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发生器的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2410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0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的电极,所述电极安装在介质管内,所述电极包括:中空的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外表面为光面;安装在所述电极的两端用于将所述管状体封闭的端部,一个端部具有螺纹孔,另一个端部具有伸出的螺柱;分别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在两个所述端部的所述螺纹孔或所述螺柱的内胀撑,所述内胀撑用于将所述电极安装在介质管内;其中,所述内胀撑具有分布在外周的多个卡爪,所述卡爪包括向一侧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外径逐渐增大,所述弯折部的最大直径大于介质管的内径,所述弯折部用于胀紧在所述介质管的内壁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极可快速安装固定在介质管内,且结构简单散热快、能耗低,不易造成电极温度过高,不易烧毁。

An electrode of ozone 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臭氧发生器的电极
本技术涉及臭氧制作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的电极。
技术介绍
目前,在食品、制药、饮水处理等方面通常都会用到臭氧来消毒杀菌,氧气或者空气是用作制作臭氧的原料,利用放电管、电极电离产生臭氧,一般的电极使用PVC(Polyvinylchloride,聚氯乙烯)端盖固定,这种固定方式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PVC端盖被烧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放电管的工作效率,能耗高,产生的臭氧少。此外,现有技术中多数采用的臭氧发生器的电极,一般的是在电极的表面有一些凸起的尖点,通过尖点的放电来击穿空气,从而产生臭氧。但由于电极在放电时产生高温,从而使电极的自身温度很高,使得电极周围的空气或氧气较稀薄,从而产生的臭氧少,而耗能高。高的温度又使臭氧还原为氧气,整体能耗高,放电管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电极,以实现现有技术中的电极节能安装和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臭氧发生器的电极,所述电极安装在介质管内,所述电极包括:中空的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外表面为光面;安装在所述电极的两端用于将所述管状体封闭的端部,一个端部具有螺纹孔,另一个端部具有伸出的螺柱;分别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在两个所述端部的所述螺纹孔或所述螺柱的内胀撑,所述内胀撑用于将所述电极安装在介质管内;其中,所述内胀撑具有分布在外周的多个卡爪,所述卡爪包括向一侧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外径逐渐增大,所述弯折部的最大直径大于介质管的内径,所述弯折部用于胀紧在所述介质管的内壁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状体和两个所述端部一体成型。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端部为焊接在所述管状体的两端的盖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胀撑设置有2个,其中一个所述内胀撑通过螺钉固定在具有螺纹孔的所述端部,另一个内胀撑通过螺母固定在另一个端部的所述螺柱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柱为金属成型件,用于与外部的高压传输线路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状体为不锈钢成型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胀撑的中间为具有通孔的基部,所述基部的外周设置有多个所述卡爪。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胀撑具有八个沿所述基部的外周均匀分布的所述卡爪。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胀撑为不锈钢或者钛合金的结构件,所述基部和所述卡爪一体成型。根据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的电极,可获得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本技术的电极可快速安装固定在介质管内,且结构简单散热快、能耗低,不易烧毁和温度过高。本技术的附加优点、目的,以及特征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将部分地加以阐述,且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研究下文后部分地变得明显,或者可以根据本技术的实践而获知。本技术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以通过在书面说明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实现到并获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能够用本技术实现的目的和优点不限于以上具体所述,并且根据以下详细说明将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能够实现的上述和其他目的。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中的部件不是成比例绘制的,而只是为了示出本技术的原理。为了便于示出和描述本技术的一些部分,附图中对应部分可能被放大,即,相对于依据本技术实际制造的示例性装置中的其它部件可能变得更大。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放电管采用的电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极安装在放电管内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内胀撑安装在电极一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内胀撑安装在电极另一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内胀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内胀撑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内胀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技术,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技术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技术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术语“连接”在本文不仅可以指直接连接,也可以表示存在中间物的间接连接。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者相同或类似的步骤。现有技术中的电极一般采用PVC端盖固定在放电管的两端,如图1所示,放电管包括介质管10、电极20a和将电极20a固定在介质管10的端盖40,由于端盖40一般安装在介质管10的两端外部,防止和外接接触导电,端盖40一般采用塑料材质。这种固定方式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PVC端盖被烧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放电管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放电管的使用寿命,容易起火造成安全问题。此外,电极20a外周面上的凸起的尖点21a放电来击穿空气,从而产生臭氧。由于电极在放电时产生高温,从而使电极的自身温度很高,使得电极周围的空气或氧气较稀薄,从而产生的臭氧少,大多数的能量转换为热能,耗能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极耗能高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臭氧发生器的电极。如图2所示,电极20安装在介质管10内,内胀撑30安装在电极20的两端位置。以下也可将电极20称为臭氧电极。图3为本技术的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20包括位于中间的管状体21、安装在电极的两端的端部22/25和内胀撑20。其中,中空的管状体21的外表面为光面。设置在管状体21两端的端部22/25用于将管状体封闭,其中,一个端部25具有螺纹孔,另一个端部22具有伸出的螺柱23。两个内胀撑30分别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在两个端部的螺纹孔或螺柱处,用于将电极安装在介质管内。螺纹紧固件可以是螺钉或螺母。如图6所示,其中,内胀撑30具有分布在外周的多个卡爪32,卡爪32包括向一侧弯折的弯折部322,弯折部322外径逐渐增大,弯折部322的最大直径大于介质管10的内径,弯折部322用于胀紧在介质管10的内壁处。根据上述结构的电极,可快速安装固定在介质管内,且结构简单散热快、能耗低,不易烧毁和温度过高。在电极体的外表面是光面,且电极主要是管状体,在电极放电,电极自身温度升高时管状体内的空气澎胀,从而使电极空腔中的空气流动,而且管状体的烟囱效应也使得电极内部的空气快速流动,从而冷却电极,因而电极周围空气密度大,产生的臭氧多而耗能低,低的温度又使臭氧还原的少。本技术的电极,适用于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臭氧发生器的电极,所述电极安装在介质管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n中空的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外表面为光面;/n安装在所述电极的两端用于将所述管状体封闭的端部,一个端部具有螺纹孔,另一个端部具有伸出的螺柱;/n分别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在两个所述端部的所述螺纹孔或所述螺柱的内胀撑,所述内胀撑用于将所述电极安装在介质管内;/n其中,所述内胀撑具有分布在外周的多个卡爪,所述卡爪包括向一侧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外径逐渐增大,所述弯折部的最大直径大于介质管的内径,所述弯折部用于胀紧在所述介质管的内壁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氧发生器的电极,所述电极安装在介质管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
中空的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外表面为光面;
安装在所述电极的两端用于将所述管状体封闭的端部,一个端部具有螺纹孔,另一个端部具有伸出的螺柱;
分别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在两个所述端部的所述螺纹孔或所述螺柱的内胀撑,所述内胀撑用于将所述电极安装在介质管内;
其中,所述内胀撑具有分布在外周的多个卡爪,所述卡爪包括向一侧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外径逐渐增大,所述弯折部的最大直径大于介质管的内径,所述弯折部用于胀紧在所述介质管的内壁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和两个所述端部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的电极,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端部为焊接在所述管状体的两端的盖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升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