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89863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板、用于将座椅气囊线束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一卡扣、以及用于将控制单元线束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二卡扣,所述座椅气囊线束的一端具有第一插接端,所述控制单元线束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插接端相适配的第二插接端,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用于将第一插接端和第二插接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三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第二卡扣、第三卡扣呈三角形排布。该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能提高座椅气囊线束和控制单元线束之间的连接稳固性,防止发生相对运动,有利于确保座椅气囊的安全性能。

A fixing device for airbag harness of automobile se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线束固定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的基本配置设备之一,在发生重大事故时可以为乘员提供安全保护。汽车座椅气囊(SideAirBag,SAB)是装配在汽车座椅上的一种侧安全气囊,为了提高装配工艺的便利性,SAB通常自带线束,用于与气囊控制单元(ElectronicControlUnit,ECU)线束连接。目前常见的SAB线束自带公端接插件,ECU线束自带母端接插件,座椅在总装线安装时,只需要将两端接插件插接即可。但是,常规的线束布置很难规避座椅运动环境对线束回路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座椅具有移动功能,且在车辆行驶中也容易产生运动环境,使得SAB线束、ECU线束及两个接插件也处在运动环境中,从而容易导致处于连接状态的线束相对座椅产生相对运动,使线束自身的形态以及两个线束的接触状态产生变化,进而导致回路的阻值随着环境运动变化而产生较大波动,不满足气囊正常点爆对回路阻值稳定性的要求,以致于可能出现气囊故障灯亮的情况,甚至导致发生事故时无法正常点爆气囊,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其能够提高座椅气囊线束和控制单元线束之间的连接稳固性,防止发生相对运动,有利于确保座椅气囊的安全性能。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板、用于将座椅气囊线束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一卡扣、以及用于将控制单元线束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二卡扣,所述座椅气囊线束的一端具有第一插接端,所述控制单元线束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插接端相适配的第二插接端,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用于将第一插接端和第二插接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三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第二卡扣、第三卡扣呈三角形排布。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且在所述支撑板宽度方向的一端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呈三角形排布;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卡扣,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卡扣,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三卡扣。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在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的两侧。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范围为90mm-110mm,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范围为60mm-70mm。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水平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范围为70mm-90mm。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筋。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两个所述加强筋,分别为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且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分别设于所述支撑板的两端。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均为开设于所述支撑板两端的弧形槽;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相对,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相对。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中部位置。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呈椭圆形。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通过设置用于将座椅气囊线束固定于支撑板上的第一卡扣、用于将控制单元线束固定于支撑板上的第二卡扣、将第一插接端和第二插接端固定于支撑板上的第三卡扣,且第一卡扣、第二卡扣、第三卡扣呈三角形排布,能够实现同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对座椅气囊线束和控制单元线束的位置进行限定,提高座椅气囊线束和控制单元线束之间的连接稳固性,防止汽车运动过程中车身及座椅的运动导致座椅气囊线束和控制单元线束发生相对运动,从而有利于确保座椅气囊线束和控制单元线束回路阻值的稳定,进而确保座椅气囊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中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支撑板;11、第一安装孔;12、第二安装孔;13、第三安装孔;14、第一加强筋;15、第二加强筋;16、减重孔;2、第一卡扣;3、第二卡扣;4、第三卡扣;5、座椅气囊线束;51、第一插接端;6、控制单元线束;61、第二插接端;L1、第二安装孔与第三安装孔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L2、第一安装孔与第三安装孔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H、第二安装孔与第三安装孔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请参见图1和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的汽车座椅气囊线束5固定装置,其包括支撑板1、第一卡扣2、第二卡扣3及第三卡扣4。其中,第一卡扣2、第二卡扣3、第三卡扣4均设于支撑板1上,第一卡扣2用于将座椅气囊线束5固定于支撑板1上,第二卡扣3用于将控制单元线束6固定于支撑板1上。而且,座椅气囊线束5的一端具有第一插接端51,控制单元线束6的一端具有与第一插接端51相适配的第二插接端61,第三卡扣4用于将第一插接端51和第二插接端61固定于支撑板1。重要的是,第一卡扣2、第二卡扣3、第三卡扣4呈三角形排布。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端51为公端插接件,第二插接端61为与第一插接端51相适配的母端插接件,第一插接端51通过第三卡扣4插接到第二插接端61以使得座椅气囊线束5和控制单元线束6实现电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一插接端51为母端插接件,第二插接端61为公端插接件,只要两者能够适配连接且使得座椅气囊线束5和控制单元线束6电连接即可。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汽车座椅气囊线束5固定装置,通过在支撑板1上设置呈三角形排布的第一卡扣2、第二卡扣3和第三卡扣4,第一卡扣2用于将座椅气囊线束5固定于支撑板1上,第二卡扣3用于将控制单元线束6固定于支撑板1上,第三卡扣4用于将第一插接端51和第二插接端61固定于支撑板1上,第一卡扣2、第二卡扣3和第三卡扣4的配合作用,对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用于将座椅气囊线束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一卡扣、以及用于将控制单元线束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二卡扣,所述座椅气囊线束的一端具有第一插接端,所述控制单元线束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插接端相适配的第二插接端,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用于将第一插接端和第二插接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三卡扣;/n所述第一卡扣、第二卡扣、第三卡扣呈三角形排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用于将座椅气囊线束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一卡扣、以及用于将控制单元线束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二卡扣,所述座椅气囊线束的一端具有第一插接端,所述控制单元线束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插接端相适配的第二插接端,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用于将第一插接端和第二插接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三卡扣;
所述第一卡扣、第二卡扣、第三卡扣呈三角形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且在所述支撑板宽度方向的一端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呈三角形排布;
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卡扣,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卡扣,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三卡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在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范围为90mm-110mm,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飞曾繁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