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066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床,其设有一寝具承载框及一床框体,该寝具承载框具可承载一寝具的一寝具承载面,而该床框体可支撑该寝具承载框;该寝具承载框包含一背支撑框部及一头支撑框部,该背支撑框部在就寝者的头部所面向的前侧部分,其后端部枢接在该床框体且形成可承接背部,该头支撑框部由一可动部形成一伸展状态与一头部可调状态的切换变化,该伸展状态是指可与背支撑框部形成一直线的状态,而该头部可调状态是指该头支撑框部可相对该背支撑框部倾起且前端可向上倾动的状态,且该头支撑框部装设在该背支撑框部的前端部;该床另设有一臂体及一驱动器,该臂体的前端部可转动的连接该头支撑框部的底面,而可倾起该头支撑框部,该驱动器则可使该臂体倾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可形成舒适的可调状态,以提高使用舒适度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习惯中,一般人时常横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甚至用餐。如图17所示,有鉴于床具有该类使用形态上的需求,其在寝台部的一侧(例如头部侧)设可向倾起方向弯曲的一第一倾动部b1,且相对该第一倾动部b1再设可弯曲的一第二倾动部b2,以形成一床a。再者,使用者通常分别将上半身置于第一倾动部b1,将头部置于第二倾动部b2而使用该床a。如图17所示,为了支撑倾起头部的姿势,第一倾动部b1在第一阶段倾动可调状态R1及第二阶段倾动可调状态R2之间进行变化。该第一阶段倾动可调状态R1是一边保持水平状态且只使第二倾动部b2向倾起方向倾动,而该第二阶段倾动可调状态R2则使第二倾动部b2相对第一倾动部b1于倾起的状态下使第一倾动部b1更倾起,以支撑头部与上半身一起倾起的姿势。但是,如上所述的习知的床a,于第一阶段倾动可调状态R1中,其可使头部倾起,且为确保某一程度的高度,该第二倾动部b2的弯曲角度θ形成20°以上。此时,使用者的头部以颈部为支点形成前倾20°以上角度的姿势,因此使用者的下颚形成后缩,容易压迫颈部。特别是使用枕头时,如此的倾向将更为显著。再者,即使于倾起上半身的第二阶段倾动可调状态R2,由于用以维持第一倾动部b1及第二倾动部b2的一相对角度θ同样会使颈部变得不舒适。如此,有进一步改善习知床的靠背可调状态的必要。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改良上述的缺点,其可在一伸展状态及一头部可调状态之间变化,该伸展状态是于头支撑框部与背支撑框部形成一直线,及该头部可调状态相对该背支撑框部倾起且前端可向上倾动,如此形成更舒适的可调状态,且更具使用舒适度的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床,其可在一伸展状态及一头部可调状态之间变化,该伸展状态是于头支撑框部与背支撑框部形成一直线,及该头部可调状态是相对该背支撑框部倾起且前端可向上倾动,使本专利技术具有提升使用舒适度的功效。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床,其设有一寝具承载框及一床框体,该寝具承载框具可承载一寝具的一寝具承载面,而该床框体可支撑该寝具承载框;该寝具承载框包含一背支撑框部及一头支撑框部,该背支撑框部在就寝者的头部所面向的前侧部分,其后端部枢接在该床框体且形成可承接背部,该头支撑框部由一可动部形成一伸展状态与一头部可调状态的切换变化,该伸展状态是指可与背支撑框部形成一直线的状态,而该头部可调状态是指该头支撑框部可相对该背支撑框部倾起且前端可向上倾动的状态,且该头支撑框部装设在该背支撑框部的前端部;该床另设有一臂体及一驱动器,该臂体的前端部可转动的连接该头支撑框部的底面,而可倾起该头支撑框部,该驱动器可使该臂体倾动。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床,其中该可动部包含一导引部及一滑动部,该导引部设在该背支撑框部的前端部,且可于包含床纵长方向的垂直面内任意倾动,该滑动部装着在该背支撑框部的后端部,且可对该导引部形成升降。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床,其中该导引部具一导孔,且该滑动部具一可于该导孔升降的滑动轴,当滑动轴向上方到达最大滑动量时,该滑动轴可由该导孔而防止脱落且固定,使该背支承框部由该头支承框部而被倾起。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床,其中该头支撑框部于头部可调状态下,其对背支撑框部形成以2°至10°的角度倾斜。再者,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床,其中该床框体由可折叠倒立V字形的一对床框半体所构成。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床的分解立体图。图2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床的上视图。图3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床的倾动部、臂体的局部立体图。图4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拖例床的寝具承载的作动状态的侧视图。图5A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床的倾动部的不同作动状态的剖面图。图5B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床的倾动部的不同作动状态的剖面图。图6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床的臂体前端部与头支撑框部的扣合状态的局部侧视图。图7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床的臂体前端部与头支撑框部的扣合状态的局部正视图。图8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床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图9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床的寝具承载框的作动状态的侧视图。图10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床的臂体前端部与头支撑框部的扣合状态的侧视图。图11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床的臂体前端部与头支撑框部的扣合状态的正视图。图12本专利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床的寝具承载框与臂体的立体图。图13本专利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床的寝具承载框与臂体的作动状态的侧视图。图14本专利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床的寝具承载框与臂体的作动状态的局部剖面图。图15本专利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床的臂体支撑背支撑框部的状态的正视图。图16本专利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床的臂体支撑背支撑框部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7习用床的侧视图。1 床2 寝具承载框3 床框体4 背支撑框部4A 框体 4A1外框部4B 保持材4C 补强肋条5 倾动部6 头支撑框部6A 框体 6A1外框部6B 保持材6C 补强肋条7 臂体 7a 主体部7b 弯曲部7c 支撑臂部8 驱动器8b 杆9 导引部9A 筒体9B 摆首部9B1垂直片9B2圆弧片10 滑动部11 导孔 12 滑动轴12a轴部 12b止脱部13A第一床框半体 13B第二床框半体14 上半身支撑框部15 臀支撑框部15A框体 15B保持材15C补强肋条 16 脚支撑框部16A框体 16B保持材 16C补强肋条 31a主框31b补强肋条 31c补强肋条32a主框 32b补强肋条33 连接件34 第一脚架34a脚架 34b滚轮35 连接板36 床头板37 第一脚架 38 滚轮39 滚轮 40 连结板41 中间支架 42 弹簧43 装着板44 把手45 连结件46 轴承接片47 直线电动运动器47a本体部47b杆48 连结金属件48a侧片 48b水平轴48c上片 49 倾倒装置50 倾倒主轴 51 倾倒杆51a装着板52 滑动部52a滑动基部 52b凸缘部52c滑轮 52d脚部52e滑动外板 52f滑动内板52g凸部 52i凹部53 滑动承受部53a凸缘部53b导引部53c薄片部53d内凸缘部 54 固着件55 固着件56 折叶件57 限位凸部 59 装着金属件 60 装着金属件62 臂导引件62a本体部62b装着片62c承接部B 寝具C 被套 F1 第一期倾动状态F2 第二期倾动状态m 寝具承载面P1 插销 P2 插销P3 枢接点P4 滑动插销R 头部可调状态 S 伸展状态θ角度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床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其上视图。本实施形态的床1包含一床框体3及一寝具承载框2,该床框体3可任意折叠倒立V字形状,及该寝具承载框2配置在该床框体3上且可装载寝具。该床框体3由第一床框半体13A及第二床框半体13B所构成,其可任意弯曲的连结该第一床框半体13A及第二床框半体13B以形成倒立V字形。该第一床框半体13A将数条向纵横方向延伸的补强肋条31b、31c一体的固设在由框材弯折形成而略呈ㄈ形或矩形(本实施例中为ㄈ形)的主框31a上。该第一床框半体13A的长度实际上约为床长度的一半(例如900~1000mm)。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于该第一床框半体13A侧承载就寝者的上半身。再者,第一床框半体13A的向就寝者脚部侧的后侧端部,其利用插销等可任意转动的框接在连接件33。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床,其设有一寝具承载框及一床框体,该寝具承载框具可承载一寝具的一寝具承载面,而该床框体可支撑该寝具承载框;该寝具承载框包含一背支撑框部及一头支撑框部,该背支撑框部在就寝者的头部所面向的前侧部分,其后端部枢接在该床框体且形成可承接 背部,该头支撑框部由一可动部形成一伸展状态与一头部可调状态的变化,该伸展状态是指可与背支撑框部形成一直线的状态,而该头部可调状态是指该头支撑框部可相对该背支撑框部倾起且前端可向上倾动的状态,且该头支撑框部装设在该背支撑框部的前端部; 其特征在于:该床设有一臂体及一驱动器,该臂体的前端部可转动的连接该头支撑框部的底面,而可倾起该头支撑框部,该驱动器可使该臂体倾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岛彻稻富茂司郎西家友一
申请(专利权)人:安得士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