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炉排立式正烧无压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0742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改进型的双层炉排立式正烧无压锅炉。包括热交换夹层水套式炉体、下层炉排、上层水管炉排,上层水管炉排将燃烧室分成上下两燃烧室,上燃烧室的出口与作为受热面的换热装置连接,下层炉排是由炉排片构成的翻转炉排,每个炉排片具有向上凸起的弧形工作面结构,并通过与之固定连接的转轴操作;设有一组可在水管炉排上移动的长方形活动炉排,并设有可将活动炉排置于水管炉排上的投煤口和可将活动炉排取出的清渣口。(*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型的双层炉排立式正烧无压锅炉,属于燃烧设备。在ZL94228568.9中公开了一种双层炉排立式正烧无压锅炉,它包括热交换夹层水套式炉体,下层铸铁炉排和上层水管炉排,上层水管炉排将燃烧室分成上燃烧室和下燃烧室,在下燃烧室设有二次风管,上燃烧室的出口与作为受热面的换热装置连接。它由于采取了双层炉排立式正烧的结构,能充分发挥正烧的优势,所以具有体积小、容量大、结构简单、燃烧充分、热效率高的优点,缺点是上层炉排是固定式水管炉排,没有燃料及炉渣输送作用,不能燃型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传输燃料及炉渣、能燃各种型煤的体积小、容量大、结构简单、热效率高的双层炉排立式正烧无压锅炉。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包括热交换夹层水套式炉体、下层水管炉排,上层水管炉排将燃烧室分成下燃烧室和上燃烧室,上燃烧室的出口与作为受热面的换热装置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热交换夹层水套式炉体的炉膛部分为立方体型夹层水套;下层炉排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炉排片构成的翻转炉排,每个炉排片上固定安装有带动其翻转的转轴,炉排片的工作面是向上凸起并与转轴平行的弧形面;设有一组可载燃料并能在水管炉排上移动的长方形活动炉排,上燃烧室设有可将活动炉排置于水管炉排上的投煤口和可将活动炉排取出的排渣口。本技术的优点是由于燃烧结构采用了双层炉排立式正烧结构,完全保留了这种炉型的所有优点,具有体积小、容量大、燃烧充分、热效率高、结构简单的特点;本技术的下层炉排采用了具有向上凸起的弧形工作面结构的翻转炉排,通过与之固定连接的转轴操作,可使它来回旋转一定角度。这种结构炉排的优点是,相对置与其上的燃料产生一定的错动,发生磨擦,把燃料层底部燃尽的灰渣刮落下来,达到除渣的目的,而上面的燃烧层只受轻微的上下振动,不破坏燃烧层,对燃料层上部可起到松动、疏通作用,因此,除渣不影响燃烧层正常燃烧,连续不间断地工作;本技术在上层炉排上设置了长方形活动炉排,一般由多个活动炉排覆盖水管炉排的工作面,所以本技术的上层炉排实际上由水管炉排和活动炉排复合而成。本技术在投型煤时,先把燃料均匀地投放在活动炉排上,然后从投煤口送到水管炉排上,并向深处推进一步,接着送进第二个活动炉排,再向深处推进一步,依次送进,摆满水管炉排为止。清渣时,从排渣口把活动炉排连同上面的灰渣一起取出。运行过程中每从排渣口取出一个活动炉排,再从投煤口补充一个载有型煤的活动炉排。活动炉排一个推一个地从投煤口到排渣口在水管炉排上移动。这样不仅投煤清渣方便省事,而且从投煤到清渣,型煤始终随活动炉排在水管炉排上移动,即使型煤燃尽了其形状仍保持完好,不受损坏,因此,在水管炉排上始终保持一个完整的高温热层。排渣依炉膛燃烧情况,按一定时间间隔,一个一个活动炉排替换,因此,上层炉排始终能保持一个高温燃烧层,能很好地满足双层炉排立式正烧工艺需要。下列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图5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图4为图1的C-C剖视图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给予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其中2为热交换夹层水套式炉体,5为上层水管炉排,3为下燃烧室,21为上燃烧室,13为上燃烧室的顶部,它由水套式夹层隔板构成,18为上燃烧室出口,与作为受热面的换热装置连接,本实施例中,换热装置由对流换热管束14构成,15为锅炉排烟出口。以上结构与现有的双层炉排立式正烧无压锅炉结构完全相同,为适应烧型煤的需要,本技术采取了如下的技术措施。下层炉排1采用由炉排片构成的翻转炉排,炉排片具有向上凸起的弧形工作面,炉排片上固定安装有与弧形工作面平行的转轴23,通过转轴操纵炉排片使之翻转一定角度。本技术采用呈长方形的炉排片,其具体结构有以下两种形式由两个与转轴平行的长边和两个与转轴垂直的弧形短边构成长方形框架,在其两个弧形短边之间固定安装与长边平行的直炉条,则包括两直边在内的直炉条构成向上凸起的弧形工作面,如图1、图4所示;另一种形式见图5,在两个与转轴平行的长边和两个与转轴垂直的弧形短边构成的长方形框架,在其两长边之间固定安装与短边平行的弧形炉条则包括两弧形短边在内的弧形炉条构成向上凸起的弧形工作面。以上两种炉排片都是采用铸造方法一次成型而成。图5所示实施例中,下层炉排由三个炉排片构成,它们通过轴座安装到炉膛底部炉体上,并使三根转轴相互平行,并排形成下层炉排1。本实施例中,三个炉排片通过与转轴垂直的拉杆31实行联动操纵,即炉排片的转轴上固定安装带动其转动的旋转臂32,旋转臂的自由端通过铰链33与拉杆31连接,拉杆的外端伸出炉体壁外并通过铰链与操纵杆34连接,操纵杆通过铰链与固定在炉体壁上的固定壁35连接。这种结构的炉排,适合烧散煤及煤球、煤块、煤条之类型煤,因为炉排面积比较大,投蜂窝煤有一定难度。为了适应烧蜂窝煤的需要,本技术将下燃烧室3通过隔壁26分割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分燃烧室,每个分燃烧室分别设有各自的下层炉排1,投煤口4和清渣口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分成三个分燃烧室,隔墙26由竖直的水套式夹层隔板构成;隔墙亦可采用耐火砖砌成;亦可用一组有一定坡度水管,水管壁外抹一层耐火水泥构成。本实施例中,分燃烧室的下层炉排由单个炉排片构成,炉排片的转轴通过轴座安装到燃烧室底部炉体上,转轴外端有操作杆插孔,通过操作杆单个操作。由于燃烧室炉排面积比较狭窄,不仅烧煤球、煤条、煤块比较方便,投放蜂窝煤也比较容易,而且这种结构的炉型,可根据所需热负荷点燃一个、两个或三个分燃烧室,或在中途停烧一个或两个,起到调节热负荷,节约燃料的作用。为了更好、更方便地投放蜂窝煤,在分燃烧室投煤口左右两侧炉膛壁上,固定安装凸轨形成水平的平行滑道27,并配有可沿平行滑道27插入炉膛的投煤板28。使用时,将蜂窝煤依煤层厚度要求摆放在投煤板28上,沿滑道27推入炉膛,然后抵住蜂窝煤把投煤板抽出来,让蜂窝煤着落于燃煤层上面。本实施例在靠近投煤口处左右两侧炉膛壁上,固定安装有竖直的槽道29,槽道上插装挡煤板30。将蜂窝煤通过投煤板推入炉膛后,把挡煤板插装到槽道29上,然后抽出投煤板,这样使投煤工作变得又快、又整齐、又省力。本技术在上燃烧室水管炉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活动炉排10。活动炉排是由炉条构成的长方形框架,为固定载于上面的型煤,设置了四个围边,可载包括蜂窝煤在内的各种型煤。活动炉排置于水管炉排之上,长边靠长边地,并排覆盖整个水管炉排,本实施例中投煤口12设在远离上燃烧室出口18且靠活动炉排短边的一侧;在靠近上燃烧室出口18且与活动炉排长边相对应的炉膛上,开有可将活动炉排推出去的口子20,在口子20的外面安装有侧渣箱19,侧渣箱19开有清渣口22。使用时,活动炉排短边一端从投煤口12伸进炉膛置于水管炉排之上,则活动炉排的长边与水管呈垂直放置,推动其长边使之沿水管轴向推进,可一直推到靠近烟出口18的一端,再推进则从口子20推入侧渣箱19,从清渣口22可将侧渣箱中的活动炉排连同其上的炉渣一并取出。本技术还设置了活动炉排推进机构,如图1所示,推板6置于上层炉排上并与活动炉排的长边平行,推杆7的一端与推板6固定连接且与其板面垂直,推杆7的另一端伸出热交换夹层水套式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炉排立式正烧无压锅炉,包括热交换夹层水套式炉体(2),下层炉排(1),上层水管炉排(5),上层水管炉排将燃烧室分成下燃烧室(3)和上燃烧室(21),上燃烧室(21)的出口(18)与作为受热面的换热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a、所述热 交换夹层水套式炉体(2)的炉膛部分为立方体型夹层水套。b、下层炉排(1)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炉排片构成的翻转炉排,每个炉排片上固定安装有带动其翻转的转轴(23),炉排片的工作面是向上凸起并与转轴平行的弧形面。c、设有一组可载燃料并在水 管炉排(5)上移动的长方形活动炉排(10),上燃烧室(21)设有可将活动炉排置于水管炉排上的投煤口(12)和可将活动炉排取出的清渣口(2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光辉夏峰夏光华夏光普夏光臣夏德政
申请(专利权)人:丹东市宏正节能技术研究所夏光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