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金钊专利>正文

一种双层百叶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6239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3 0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双层百叶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蚊虫驱光而进入房间、防止风带入粉尘或雨水进入等的问题。一种双层百叶窗,包括一框型窗体,所述框型窗体包括互相固定连接的内框和外框,所述窗体上设有百叶窗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窗本体由数个窗页组间隔设置在框型窗体的内框和外框上,内框上的窗页组与外框上的窗页组构成一个S状的通风道,即通风道的进风口或出风口分别设于内框或外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巧妙,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A double-layer shut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百叶窗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活用品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双层百叶窗。
技术介绍
现代研究认为,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夜间飞行的昆虫比如飞蛾、蚊子、苍蝇等趋光性都很强,他们对光线的反应性也不一样,有的一看见光就飞过去,有的要过一会儿才会飞到光源那里。我们可以利用昆虫的这种趋光性,通过隔绝光源的方式,阻断它们的飞行轨迹,从而达到阻止昆虫侵入的目的。当风吹入房间时,有可能会夹带着粉尘或者雨水进入房间,影响房间的干净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双层百叶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蚊虫驱光而进入房间、防止风带入粉尘或雨水进入等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层百叶窗,所述窗页的形状为L型,所述L型窗页的侧面与所述翻转装置连接,两个相邻的窗页构成一个Z状通风道。所述通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百叶窗主体的两侧,微风从百叶窗主体的一侧的进风口流进通风道,经通风道的内壁的反射从通风道的出风口流出,实现室内室外空气的净化。进一步地,所述百叶窗组包括两个窗页,所述两个窗页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在内框或外框上形成一个通风口。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百叶窗本体连接用以控制所述百叶窗的升降。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框型窗体顶端两侧的齿轮以及对应与所述两个齿轮连接的两条链条,所述两条链条对应与所述百叶窗本体的两侧面连接,当要控制百叶窗升降时,只需要手动拉动链条即可控制百叶窗的升降。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翻转装置,所述翻转装置与所述百叶窗本体连接用以控制百叶窗窗页的角度。进一步地,所述翻转装置包括对称设于所述框型窗体两个内框上的滑槽、与分别所述百叶窗本体的两侧边连接的两个滑块,所述两个滑块对应设于所述两个滑槽内,当要改变百叶窗窗页的角度时,只需调节滑块在滑槽内的位置即可使百叶窗本体改变角度。进一步地,所述窗页的材质为吸光材料。根据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一、由于本专利技术包括一框型窗体,所述框型窗体包括互相固定连接的内框和外框,所述窗体上设有百叶窗本体,所述百叶窗本体由数个窗页组间隔设置在框型窗体的内框和外框上,内框上的窗页组与外框上的窗页组构成一个S状的通风道,即通风道的进风口或出风口分别设于内框或外框上,也就是该装置的通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非直线连通,而光的基本性质之一是光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因此光线被非直线的通风道遮挡,不会透出窗户,即隔绝了光源,阻断蚊虫的飞行轨迹,从而达到阻止昆虫侵入的目的,同时也能很好地阻隔粉尘或者雨水飘入房间。二、升降装置的设置,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卷起或放下百叶窗本体(白天时,可以卷起百叶窗本体,夜晚时可以放下百叶窗本体)。三、翻转装置的设置,可以改变百叶窗本体的窗页的角度,从而根据季节性的驱光或者飞行角度不同的蚊虫,改变光线的阻隔角度,从而达到阻止蚊虫飞入的目的。四、窗页的材料设为吸光材料,可以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减少光的反射,极大地减少了光反射出窗外,从而达到阻止蚊虫飞入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图1的部分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翻转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层百叶窗,包括一框型窗体1,所述框型窗体1包括互相固定连接的内框11和外框12,所述窗体上1设有百叶窗本体,所述百叶窗本体由数个窗页组2间隔设置在框型窗体的内框11和外框12上,内框11上的窗页组与外框12上的窗页组构成一个S状的通风道8,即通风道的进风口4或出风口5分别设于内框11或外框12上。所述百叶窗组包括两个窗页3,所述两个窗页3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在内框或外框上形成一个通风口。所述窗页3的形状为L型,所述L型窗页的侧面与所述翻转装置连接,两个相邻的窗页构成一个Z状通风道,如图所示。所述通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百叶窗主体的两侧,微风从百叶窗主体的一侧的进风口4流进通风道,经通风道的内壁的反射从通风道的出风口5流出,实现室内室外空气的净化,风在通风道内的流向如图2所示。通过设置数个百叶窗组形成数个通风道,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因为担心蚊虫袭扰及室外风量大导致感冒等,而将室内门窗关闭,使得空气流通性变差,随着氧气消耗,二氧化碳积累,人就会感觉烦躁、气闷、精神难以集中。由于二氧化碳浓度高时能抑制呼吸中枢,浓度特别高时对呼吸中枢还有麻痹作用,长此以往人们会有气血虚弱、低血脂等症状,且很容易感到大脑疲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上班族工作会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学习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同时,由于通风道不是直线状的,因此室内的光线通过通风道道壁的反射,无法反射出室外,很好地将光线阻隔避免吸引蚊虫。本专利技术通过百叶窗本体的开闭可以控制昼夜通风量,调节室内空气温度,维持室内空气质量,很好地处理隔绝蚊虫及确保通风的矛盾。为了确保光线不易从室内反射出室外,将所述窗页的材质用吸光材料制成,优选地,窗页的材料用黑色的吸光板制成,窗页的材料设为吸光材料,可以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减少光的反射,极大地减少了光反射出窗外,从而达到阻止蚊虫飞入的目的。当百叶窗本体放下时,室外的光线无法照亮室内,为了保证白天室内的光线,还设置有一升降装置6,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卷起或放下百叶窗本体(白天时,可以卷起百叶窗本体,夜晚时可以放下百叶窗本体)。具体地,所述升降装置6包括设于所述框型窗体顶端两侧的齿轮61以及对应与所述两个齿轮连接的两条链条62,所述两条链条62对应与所述百叶窗本体的两侧面连接,当要控制百叶窗升降时,只需要手动拉动链条即可控制百叶窗的升降。由于每个季节的蚊虫不一样,因此蚊虫的驱光情况及对光线角度敏感度有所不同,同时,由于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其光线角度也不同,故通风道的角度固定时,射进室内的光线无法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专利技术还设有一翻转装置7,如图3所示,所述翻转装置7包括对称设于所述框型窗体两个内框上的滑槽71、与分别所述百叶窗本体的两侧边连接的两个滑块72,所述两个滑块72对应设于所述两个滑槽7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百叶窗,包括一框型窗体,其特征是,窗页的形状为L型,所述L型窗页的侧面与翻转装置连接,两个相邻的窗页构成一个Z状通风道,所述通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百叶窗主体的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百叶窗,包括一框型窗体,其特征是,窗页的形状为L型,所述L型窗页的侧面与翻转装置连接,两个相邻的窗页构成一个Z状通风道,所述通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百叶窗主体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窗组包括两个窗页,所述两个窗页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在内框或外框上形成一个通风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百叶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百叶窗本体连接用以控制所述百叶窗的升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层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框型窗体顶端两侧的齿轮以及对应与所述两个齿轮连接的两条链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钊吕文卿
申请(专利权)人:陈金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