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45842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3 0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系统,轿厢的前壁的中部向后凹进形成轿厢内壁;升降通道的左侧壁及右侧壁分别设置有一根竖直方向的轿厢导轨;轿厢位于两根轿厢导轨之间,沿轿厢导轨上下移动;升降通道的前壁中部固定有两根竖直方向的配重导轨,该两根配重导轨位于向后凹的轿厢内壁同升降通道的前壁中部之间;配重位于该两根配重导轨之间,沿配重导轨上下移动;轿厢的左侧壁、右侧壁及后壁为透明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梯系统,有效观光面积大,整体效果美观。

Lif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技术介绍
图1所示为一种常见的电梯系统,该图所示为目前最为普遍的绕绳比2:1的有机房电梯。电梯系统中,驱动装置51、控制装置53布置在机房12内。轿厢21与配重31布置于升降通道11之中,分别由轿厢导轨24和配重导轨34(本图未表示出)进行导向。在轿厢21上设置有轿厢侧滑轮22,在配重31上设置有配重侧滑轮32,牵引绳61绕过轿厢侧滑轮22、驱动装置51、导向滑轮52和配重侧滑轮32,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机房12中,根据位置区分为轿厢侧绳头63和配重侧绳头64。在轿厢21和配重31的下部,连接有补偿索62,对由于轿厢21位置不同产生的两侧牵引绳61的重量差进行补偿。驱动装置51产生驱动力,通过牵引绳61驱动轿厢21与配重31在升降通道11内相互向相反方向沿垂直方向移动。该图所示为单开门轿厢,仅设置有一组门装置。在轿厢21上设置有轿厢门21a;对应的,在层站侧设置有层站门41a。图2所示是最为普遍的配重后置电梯的垂直投影图。轿厢21与配重31布置于升降通道11之中,分别由轿厢导轨24和配重导轨34进行导向。可见,在升降通道11的垂直投影方向上,配重31布置在轿厢21的后侧,轿厢导轨中心线和配重导轨中心线为平行关系,配重导轨中心线未经过轿厢21。当电梯作为观光电梯时,此时轿厢后壁21f和两个轿厢侧壁21g都为玻璃观光面。容易想到的是,观光轿厢21在运行过程中,轿厢后壁21f的观光面会被配重31、配重导轨34、配重导轨支架35、牵引绳61、补偿索62等遮挡,严重影响了观光效果。如图3所示是最为普遍的配重侧置电梯的垂直投影图。轿厢21与配重31布置于升降通道11之中,分别由轿厢导轨24和配重导轨34进行导向。可见,在升降通道11的垂直投影方向上,配重31布置在轿厢21的侧面,轿厢导轨中心线和配重导轨中心线为垂直关系,配重导轨中心线未经过轿厢21。当电梯作为观光电梯时,此时轿厢后壁21f和两个轿厢侧壁21g都为玻璃观光面。容易想到的是,观光轿厢21在运行过程中,图示左侧的轿厢侧壁21g的观光面会被配重31、配重导轨34、配重导轨支架35、牵引绳61、补偿索62等遮挡,严重影响了观光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在配重侧置时,配重侧的一处轿厢导轨支架25和两处配重导轨支架35经常被设计为如本图所示的“C”字形一体式支架型式,对于观光面的遮挡更为严重。图2、图3所示的电梯系统,在轿厢的同一侧面,一般只设置一个门,这会造成在轿厢内乘客较多时,后进入轿厢的乘客容易堵在轿厢门附近,在轿厢停站上下乘客时需要互相避让才能通行,影响了电梯的运行效率和乘客的乘坐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系统,有效观光面积大,整体效果美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梯系统,其包括升降通道11、轿厢21、轿厢导轨24、配重31及配重导轨34,轿厢21和配重31通过牵引绳连接,驱动装置通过牵引绳驱动轿厢21沿轿厢导轨24竖向移动,同时驱动配重31沿配重导轨34竖向移动;所述轿厢21的前壁21e的中部向后凹进形成轿厢内壁21h;所述升降通道11的左侧壁11b及右侧壁11b分别设置有一根竖直方向的轿厢导轨24;所述轿厢21位于两根轿厢导轨24之间,沿所述轿厢导轨24上下移动;所述升降通道11的前壁11a中部固定有两根竖直方向的配重导轨34,该两根竖直方向的配重导轨34位于向后凹的轿厢内壁21h同所述升降通道11的前壁11a中部之间;所述配重31位于该两根配重导轨34之间,沿所述配重导轨34上下移动;所述轿厢21的前壁21e的左部和/或右部设置有轿厢门;所述升降通道11前壁的左部和/或右部对应于所述轿厢21的轿厢门在设定楼层设有层站门;所述轿厢21的左侧壁21g、右侧壁21g及后壁21f为透明材料。较佳的,升降通道11由左侧壁、右侧壁、前壁及后壁组成,垂直投影方向投影呈“口”形;所述升降通道11的左侧壁、右侧壁及后壁为透明材料。较佳的,升降通道11由左侧壁、右侧壁及前壁组成,升降通道后侧开放;升降通道11的左侧壁后端较轿厢21的左侧壁的后端向前缩进,升降通道11的右侧壁后端较轿厢21的右侧壁的后端向前缩进。较佳的,所述升降通道11的侧壁11b为不透明材料。较佳的,所述轿厢21的后壁21f为向后凸起的圆弧形。较佳的,所述轿厢21的前壁21e的左部设置有左轿厢门21a,右部设置有右轿厢门21b;所述升降通道11前壁11a的左部和右部对应于所述轿厢21的左轿厢门及右轿厢门在设定楼层分别设有左层站门41a和右层站门41b,升降通道前壁11a被所设置的层站门分为多段。较佳的,所述轿厢导轨24通过轿厢导轨支架25固定到所述升降通道11的侧壁。较佳的,所述配重导轨34通过配重导轨支架35固定到所述升降通道11的前壁中部。较佳的,两根轿厢导轨24的中心线所在平面平行于两根配重导轨34的中心线所在平面。较佳的,轿厢内壁21h为不透明材料。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系统,在升降通道11的垂直投影方向上,由于轿厢21的前壁21e的中部向后凹进形成轿厢内壁21h,配重31布置在其凹进去的轿厢内壁21h同升降通道前壁11a围城的区域中,轿厢后壁21f和两个轿厢侧壁21g设计为透明材料观光面,对应的升降通道后壁11c及侧壁11b设计为透明材料,该轿厢21在运行过程中,轿厢后壁21f及左右两个侧壁21g这三处观光面都不会受到配重31、配重导轨34、牵引绳等遮挡,扩大了有效观光面积,整体效果更加美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专利技术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常见的电梯系统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配重后置电梯的垂直投影图;图3是现有的配重侧置电梯的垂直投影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系统一实施例轿厢为U形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系统一实施例升降通道无后壁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系统一实施例单向进出轿厢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系统一实施例双向进出轿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1为升降通道;11a为升降通道前壁;11b为升降通道侧壁;11c为升降通道后壁;12为机房;21为轿厢;21a为左轿厢门;21b为右轿厢门;21e为轿厢前壁;21f为轿厢后壁;21g为轿厢侧壁;21h为轿厢内壁;22为轿厢侧滑轮;23为轿厢安全钳;24为轿厢导轨;25为轿厢导轨支架;31为配重;32为配重侧滑轮;34为配重导轨;35为配重导轨支架;41a为左层站门;41b为右层站门;51为驱动装置;52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升降通道(11)、轿厢(21)、轿厢导轨(24)、配重(31)及配重导轨(34),轿厢(21)和配重(31)通过牵引绳连接,驱动装置通过牵引绳驱动轿厢(21)沿轿厢导轨(24)竖向移动,同时驱动配重(31)沿配重导轨(34)竖向移动;其特征在于,/n所述轿厢(21)的前壁(21e)的中部向后凹进形成轿厢内壁(21h);/n所述升降通道(11)的左侧壁及右侧壁分别设置有一根竖直方向的轿厢导轨(24);/n所述轿厢(21)位于两根轿厢导轨(24)之间,沿所述轿厢导轨(24)上下移动;/n所述升降通道(11)的前壁(11a)中部固定有两根竖直方向的配重导轨(34),该两根竖直方向的配重导轨(34)位于向后凹的轿厢内壁(21h)同所述升降通道(11)的前壁(11a)中部之间;/n所述配重(31)位于该两根配重导轨(34)之间,沿所述配重导轨(34)上下移动;/n所述轿厢(21)的前壁(21e)的左部和/或右部设置有轿厢门;/n所述升降通道(11)前壁的左部和/或右部对应于所述轿厢(21)的轿厢门在设定楼层设有层站门;/n所述轿厢(21)的左侧壁(21g)、右侧壁(21g)及后壁(21f)为透明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升降通道(11)、轿厢(21)、轿厢导轨(24)、配重(31)及配重导轨(34),轿厢(21)和配重(31)通过牵引绳连接,驱动装置通过牵引绳驱动轿厢(21)沿轿厢导轨(24)竖向移动,同时驱动配重(31)沿配重导轨(34)竖向移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21)的前壁(21e)的中部向后凹进形成轿厢内壁(21h);
所述升降通道(11)的左侧壁及右侧壁分别设置有一根竖直方向的轿厢导轨(24);
所述轿厢(21)位于两根轿厢导轨(24)之间,沿所述轿厢导轨(24)上下移动;
所述升降通道(11)的前壁(11a)中部固定有两根竖直方向的配重导轨(34),该两根竖直方向的配重导轨(34)位于向后凹的轿厢内壁(21h)同所述升降通道(11)的前壁(11a)中部之间;
所述配重(31)位于该两根配重导轨(34)之间,沿所述配重导轨(34)上下移动;
所述轿厢(21)的前壁(21e)的左部和/或右部设置有轿厢门;
所述升降通道(11)前壁的左部和/或右部对应于所述轿厢(21)的轿厢门在设定楼层设有层站门;
所述轿厢(21)的左侧壁(21g)、右侧壁(21g)及后壁(21f)为透明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升降通道(11)由左侧壁、右侧壁、前壁及后壁组成,垂直投影方向投影呈“口”形;
所述升降通道(11)的左侧壁、右侧壁及后壁为透明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升降通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