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86287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伏组件,属于光伏发电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除电池总模块外,还具有转接模块和中接线盒,转接模块设置在中接线盒中,且并联在电池总模块的两端,利用转接模块可对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进行调整,当发生异常或灾情时,能及时的调整光伏组件的输出状态,从而控制灾情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A photovoltaic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后,将电能传输至供电站。光伏组件可以直接连接供电站,即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几乎等于供电站的输入电压。为了使得伏组件的输出电压能够高达几百甚至上千伏特,实际中可以将电池片串联形成一电池组,如图1和图2所示,若干电池组依次串联并排布,且每一电池小组中具有一对应接线盒,通过按序串联各接线盒以将所有的电池组串联后连接供电站。由于光伏组件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光伏组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电站在全球已有大量分布,但是随着电站的增加,一些电站可靠性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有时因为电站可靠性问题导致火灾,由于组件系统电压较大,甚至达到1500V,给救灾施工人员带来不便和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消除上述给救灾施工人员带来的不便和安全隐患,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智能关断的光伏组件。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层压件内设有电池总模块,所述电池总模块包括依次串联且依次排布的首电池组、中电池组和末电池组;转接模块,所述转接模块通过外部线缆并联于所述电池总模块的两端并具有可变电阻值;若干接线盒,包括首接线盒、中接线盒及末接线盒,所述转接模块设置于所述中接线盒中,相邻两个接线盒之间还在所述层压件内部实现相互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接线盒还向外引出有一对极性相反的正、负极线缆,作为光伏组件的输出端。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若干接线盒与所述电池总模块并列排布;每个接线盒与电池总模块中的一个电池组对应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首接线盒内设置反向并联所述首电池组的二极管,所述末接线盒内设置反向并联所述末电池组的二极管,所述中接线盒内设置反向并联所述中电池组的二极管。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模块包括耗能元件、开关和电阻,所述耗能元件与所述电阻串联,所述开关并联于所述耗能元件两端,所述转接模块的可变电阻值通过所述开关的断开或闭合来实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的阻值范围为100KΩ至500K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耗能元件的阻值为所述电阻的阻值的40倍至80倍。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控制模块和监测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转接模块和所述监测模块,并根据远程信号指令来控制开关的断开和闭合。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电池层、背板,以及接线盒层,所述电池总模块设置于所述电池层,所述若干接线盒设置于所述接线盒层;各所述二极管连接所述首电池组、所述中电池组和所述末电池组的导线设置于所述电池层。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接线盒的体积大于所述首接线盒和所述末接线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通过在中接线盒内设置转接模块,并使转接模块并联在电池总模块的两端,利用转接模块可对光伏组件的输出状态进行调整,当发生异常或灾情时,能及时的调整光伏组件的输出状态,从而控制灾情及操作人员的安全。附图说明此处所述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上从外部观察到的接线盒组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光伏组件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光伏组件上布置的接线盒组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外一种光伏组件的模块化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断开转换模块的开关时光伏组件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闭合转换模块的开关时光伏组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光伏组件,通过在中接线盒内设置转换模块,并使转接模块并联在电池总模块的两端,利用转接模块可对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电流进行调整,当发生异常或灾情时,能及时调整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电流,从而控制灾情及操作人员的安全。参见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转接模块和若干接线盒。其中:层压件内设有电池总模块,所述电池总模块包括依次串联且依次排布的首电池组Es、中电池组Em和末电池组En。在此指出,首电池组Es的数量不限于一个,同理,末电池组En的数量也不限为一个。如若包括多个首电池组或者末电池组,可将多个首电池组或末电池组依次串联排布。而且,首电池组Es的数量与末电池组En的数量可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可依据具体的需求而对其进行设置。转接模块并联于所述电池总模块的两端并具有可变电阻值,可根据需要将转接模块的不同阻值接入光伏组件的电路中,进而改变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电流。具体的并联方式为:将转接模块的第二输入端13与末电池组的阴极连接,将转接模块的输出端12与首电池组的阳极连接,进而完成转接模块与电池总模块的并联连接。在此指出,相邻电池组在层压件内部实现串联连接,如首接线盒的阴极与中接线盒的第一输入端11在层压件内部连接,中接线盒的阳极与末接线盒的阴极在层压件内部连接,从而实现相邻电池组之间的串联连接。若干接线盒包括首接线盒Bs、中接线盒Bm及末接线盒Bn,所述转接模块设置于所述中接线盒Bm中,且所述转接模块通过外部线缆分别与所述首接线盒Bs和末接线盒Bn连接,相邻两个接线盒之间还在所述层压件内部实现相互连接。其中,外部线缆可包括两根,一根L1连接首接线盒Bs与中接线盒Bm中的转接模块,另一根L2连接末接线盒Bn与中接线盒Bm中的转接模块。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首接线盒Bs的阳极在接线盒层连接中接线盒Bm的第一输入端11(图中未示出),首电池组Es的阴极连接有其中一根外接线缆L1,该一根外接线缆L1的另一端连接于中接线盒Bm中的转接模块11的第二输入端13。该一根外部线缆的另一端也可连接转接模块的第二输入端13的等电势点。末电池组En的阳极连接有另外一根外部线缆L2,该另外一根外部线缆L2的另一端连接于中接线盒Bm中的转接模块的输出端11。另外,一根外部线缆L2的另一端也可不直接连接末电池组的阳极,而是连接末电池组的阳极的等电势点。中接线盒Bm中,自电阻R的两端分别向外引出的一对极性相反的正、负极线缆,作为光伏组件的输出端,如,从接线盒的输出端11向外引出极性为“正”的线缆,从转接模块的第三输入端14向外引出极性为“负”的线缆。多个光伏组件串联后可直接连接储能模块,也可以通过逆变器连接负载或者并网市电,。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若干接线盒与电池总模块中的电池组并列排布,每个接线盒与电池总模块中的一个电池组对应连接。为了降低布线的复杂度,设置每个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层压件,层压件内设有电池总模块,所述电池总模块包括依次串联且依次排布的首电池组、中电池组和末电池组;/n转接模块,所述转接模块通过外部线缆并联于所述电池总模块的两端并具有可变电阻值;/n若干接线盒,包括首接线盒、中接线盒及末接线盒,所述转接模块设置于所述中接线盒中,相邻两个接线盒之间还在所述层压件内部实现相互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压件,层压件内设有电池总模块,所述电池总模块包括依次串联且依次排布的首电池组、中电池组和末电池组;
转接模块,所述转接模块通过外部线缆并联于所述电池总模块的两端并具有可变电阻值;
若干接线盒,包括首接线盒、中接线盒及末接线盒,所述转接模块设置于所述中接线盒中,相邻两个接线盒之间还在所述层压件内部实现相互连接。


2.根据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接线盒还向外引出有一对极性相反的正、负极线缆,作为光伏组件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接线盒与所述电池总模块并列排布;每个接线盒与电池总模块中的一个电池组对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首接线盒内设置反向并联所述首电池组的二极管,所述末接线盒内设置反向并联所述末电池组的二极管,所述中接线盒内设置反向并联所述中电池组的二极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模块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士锋董经兵刘亚锋邢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