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鼓室吸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8138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鼓室吸液器,包括管体与抽吸组件,所述管体包括吸液管,所述吸液管内设置有吸液腔,所述抽吸组件包括活塞杆、操作部和活塞头,所述活塞杆与吸液管相交并贯穿吸液管,所述操作部设置于活塞杆一端,所述活塞头设置于活塞杆相对操作部另一端,所述管体还包括活塞管,所述活塞管内设置有活塞通道,所述活塞管设置于吸液管对应活塞头一侧,所述活塞通道与吸液腔相导通,所述活塞头设置于活塞通道内,所述活塞头受活塞杆驱动作用可沿活塞通道做相对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鼓膜穿刺抽液操作中注射器单手操作困难、操作不安全、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单手操作的鼓室吸液器。

An aspirator for tympanu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鼓室吸液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鼓室吸液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耳鼻喉科,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比较常见,一般的做法是先鼓膜穿刺将鼓室内积液抽吸干净,然后给予药物治疗,鼓膜穿刺时通常采用注射器抽吸的方式将鼓室内积液吸出。现有的注射器大都由筒体、设置于筒体上的吸液头、设置于筒体内的活塞组件组件,活塞组件一般由推拉头、推拉杆与活塞组成。使用注射器对鼓室内液体进行抽吸时,操作者需要对筒体进行固定,手指拉动活塞组件的推拉头,通过推拉杆带动活塞相对运动,进行对鼓室内液体的抽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鼓膜位置深在、外耳道存在生理性弯曲,操作者必需一只手将患者耳廓向后上牵拉,以便拉直耳道、方便直视下将注射器针头刺入鼓膜,只能靠另一只手单独进行注射器的抽吸工作,或是操作者一只手对注射器的筒身进行固定,另一只手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杆进行抽吸工作,无法在直视下完成操作。可见,现有的注射器在实际使用中不能保证操作者鼓膜穿刺操作时的安全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注射器用于鼓膜穿刺抽液时的操作困难、不安全、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单手操作的鼓室吸液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鼓室吸液器,包括管体与抽吸组件,所述管体包括吸液管,所述吸液管内设置有吸液腔,所述抽吸组件包括活塞杆、操作部和活塞头,所述活塞杆与吸液管相交并贯穿吸液管,所述操作部设置于活塞杆一端,所述活塞头设置于活塞杆相对操作部另一端,所述管体还包括活塞管,所述活塞管内设置有活塞通道,所述活塞管设置于吸液管对应活塞头一侧,所述活塞通道与吸液腔相导通,所述活塞头设置于活塞通道内,所述活塞头受活塞杆驱动作用可沿活塞通道做相对运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管与吸液管连接,抽吸组件的活塞杆贯穿吸液管,活塞杆一端的活塞头设置于活塞管的活塞通道内,活塞通道与吸液腔相导通,操作部设置于活塞杆另一端,当操作者对操作部施加一个沿活塞管方向的力,驱动活塞杆带动活塞头在活塞通道内沿力的方向做相对运动,活塞头将活塞通道内的空气压缩出活塞通道,带动吸液腔内的空气往活塞通道方向运动,使吸液腔内形成负压环境,可将鼓室内的液体抽吸进吸液腔内。操作部设置于吸液管一侧,活塞头设置于吸液管相对操作部另一侧,活塞杆贯穿吸液管连接操作部与活塞头,在进行抽吸操作时,操作者只需将大拇指抵在操作部上,对操作部施加向活塞头方向的力,就可使吸液腔内形成负压,对鼓室内液体进行抽吸。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使操作者单手操作稳定,避免操作者需要一只手对管体进行固定,另一只手的食指与中指对操作部进行提拉才能进行抽吸,或单手操作困难、抽吸不便的情况。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活塞杆与吸液管相互垂直设置,所述活塞管与吸液管相互垂直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杆与吸液管相互垂直,活塞管与吸液管相互垂直,当操作者对操作部施加力,驱动活塞杆带动活塞头相对运动,可减少活塞在相对运动时因倾斜产生的摩擦力,垂直设置结构符合人体工学,方便操作者单手对吸液器进行操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活塞通道的内径大于所述吸液腔的内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头受活塞杆驱动,在活塞通道内相对运动,活塞通道内径大于吸液腔内径,活塞头可运动较小的距离,将活塞通道内一定量的空气压缩排出,带动吸液腔吸入与被压缩出活塞通道相同体积的液体,提高了吸液器的抽吸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活塞通道的内径为吸液通道的内径的两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头在活塞通道内做相对运动,活塞头每移动一段距离,将一定量空气压缩排出,吸液腔内空气往活塞通道内移动的距离为活塞头移动距离的两倍,吸液腔内吸入的液体体积为活塞通道压缩排出的气体体积的两倍,提高了吸液器的抽吸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吸液管一端设置有吸液头,所述吸液管相对吸液头另一端设置有与吸液管相匹配的第一密盖。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液管上设置有吸液头,相对吸液头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密盖,吸液头对耳道内的液体进行抽吸,将液体吸入吸液腔内,第一密盖对吸液管一端进行密封,使吸液腔形成一个完整的腔体。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吸液管对应活塞杆操作部处设置有连接颈,所述连接件内设置有第二密盖,所述第二密盖上设置有与活塞杆相匹配的通孔,所述活塞管沿通孔可做相对运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杆通过通孔贯穿吸液管,可沿通孔做相对运动,第二密盖起连接作用,并对吸液腔起密封作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活塞管的上顶面径向方向的中线与所述吸液管的中轴线重合,所述活塞管相对上顶面另一端设置有与活塞管相匹配的第三密盖,所述第三密盖上设置有透气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管的上顶面与吸液管连接,活塞管内的活塞通道与吸液管内的吸液腔相导通,活塞管上设置有第三密盖,第三密盖上设置有透气孔,当活塞头受活塞杆驱动在活塞通道内做相对运动,将活塞通道内原有空气压缩,通过透气孔排出,透气孔的设置可对活塞头压缩排出气体时起缓冲作用,避免因压缩过快导致对鼓室内液体抽吸过快,避免在抽吸耳道内液体时出现鼓室内耳压快速下降的情况。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活塞头对应活塞杆一面与活塞管的上顶面相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头受活塞杆驱动可在活塞通道内做相对运动,活塞头相对活塞杆一面与活塞管的上顶面相配合,当活塞头与活塞管上顶面相抵接,吸液组件处于初始位置,活塞通道与吸液腔内气压差相同,当活塞头随活塞杆往第三密盖方向运动,活塞头移动到吸液管与活塞管连接处下方,活塞头起组个作用,将吸液腔与活塞通道隔离,活塞头继续移动时,活塞通道内的空气被压缩排出,吸液腔内形成负压,可对耳道内的液体进行抽吸。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二;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三;附图标记:管体-1、吸液管-11、吸液腔-111、吸液头-112、第一密盖-113、连接颈-114、第二密盖-115、通孔-116、活塞管-12、活塞通道-121、第三密盖-122、透气孔-123、活塞杆-21、操作部-22、活塞头-23。具体实施方式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参见附图1-5,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耳道吸液器,包括管体1与抽吸组件,所述管体1包括吸液管11,所述吸液管11内设置有吸液腔111,所述抽吸组件包括活塞杆21、操作部22和活塞头23,所述活塞杆21与吸液管11相交并贯穿吸液管11,所述操作部22设置于活塞杆21一端,所述活塞头23设置于活塞杆21相对操作部22另一端,所述管体1还包括活塞管12,所述活塞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鼓室吸液器,包括管体与抽吸组件,所述管体包括吸液管,所述吸液管内设置有吸液腔,所述抽吸组件包括活塞杆、操作部和活塞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与吸液管相交并贯穿吸液管,所述操作部设置于活塞杆一端,所述活塞头设置于活塞杆相对操作部另一端,所述管体还包括活塞管,所述活塞管内设置有活塞通道,所述活塞管设置于吸液管对应活塞头一侧,所述活塞通道与吸液腔相导通,所述活塞头设置于活塞通道内,所述活塞头受活塞杆驱动作用可沿活塞通道做相对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鼓室吸液器,包括管体与抽吸组件,所述管体包括吸液管,所述吸液管内设置有吸液腔,所述抽吸组件包括活塞杆、操作部和活塞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与吸液管相交并贯穿吸液管,所述操作部设置于活塞杆一端,所述活塞头设置于活塞杆相对操作部另一端,所述管体还包括活塞管,所述活塞管内设置有活塞通道,所述活塞管设置于吸液管对应活塞头一侧,所述活塞通道与吸液腔相导通,所述活塞头设置于活塞通道内,所述活塞头受活塞杆驱动作用可沿活塞通道做相对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鼓室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与吸液管相互垂直设置,所述活塞管与吸液管相互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鼓室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通道的内径大于所述吸液腔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鼓室吸液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练李良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嘉一三维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