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双通道式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68627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双通道式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由主支架、上限位板、下限位板、橡胶主簧组成,所述主支架上设有均匀分布的三个螺纹孔;所述橡胶主簧由上限位板,主支架及橡胶体硫化而成,所述上限位板设有呈碗形的上凹槽;所述橡胶体的下方设为碗形的下凹槽,所述下限位板设于下凹槽中,且下限位板的顶端与上限位板的底端压铆连接;所述上、下限位板的中部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上下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减振器上支撑结构中,弹簧力有单独的传递路径,其他两个(缓冲块力与减振器力)共用一个路径传递给车身;这样能够将减振器支柱的力和弹簧的力分开传递,减小减振器的力和弹簧力相互之间的干扰,从而提升减振器的减振和降噪效果。

An upper support structure of vehicle dual channel front shock absor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双通道式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悬架领域,尤其涉及车辆双通道式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汽车行驶平顺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汽车悬架系统研发时,除考虑悬架结构型式、悬架系统参数匹配等主要因素外,为进一步提高悬架系统性能,悬架系统结构中还应用了大量形状各异、功能不同的TopMount。TopMount已经成为现代汽车不可缺少的重要元件;现代车辆减振器用上支撑装置多为单通道式,其减振筒支柱和弹簧由相同的橡胶界面隔离,即减振筒支柱和弹簧所受的力同时通过同一通道传给车身,减振和降噪效果相对较差;随着市场对车辆乘坐的舒适性、噪音和振动的要求日益增高,对目前的车辆减振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车辆双通道式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由主支架、上限位板、下限位板、橡胶主簧组成,所述主支架上设有均匀分布的三个螺纹孔;所述橡胶主簧由上限位板,主支架及橡胶体硫化而成,所述上限位板设有呈碗形的上凹槽;所述橡胶体的下方设为碗形的下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双通道式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主支架(1)、上限位板(2)、下限位板(3)、橡胶主簧(4)组成,所述主支架(1)上设有均匀分布的三个螺纹孔(11);所述橡胶主簧(4)由上限位板(2),主支架(1)及橡胶体(5)硫化而成,所述上限位板(2)设有呈碗形的上凹槽(21);所述橡胶体(5)的下方设为碗形的下凹槽(51),所述下限位板(3)设于下凹槽(51)中,且下限位板(3)的顶端与上限位板(2)的底端压铆连接;所述上、下限位板(2、3)的中部设有通孔(6),并通过通孔(6)上下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双通道式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主支架(1)、上限位板(2)、下限位板(3)、橡胶主簧(4)组成,所述主支架(1)上设有均匀分布的三个螺纹孔(11);所述橡胶主簧(4)由上限位板(2),主支架(1)及橡胶体(5)硫化而成,所述上限位板(2)设有呈碗形的上凹槽(21);所述橡胶体(5)的下方设为碗形的下凹槽(51),所述下限位板(3)设于下凹槽(51)中,且下限位板(3)的顶端与上限位板(2)的底端压铆连接;所述上、下限位板(2、3)的中部设有通孔(6),并通过通孔(6)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月琴陈青云操升华黄少华李祥
申请(专利权)人:亚新科噪声与振动技术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