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鲁正祥专利>正文

密闭蒸汽发生器及密闭蒸汽热力型系列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0363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密闭蒸汽发生器及密闭蒸汽热力型系列电器,特征是:一能沿上下方向膨胀和收缩的密闭壳体(1)内设有一顶部电极(2)和一底部电极(3),该对电极分别固定在壳体顶壁(4)和底壁(5)上,壳体(1)内盛有适量的水(6)。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取暖、保温、烘干、熨烫、消毒、蒸煮、发酵培养等。(*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产生密闭状态蒸汽的电热蒸汽发生器,以及以该发生器为核心而设计的密闭蒸汽热力型系列电器,以用于取暖、保温、烘干、熨烫、消毒、蒸煮、发酵培养等。现有的电热蒸汽发生器,当用于产生密闭蒸汽时,无法阻止蒸汽压力持续性上升,当蒸汽压力过高时,必须通过压力阀放汽或人工断电才能降压,不能在不放汽或不断电的情况下将蒸汽压力控制在一个恒定而又安全的水平,即现有的电热蒸汽发生器只能获得短时间密闭的蒸汽,而不能获得长期密闭的蒸汽。由于不能产生稳定的密闭蒸汽,使得现有的电热蒸汽发生器不能用于制作密闭蒸汽热力型系列电器。现有的蒸汽取暖器必须依赖锅炉管网供汽,如果没有锅炉,单家独户无法进行蒸汽取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缺点的密闭蒸汽发生器及密闭蒸汽热力型系列电器。本专利技术能在不放汽、不断电的情况下,自动调节电热功率,阻止蒸汽压力上升,产生压力恒定、长期密闭的蒸汽,能以该密闭蒸汽为热源制作密闭蒸汽热力型系列电器。本专利技术自身能加热水体,产生蒸汽,不必依赖锅炉供汽,故即使没有锅炉,也能供单家独户进行取暖。本专利技术所述密闭蒸汽发生器的方案是一能沿上下方向膨胀和收缩的密闭壳体内设有一顶部电极和一底部电极,该对电极分别固定在壳体顶壁和底壁上,壳体内盛有适量的水,其水位不高,仅能保证在壳体处于非膨胀状态时,让两电极间充满水体。本专利技术所述密闭蒸汽热力型系列电器的方案依上述方案中密闭蒸汽发生器所接密闭蒸汽接收器类型不同而不同。当接收器为一密闭蒸汽散热器时,则本专利技术为一室内电蒸汽取暖器;当接收器为一密闭桶状夹层蒸汽接收腔时,则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电热保温器、干燥器、消毒器、蒸煮器、发酵器或细菌培养器或具备这类电器之功能;当接收器为一密闭蒸汽熨板时,则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电蒸汽熨斗;当前述方案中的密闭蒸汽发生器外形呈薄盒形或其他有关形状时,则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脚暖器、手暖器或烘干器。为保证壳体能膨胀和收缩,本专利技术壳体顶壁和底壁由诸如金属软片、塑料薄板、软皮革或者其他类似的能在蒸汽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软化和膨胀的材料制成。壳体底壁也可以由硬质材料构成,不出现软化和膨胀。两电极的形状、大小、重量、距离、表面积、相对位置可以变化,形状可为片状、板状、条状、块状、棒状、管状及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两电极正对面的表面积越大、距离越近,本专利技术的最大功率越大。两电极的相对位置可为彼此相对(如片片相对、板板相对)或内外相套(如管棒相套等)。顶部电极和底部电极应分别位于壳体顶壁和底壁的中央。两电极可以金属材料做成。发生器的外形因用途不同也可多样,可为薄板形、薄盒形、园盘形及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两电极的作用是给位于两电极间的水体电阻提供一个电压。在非通电状态下,两电极距离最近。当两电极间加上一个电压后,水体电阻因电流通过而发热,水开始蒸发,当蒸汽压力越来越大时,即可使壳体向上向下膨胀,壳体顶壁上移,底壁下移,两电极距离增大,最终可使顶部电极脱离水体,两电极间水体电阻消失,电路中断,停止耗电,蒸汽反过来冷凝成水,蒸汽压力下降,壳体回缩,顶部电极重新进入水体,开始新一轮加热,如此循环往复,维持动态平衡。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功率并非始终等于其最大功率,两电极的面积、水温、顶部电极的重量、顶壁及顶壁承载物的重量均与功率成正比,两电极的距离与功率成反比,故本专利技术的实际工作功率在零至最大功率之间变化,当达到动态平衡后,实际工作功率即恒定保持在零至最大功率之间的某一点上。由于以水体自身为电阻加热水体;无水或水干时水体电阻消失,电路中断,停止耗电,不会出现传统电阻丝型电加热器易因水干而过热的现象,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产生明火或高温,最高温度为水蒸汽的温度,故可以进行接触式取暖(暖手、暖脚)或烘干(烘鞋、烘袜、烘衣物尿片)。作为接触式取暖、烘干器,本专利技术外表面可加一层布绒套以减缓热传导,使皮肤感觉更舒适。本专利技术水体中可加入其他一些沸点比水更低的水溶性物质(如乙醇等)以降低同等蒸汽压力下的蒸汽温度(此方法尤其适用于不要求过高温度的接触式取暖器)。为防止触电,本专利技术可使用全绝缘外壳,或在非绝缘壳体外表面涂布绝缘层或者将电器接地(例如,室内电蒸汽取暖器采用金属散热器时必须接地)。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密闭蒸汽发生器示意图,附图2为电蒸汽取暖器示意图,附图3为保温器、干燥器、消毒器、蒸煮器、细菌培养器原理示意图,附图4为电蒸汽熨斗原理示意图;同时,附图1也可为接触式脚暖器、手暖器、烘干器原理示意图。附图1中,一能沿上下方向膨胀和收缩的薄盒形密闭壳体(1)内设有一片状顶部电极(2)和一片状底部电极(3),该对电极分别固定在壳体顶壁(4)和底壁(5)的中央,壳体内盛有适量的水(6),其水位不高,仅能保证壳体处于非膨胀状态时,让两电极间充满水。壳体(1)上设有一可加盖密闭的开口(7),两电极之间设有绝缘垫片(8),顶部电极(2)与壳体顶壁(4)之间设有连接杆(9)。附图2中,密闭蒸汽发生器的壳体(1)内设有一较重的块状顶部电极(10),该壳体通过汽孔(11)与密闭蒸汽散热器(12)相接,散热器(12)上设有一可加盖密闭的冷空气排出口(13)。工作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在壳体(1)上加一重物(14)。附图3中,密闭蒸汽发生器的壳体(1)通过汽孔(11)与一密闭桶状夹层蒸汽接收腔(15)相接,桶底(16)与壳体顶壁(4)之间设有缓冲间隙(17),接收腔(15)上设有一可加盖密闭的冷空气排出口(13)。附图4中,壳体(1)通过汽孔(11)与一密闭蒸汽熨板(18)相接,该熨板上设有冷空气排出口(13)附图中,壳体顶壁(4)、底壁(5)能够在蒸汽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软化和膨胀,但壳体底壁(5)也可以由硬质材料构成,即使蒸汽压力增大、温度升高也不致出现软化和膨胀。开口(7)的作用不是为了排放蒸汽,而是为了在预热启动时,排放残留在壳体(1)内的冷空气,以加快蒸发速度,同时也是为了在工作结束后换水或清洗电极,而正常工作时,开口(7)处于加盖密闭状态。垫片(8)的作用是防止电极因距离太近而出现功率急增或短路。连接杆(9)的作用一是使顶部电极(2)固定在壳体顶壁(4)上,二是使顶部电极(2)在壳体内处于较低位置,使两电极间充满水。冷空气排出口(13)只在散热器(12)预热启动时供排出冷空气之用,预热后则处于加盖密闭状态。缓冲间隙(17)的作用是为了给壳体顶部膨胀上升留出空间。桶底(16)与壳体顶壁(4)也可以合二为一,这时可以不设缓冲间隙(17)。块状顶部电极(10)及重物(14)均是为了增加壳体顶壁向下的压力,以抵消蒸汽向上的压力,使顶部电极(17)不致过快上升,使工作功率不致过快降低,以获得一个理想的功率和温度。权利要求1.一种密闭蒸汽发生器及密闭蒸汽热力型系列电器,特征是一能沿上下方向膨胀和收缩的密闭壳体(1)内设有一顶部电极(2)和一底部电极(3),该对电极分别固定在壳体顶壁(4)和底壁(5)上,壳体内盛适量的水(6)。壳体(1)可分别与密闭蒸汽散热器(12)、密闭蒸汽接收腔(15)或密闭蒸汽熨板(18)相接。2.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蒸汽发生器及密闭蒸汽热力型系列电器,其特征在于顶部电极(2)、底部电极(3)分别固定在壳体顶壁(4)和底壁(5)的中央。3.依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密闭蒸汽发生器及密闭蒸汽热力型系列电器,特征是:一能沿上下方向膨胀和收缩的密闭壳体(1)内设有一顶部电极(2)和一底部电极(3),该对电极分别固定在壳体顶壁(4)和底壁(5)上,壳体内盛适量的水(6)。壳体(1)可分别与密闭蒸汽散热器(12)、密闭蒸汽接收腔(15)或密闭蒸汽熨板(18)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正祥
申请(专利权)人:鲁正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