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混合装置及柴油机的后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9177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气混合装置及柴油机的后处理装置,其中,进气混合装置包括沿气体流向依次设置的进气管、进气前端盖、进气导流板、进气连接板及DOC壳体,进气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前端盖和DOC壳体固定连接,进气连接板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第一气体导流孔。在本申请提供的进气混合装置中,通过进气连接板,且在进气连接板上设置第一气体导流孔,使得气流最终能比较均匀的进入DOC单元,有效地提高了后处理装置的工作性能。

Intake air mixing device and diesel engine aftertreatmen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气混合装置及柴油机的后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进气安装
,特别涉及一种进气混合装置。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进气混合装置的柴油机的后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在柴油机箱式后处理系统中,后处理装置需满足环保排放需求。尾气与尿素溶液在进行混合的结构称为混合装置。此装置内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及化学反应最终将尿素液滴转化为氨气,混合均匀的混合气体在载体内发生催化还原反应。其中,气体通过进气管的进口进入进气混合装置中,通过DOC壳体的出气口进入DOC单元,其中进气混合装置的进气腔体为柱形通道。然而,进气混合装置中进气口同时通入多种介质,各种介质流速可能存在差别,且各种气体无法有效混合,导致后处理装置的工作性能下降。因此,如何提高后处理装置的工作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气混合装置,以提高后处理装置的工作性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进气混合装置的柴油机的后处理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进气混合装置,包括沿气体流向依次设置的进气管、进气前端盖、进气导流板、进气连接板及DOC壳体,所述进气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前端盖和所述DOC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进气连接板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第一气体导流孔。优选地,所述进气连接板为沿所述DOC壳体的进气口边沿设置的弧形板,所述第一气体导流孔为多个,所述第一气体导流孔沿所述进气连接板弧形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气体导流孔气体流向和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气体流向夹角为a,其中,0°<a<180°。优选地,所述进气连接板焊接在所述DOC壳体及所述进气前端盖上,所述进气前端盖上设有与所述进气连接板焊接处对应的焊接孔。优选地,所述焊接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焊接孔沿所述进气连接板连接位置弧形方向依次排布。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进气前端盖固定连接的进气堵盖,所述进气堵盖和所述进气前端盖之间形成进气腔体,所述进气导流板和所述进气连接板均位于所述进气腔体内。优选地,所述进气导流板为L型板,所述进气导流板为流线型板结构,所述进气导流板包括导流部及安装部,所述导流部上设有第二气体导流孔,所述第二气体导流孔呈多排设置,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在所述进气混合装置的外壳上。优选地,所述导流部和所述安装部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进气导流板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地,还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进气前端盖固定连接的进气加强板,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与所述进气前端盖密封连接。优选地,所述进气加强板为套设在所述进气管外侧的环形扩孔管,所述环形孔管的扩口端与所述进气前端盖外表面固定连接。一种柴油机的后处理装置,包括沿气体流向依次设置的进气混合装置、DOC单元、DPF单元、混合单元、SCR单元及出气管,所述进气混合装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进气混合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进气混合装置包括沿气体流向依次设置的进气管、进气前端盖、进气导流板、进气连接板及DOC壳体,进气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前端盖和DOC壳体固定连接,进气连接板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第一气体导流孔。后处理装置组装时,将进气混合装置安装在DOC单元进口,进气混合装置工作时,气体通过进气管进入,然后进入进气前端盖的腔体内,通过进气导流板位置,然后通过进气连接板上的第一气体导流孔,然后通过DOC壳体进入DOC单元内部。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本申请提供的进气混合装置中,通过进气连接板,且在进气连接板上设置第一气体导流孔,使得气流最终能比较均匀的进入DOC单元,有效地提高了后处理装置的工作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进气混合装置沿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混合装置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前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后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8中:1、进气法兰;2、进气管;3、进气加强板;4、进气前端盖;4-1、焊接孔;5、进气导流板;5-1、第二气体导流孔;5-2、加强筋;6、进气连接板;6-1、第一气体导流孔;7、DOC壳体;8、进气堵盖;9、进气混合装置;10、DOC单元;11、DPF单元;12、混合单元;13、SCR单元;14、出气管。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进气混合装置,以提高后处理装置的工作性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进气混合装置的柴油机的后处理装置。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8。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进气混合装置包括沿气体流向依次设置的进气管2、进气前端盖4、进气导流板5、进气连接板6及DOC壳体7,具体的,为了便于进气,优选,进气管2为圆柱形直管结构,为了便于进气管2与外界部件连接,进气管2的进气端固定连接有进气法兰1。如图2和图7所示,进气连接板6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前端盖4和DOC壳体7固定连接,进气连接板6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第一气体导流孔6-1,为了便于加工,优选,第一气体导流孔6-1为圆孔结构。具体的,进气连接板6为沿DOC壳体7的进气口边沿设置的弧形板,第一气体导流孔6-1为多个,第一气体导流孔6-1沿进气连接板6弧形方向依次排布。优选,第一气体导流孔6-1气体流向和进气管2的进气口气体流向夹角为a,其中,0°<a<180°,具体的,45°<a<145°。为了延长进气混合装置9的使用寿命,优选,进气连接板6焊接在DOC壳体7及进气前端盖4上,进气前端盖4上设有与进气连接板6焊接处对应的焊接孔4-1。优选的,焊接孔4-1为多个,多个焊接孔4-1沿进气连接板6连接位置弧形方向依次排布。进气前端盖4通常为结构较大的薄板件,在气流冲击下进气前端盖4的端面薄弱处存在开裂风险,进气前端盖4平面上开有焊接小孔。进气连接板6焊接在DOC壳体7和进气前端盖4的焊接小孔处,这种结构设计减小了进气前端盖4的振动,减小进气前端盖4端面处的应力,降低了进气前端盖4开裂风险。如图3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气体流向依次设置的进气管(2)、进气前端盖(4)、进气导流板(5)、进气连接板(6)及DOC壳体(7),所述进气连接板(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前端盖(4)和所述DOC壳体(7)固定连接,所述进气连接板(6)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第一气体导流孔(6-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气体流向依次设置的进气管(2)、进气前端盖(4)、进气导流板(5)、进气连接板(6)及DOC壳体(7),所述进气连接板(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前端盖(4)和所述DOC壳体(7)固定连接,所述进气连接板(6)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第一气体导流孔(6-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连接板(6)为沿所述DOC壳体(7)的进气口边沿设置的弧形板,所述第一气体导流孔(6-1)为多个,所述第一气体导流孔(6-1)沿所述进气连接板(6)弧形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气体导流孔(6-1)气体流向和所述进气管(2)的进气口气体流向夹角为a,其中,0°<a<1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连接板(6)焊接在所述DOC壳体(7)及所述进气前端盖(4)上,所述进气前端盖(4)上设有与所述进气连接板(6)焊接处对应的焊接孔(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孔(4-1)为多个,多个所述焊接孔(4-1)沿所述进气连接板(6)连接位置弧形方向依次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进气前端盖(4)固定连接的进气堵盖(8),所述进气堵盖(8)和所述进气前端盖(4)之间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昭阳高伟郑碧莹霍翠英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空气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