第1个常开辅助接点KM、转换开关SA、主电源运行监视指示灯DY以及熔断器FU-2;
所述熔断器FU-1的左端与所述电压继电器KV线圈的左端并联;所述FU-1的右端依次与所述起动按钮SB1常开接点、停止按钮SB2常闭接点、电压继电器KV的常开接点KV、1#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1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1、2#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2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2、3#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3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3以及所述接触器KM线圈的上端串联;所述接触器KM线圈的下端与熔断器FU-2的右端串联;所述FU-2的左端与电压继电器KV线圈的右端并联;所述接触器KM的第1个常开辅助接点KM、转换开关SA与起动按钮SB1常开接点均并联;所述主电源运行监视指示灯DY分别与所述接触器KM的第1个常开辅助接点KM的下端以及接触器KM线圈的下端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1#主回路包括1#备用电源、空气开关QF1、熔断器FU1左、熔断器FU1右、电压继电器KV1的线圈和交流接触器KM1的1#、2#主接点KM1;所述空气开关QF1的上侧两端分别接1#备用电源的L1端和N1端,所述空气开关QF1的下侧两端分别与熔断器FU1左和FU1右的上端串联;所述熔断器FU1左和FU1右的下端分别与电压继电器KV1线圈两端并联,并分别与所述接触器KM1的1#、2#主接点的上端串联;所述接触器KM1的1#、2#主接点的下端分别与主电源控制接触器KM的1#、2#主接点的下端并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1#控制回路包括熔断器FU1-1、转换开关SA1、电压继电器KV1的常开接点KV1、电压继电器KV的第1个常闭接点KV、主电源控制接触器KM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2#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2的第2个常闭辅助接点KM2、3#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3的第2个常闭辅助接点KM3、交流接触器KM1线圈、交流接触器KM1的第1个常开辅助接点KM1、1#备用电源运行监视指示灯DY1以及熔断器FU1-2;
所述熔断器FU1-1的左端与所述电压继电器KV1线圈的左端并联;所述FU1-1的右端依次与所述转换开关SA1、电压继电器KV1的常开接点KV1、电压继电器KV的第1个常闭接点KV、主电源控制接触器KM的第1个常闭辅助接点KM、2#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2的第2个常闭辅助接点KM2、3#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3的第2个常闭辅助接点KM3以及所述接触器KM1线圈的上端串联;所述接触器KM1线圈的下端与熔断器FU1-2的右端串联;所述FU1-2的左端与电压继电器KV1线圈的右端并联;所述接触器KM1的第1个常开辅助接点KM1与1#备用电源运行监视指示灯DY1串联后再与所述转换开关SA1的上端以及所述接触器KM1线圈的下端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电源智能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2#主回路包括2#备用电源、空气开关QF2、熔断器FU2左、熔断器FU2右、电压继电器KV2的线圈和所述接触器KM2的1#、2#主接点KM2;所述空气开关QF2的上侧两端分别接2#备用电源的L2端和N2端,所述空气开关QF2的下侧两端分别与熔断器FU2左和FU2右的上端串联;所述熔断器FU2左和FU2右的下端分别与电压继电器KV2线圈两端并联,并分别与所述接触器KM2的1#、2#主接点的上端串联;所述接触器KM2的1#、2#主接点的下端分别与1#备用电源控制接触器KM1的1#、2#主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春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