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气垫床、翻身气囊及翻身气垫床的翻身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50592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7 2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翻身气垫床、翻身气囊及翻身气垫床的翻身控制方法,透过翻身气囊在上部与下部的结构安排及充、泄气的控制,让上部较宽且下部较窄的翻身气囊可更进一步地协助病患进行翻身,令其翻身时可容易地达到足够的翻身角度,进而可降低气垫床结构压迫到病患身体而导致易生压疮的风险。

Turn over control method of turn over air cushion bed, turn over air bag and turn over air cushion b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翻身气垫床、翻身气囊及翻身气垫床的翻身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可协助病人翻身的翻身气垫床、翻身气囊及翻身气垫床的翻身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长期卧床且无法自主行动的病患来说,由于长时间躺卧在床上,若是身体欠缺适当的翻身或活动,肌肤长时间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下,容易发生压疮的情形,因而导致病患不舒适,严重者则危害病患健康。因此,医疗级气垫床已经广泛运用在照护产业中,藉由对气垫床的气囊压力的控制,确保了病患皮肤与床垫之间的压力(或称界面压力)可被维持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使患者在卧床姿态下不会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长期受压迫的现象,进而使血液循环不易受阻,也基于此,避免了褥疮的产生;此外,一些气垫床具备有翻身的功能,其藉由气垫床内的多个气囊的充气与泄气的调整,使患者在气垫床上随着所述多个气囊的差异化控制,达到让身体倾斜进而翻身的作用。习知气垫床的气囊,虽可协助让病患身体倾斜,然而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病患身体容易在对应气囊所形成的倾斜面上产生滑移,而使身体偏离了气垫床的中心线,不仅会导致最终的翻身角度不足(例如小于28度),而造成不利于病患的状况,例如:对于有肺积水状况的病患来说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翻身角度,此外,也因为滑移过程中容易导致衣服皱折及增加摩擦,还可能让病患身体滑移至压抵在床边护栏上,这些状况都会造成压疮风险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辅助病患翻身的气垫床,其可减少身体滑移而可协助病患达到适当的翻身角度。为达上述目的或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于实施例中提出一种翻身气垫床,包含至少一翻身气囊,其中所述翻身气囊包括:一上部及一下部,所述下部是位于所述上部的相反侧,且所述下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上部的宽度,其中,所述翻身气囊具有一左气室与一右气室。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翻身气囊可沿着所述翻身气垫床的长度方向排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部的宽度与所述上部的宽度的比例可介于33%~75%。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左气室与所述右气室可各自具有一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是配置于较接近所述上部的位置。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翻身气垫床可更包含一防位移单元,设置于所述翻身气囊的左右任一侧,其中所述防位移单元具有一抵靠部,用以供所述翻身气囊的抵靠。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防位移单元可具有一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直径。此外,所述抵靠部可为一斜面或为多个弧面。此外,所述防位移单元可为气囊或泡棉。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防位移单元可具有一第一气室及一第二气室,所述第二气室被包覆于所述第一气室之中,其中所述第一气室连通于所述翻身气囊,且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二气室不相连通。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翻身气垫床可更包括一护边管,所述护边管设置于所述翻身气囊的左右任一侧,其中所述护边管具有至少一高部与至少一低部。此外,所述护边管上可设置有一加压单元。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边管可包括一第一气囊、一第二气囊与一第三气囊,其中所述第三气囊被包覆于所述第二气囊中,所述第一气囊堆叠于所述第二气囊上,且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连通,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第三气囊彼此不连通。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边管可具有直径为1.04±0.07mm的微型孔。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翻身气垫床可更包括一防位移单元以及一护边管,其中所述护边管与所述防位移单元为一体成形,且设置于所述翻身气囊的左右任一侧。为达上述目的或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于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翻身气垫床的翻身控制方法,所述翻身气垫床具有一翻身气囊及一防位移单元,所述防位移单元设置于所述翻身气囊的左右任一侧,所述方法包括:(a)泄气所述翻身气囊所具有的任一气室;及(b)泄气与所述翻身气囊被泄气的气室同侧的所述防位移单元所具有的至少一气室。此外,所述翻身气囊的任一气室的泄气速率可大于同侧的所述防位移单元的至少一气室的泄气速率。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翻身气垫床更包含一护边管,所述护边管设置于所述翻身气囊的左右任一侧,其中所述方法可更包括:(c)泄气与所述翻身气囊被泄气的气室同侧的所述护边管所具有的至少一气囊。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翻身气垫床更包含一下肢气囊,其中所述方法可更包括:(d)泄气与所述翻身气囊被泄气的气室同侧的所述下肢气囊所具有的至少一气室。为达上述目的或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于实施例中再提出一种翻身气囊,包含:一上部及一下部,所述下部平行于所述上部,其中,一第一侧部及一第二侧部连接于所述上部及所述下部,其中所述上部与所述下部之间具有一第一高度,所述上部与所述第一侧部或所述第二侧部具有一第二高度,且所述第二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高度。于一实施例中,可更包括一左气室与一右气室,且所述第一侧部位于所述左气室,所述第二侧部位于所述右气室。于一实施例中,可更包括一左气室与一右气室,所述左气室具有一第一圆角,所述右气室具有一第二圆角,且所述第一圆角相邻于所述第二圆角。于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多个实施例揭露了一种翻身气垫床、翻身气囊及翻身控制方法,藉由结构或控制方法上的配置与设计,可协助病患翻身时达到足够的翻身角度,并可有效降低气垫床结构压迫到病患身体而导致压疮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翻身气垫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翻身气囊的前视结构图;图3A为图2中翻身气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B为翻身气囊的另一实施态样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翻身气垫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翻身气垫床的示意图;图5B为图5A的翻身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防位移单元另一态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防位移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翻身气垫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护边管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翻身气垫床的配气系统及气体回路配置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翻身气垫床的配气系统及气体回路配置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翻身气垫床的配气系统及气体回路配置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翻身气垫床的翻身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翻身气囊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中的翻身气囊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充分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藉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用语「包含、包括、具有」或其他任何类似用语意非仅限于本文所列出的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包括未明确列出但却是所述单元、部件、气垫床、气囊、结构、装置、系统、部位或区域通常固有的其他要件。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第一」或「第二」等类似序数的词语,是用以区分或指关联于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结构,且不必然隐含此等元件、结构、部位或区域在空间上的顺序。应了解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翻身气垫床,包含至少一翻身气囊,其中所述翻身气囊包括:/n一上部;及/n一下部,位于所述上部的相反侧,且所述下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上部的宽度,/n其中,所述翻身气囊具有一左气室与一右气室。/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11 TW 1071318371.一种翻身气垫床,包含至少一翻身气囊,其中所述翻身气囊包括:
一上部;及
一下部,位于所述上部的相反侧,且所述下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上部的宽度,
其中,所述翻身气囊具有一左气室与一右气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身气垫床,其中所述下部的宽度与所述上部的宽度的比例介于33%~7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身气垫床,其中所述翻身气垫床更包含一防位移单元,设置于所述翻身气囊的左右任一侧,其中所述防位移单元具有一抵靠部,用以供所述翻身气囊的抵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翻身气垫床,其中所述左气室与所述右气室各自具有一第一通气孔,所述防位移单元具有一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翻身气垫床,其中所述防位移单元具有一第一气室及一第二气室,所述第二气室被包覆于所述第一气室之中,其中所述第一气室连通于所述翻身气囊,且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二气室不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身气垫床,其中所述翻身气垫床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隆谢明亨郑文青李弼凯刘育诚周芳如
申请(专利权)人: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