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逃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6461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0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逃生装置,包括通过软管相连通的身体防护气囊和头部防护气囊,以及用于对身体防护气囊和头部防护气囊充气的引射器,所述身体防护气囊的形状与人体的头部以下的轮廓形状匹配,所述软管有多个,所述头部防护气囊的形状为向远离身体防护气囊的方向凸出的圆弧状,所述多个软管分别连接在头部防护气囊的边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便携式逃生装置在降落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防护人的身体,而且使头部始终位于身体的上部,避免头部先着地,能够全方位防护人体。

A portable escap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逃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防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逃生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建筑用地日益紧张,建筑物逐渐向高空发展,城市的高层、超高层建筑数量日益增多,高层建筑一般位于人口密集聚集的地方,在发生火灾时,高层建筑使人不能及时的从房间中逃出,现有技术一般采用逃生装置以使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从高层房屋中逃出。中国专利CN205549262公开了一种高空逃生气囊型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气体生成器、气囊袋组合和导气管,利用气体生成器对救生衣本体上的气囊袋组合进行导气,气囊袋具有提供缓冲保护身体的作用,在火灾时能够使人们从2-5层楼跳下。但是该项技术方案中的气囊袋并不是完全护人的身体,且不具有头部防护气囊,这样人在从楼下跳下的时候,容易撞击到头部,引起头部损伤,而且人在着地的时候,具有头部先着地的风险,这样,不能对人体实现安全的防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逃生装置,能够在完全保护人的身体的基础上保护人的头部,避免头部先着地,能够较全方位的保护人的身体,提高生还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逃生装置,包括通过软管相连通的身体防护气囊和头部防护气囊,以及用于对身体防护气囊和头部防护气囊充气的引射器,所述身体防护气囊的形状与人体的头部以下的轮廓形状匹配,所述软管有多个,所述头部防护气囊的形状为向远离身体防护气囊的方向凸出的圆弧状,所述多个软管分别连接在头部防护气囊的边缘。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身体防护气囊包括与人体的外轮廓形状匹配的两个上臂防护气囊、两个下臂防护气囊、躯干防护气囊和脚部防护气囊,所述躯干防护气囊上设有便于穿戴用的拉链。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两个上臂防护气囊的与人体肘部对应的位置固定设有肘部护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两个下臂防护气囊的与人体的膝盖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膝部护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躯干防护气囊的分别与人体的背部和前胸相对应的位置均固定设有防护框架。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护框架包括多个交叉呈网状的防护杆,所述防护杆的表面包裹有缓冲材料。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护杆的材质为轻质的金属或合金;所述缓冲材料为橡塑材料或者泡沫制品。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脚部防护气囊上设有脚底防护垫。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引射器包括依次相连通的接受室、混合室、扩压室,所述接受室内设有火药以及用于点燃火药的开关,所述接受室的侧壁设有与空气连通的进气口,所述混合室的直径均小于接受室和扩压室的直径,所述扩压室的端部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设有单向阀,所述出气口通过管路与身体防护气囊连通,所述引射器通过法兰连通身体防护气囊。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室为柱状结构,所述混合室的直径由于混合室相连的一端至与扩压室相连的一端依次逐渐减小和逐渐增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便携式逃生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便携式逃生装置利用隐身器点火,由于身体防护气囊与人体的外轮廓形状匹配,穿戴上之后能够完全的保护人体的四肢和身体;头部防护气囊与身体防护气囊相连通,在使用的时候,头部防护气囊能够通过相连接的软管迅速的充气,且由于头部防护气囊为上凸的圆弧状,在头部防护气囊充气之后能够形成类似降落伞的形状,利用头部防护气囊受到的气流作用于人的头部在降落的过程中始终位于身体的上部,避免头部先着地,能够全方位防护人体。另外一方面,由于头部防护气囊为类似降落伞的形状,在人下降的过程中能够逐渐降低人的下降的速度,使人体能够缓慢着地,避免高速着地对人体的损害,提高人的生还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便携式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便携式逃生装置的未充气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便携式逃生装置的引射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便携式逃生装置的引射器与身体防护气囊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头部防护气囊;2、软管;3、拉链;4、身体防护气囊;5、引射器;6、防护框架;7、肘部护具;8、膝部护具;9、防护垫;50、火药;51、喷嘴;52、接受室;53、混合室;54、进气口;55、扩压室;56、出气口;57、单向阀;571、弹簧;572、阀芯;58、法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本专利技术的便携式逃生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4所示,包括身体防护气囊4和头部防护气囊1,以及用于对身体防护气囊4和头部防护气囊1充气的引射器5,身体防护气囊4用于保护人的身体,头部防护气囊1用于在逃生装置降落时防护头部避免头部先着地。具体的,本申请的身体防护气囊4为可穿戴式的结构,与人的身体的外轮廓的形状匹配,与现有技术中的身体防护气囊相比具有能够全面防护人身体的作用,并且穿戴式的防护气囊与人体的连接更加紧密和贴合,避免下落过程中身体防护气囊掉落。头部防护气囊1与身体防护气囊4通过软管2连通,在身体防护气囊4充气的时候,头部防护气囊1也能够快速的充气,为确保人的头部后着地,本申请的头部防护气囊1具体为向远离身体防护气囊的方向凸出的圆弧状,即为截面为圆弧状的类似降落伞的弧形气囊,软管2也布置为多个,多个软管2分别连接在头部防护气囊的边缘,在头部防护气囊1充气之后能够形成类似降落伞的形状,利用头部防护气囊1受到的气流作用形成降落伞作用,使人的头部在降落的过程中始终位于身体的上部,避免头部先着地,能够全方位防护人体。另外一方面,由于头部防护气囊1为类似降落伞的形状,在人下降的过程中能够逐渐降低人的下降的速度,使人体能够缓慢着地,避免高速着地对人体的损害,提高人的生还率。本申请中,具体的身体防护气囊4、头部防护气囊1和软管2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别的黏贴固定,为提高其密封性能,本申请的身体防护气囊4、头部防护气囊1和软管2为一起成型。本申请中,采用在身体防护气囊4的外表面固定设置引射器2来对身体防护气囊充气,如图4-所示,引射器2具体竖直设在身体防护气囊4的外表面,具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相连通的接受室52、混合室53、扩压室55,在引射器5的两端的接受室52和扩压室55上均安装有法兰58,法兰58用于与身体防护气囊4连接,且接受室52的一端密封,在接受室52内安装有用于放置火药50的腔体,腔体的一侧对应接受室的位置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软管相连通的身体防护气囊和头部防护气囊,以及用于对身体防护气囊和头部防护气囊充气的引射器,所述身体防护气囊的形状与人体的头部以下的轮廓形状匹配,所述软管有多个,所述头部防护气囊的形状为向远离身体防护气囊的方向凸出的圆弧状,所述多个软管分别连接在头部防护气囊的边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软管相连通的身体防护气囊和头部防护气囊,以及用于对身体防护气囊和头部防护气囊充气的引射器,所述身体防护气囊的形状与人体的头部以下的轮廓形状匹配,所述软管有多个,所述头部防护气囊的形状为向远离身体防护气囊的方向凸出的圆弧状,所述多个软管分别连接在头部防护气囊的边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身体防护气囊包括与人体的外轮廓形状匹配的两个上臂防护气囊、两个下臂防护气囊、躯干防护气囊和脚部防护气囊,所述躯干防护气囊上设有便于穿戴用的拉链。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上臂防护气囊的与人体肘部对应的位置固定设有肘部护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下臂防护气囊的与人体的膝盖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膝部护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躯干防护气囊的分别与人体的背部和前胸相对应的位置均固定设有防护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军杰姚灿斌黄赞徐虎张振林何祖扬王淑香聂宇宏庄瑞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航海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