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器和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156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输液器和控制阀,其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包括阀体和能够与该阀体配合连接的阀芯,所述阀体包括第一输入管、第二输入管、筒状结构以及输出管,筒状结构由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构成;所述阀芯包括能够恰好容纳于第一筒状结构中并可在该第一筒状结构中转动的第一阀芯和能够恰好容纳于第二筒状结构中并可在该第二筒状结构中转动的第二阀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输液器中的各个部分方便拆装,使用效果好。两个筒状结构以及两个阀芯的控制阀结构,基本不会发生任何的混合、沾染等,且本申请结构简单,成本低,实用性强,不会发生管道阻塞或串液等现象。

A kind of infusion set and control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液器和控制阀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液器和控制阀。
技术介绍
目前一次性肠内营养液输液器一般采用单管的,营养液一般比较浓稠,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管道堵塞,出现了使用双管式营养液输液器,一根输注营养液,一根输注清洁液,可以有效的预防管路阻塞,且能够向患者补充水分。目前市面上的双管的营养液输液器是配合营养泵使用,营养液和清洁液的切换有两种方式:方式一:采用挤压管道来达到切换输营养液或者清洁液的目的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点:营养管在保存过程中,罗伯特夹是处于打开状态,在灌装营养液的过程中,必须先关闭罗伯特夹,否则营养液与清洁液会出现窜液现象,有窜液风险。部分增加了单向阀来达到防止人为错误导致窜液风险,但增加了管道生产的成本(单向阀的精度要求很高)。方式二:采用三通阀的方式来达到切换输营养液或者清洁液的目的,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点:因为三通阀的尺寸较小,为了保证阀门密封及窜液问题,对阀门的精度要求高,输液器的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输液器和控制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一个技术点是提供一种输液器,所述输液器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包括阀体和与能够与该阀体配合连接的阀芯,所述阀体包括用于与待输液体连接的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筒状结构以及用于将待输液体输出的输出管,所述筒状结构由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构成;所述阀芯包括能够恰好容纳于第一筒状结构中并可在该第一筒状结构中转动的第一阀芯和能够恰好容纳于第二筒状结构中并可在该第二筒状结构中转动的第二阀芯;所述输液器还包括第一上导管、第二上导管和下导管,控制阀中的所述第一输入管与用于输送液体的第一上导管连接,第二输入管与用于输送液体的第二上导管连接,所述输出管与下导管连接以将液体从下导管中输出;所述第一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设有分别与第一输入管连通的第一通孔和与输出管连通的第二通孔,相应地,所述第二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设有分别与第二输入管连通的第三通孔和与输出管连通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阀芯的侧壁上设有彼此连通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二阀芯的侧壁上设有彼此连通的第三孔和第四孔;当所述筒状结构上的两个通孔和所述阀芯上的两个孔分别一一对齐时,阀芯打开;当筒状结构上的两个通孔与阀芯上的两个孔错开时,阀芯关闭。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阀芯内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的、弯折的第一连通管以使液体通过;在第二阀芯内也设有连通所述第三孔和第四孔的、弯折的第二连通管以使液体通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芯上的第一孔和第二孔为两个呈90度分布的独立通孔,第二阀芯上的第三孔和第四孔同样为两个呈90度分布的独立通孔;对应地,所述第一筒状结构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为两个呈90度分布的独立通孔,所述第二筒状结构上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同样为两个呈90度分布的独立通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或第二连通管的弯折角度α为90~130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并排平行设置;所述下导管包括橡胶管、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所述橡胶管的一端与输出管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二通接口与第一导管之间连接,所述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之间通过Y型三通接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管上还连接有止液夹。进一步地,所述下导管还包括第三导管,所述第三导管的一端与所述输出管连接,所述第三导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二通接口与所述橡胶管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的一个端面的中央均设有一扁平的槽;所述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均为前后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分别垂直设置于第一筒状结构的顶部和第二筒状结构的顶部,并分别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连通;所述输出管竖直设置于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的下方中央,且输出管的顶端位于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均为一个端头开口一个端头封闭的圆柱形结构,该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的内壁上均设有至少一个环形凹槽;所述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的外围均设有与所述环形凹槽相配合的环形凸条以使阀芯能够固定连接于筒状结构内并能够在筒状结构内自由旋转。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的开口处壁上均设有一第一缺口,所述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一端的开口处壁上均设有一第二缺口,初始状态时,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上的第一缺口均分别与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上的第二缺口对齐。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扁平槽均位于阀芯的前侧,第二缺口与扁平槽连通,且第二缺口的深度小于扁平槽的深度;所述阀体还包括水平设置的平板,所述平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的外围并向后延伸至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外,且所述平板的底面与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的顶端面固定连接;位于输出管上方的所述平板的下端面向下延伸与所述输出管的顶部固定连接,输出管的上端位于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之间并与两个筒状结构固定连接以使控制阀集成为一个整体。进一步地,所述待输液体能够用穿刺器替代。本技术的另一个技术点是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控制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的输液器集作为耗材部分,输液器中的各个部分方便拆装,使用效果好。两个筒状结构以及两个阀芯的控制阀结构,使得两种液体的进液和出液都不是一个口,基本不会发生任何的混合、沾染等,可避免串液风险,且本申请结构简单,成本低,实用性强,不会发生管道阻塞或串液等现象。通过在初始状态时将阀芯上的第二缺口和筒状结构上的第一缺口对齐,确保了在开始时的精确对准,避免了后期出错的风险。那么就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串液的情况。本技术中的控制阀集成度高,形成一个牢固的有机整体,平板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控制阀的一体性还能够作为手持板供使用者拆装控制阀,使用效果大大增加。本技术对旋转角度和停止位置的要求精度无需非常精确,孔和通孔不需要严丝合缝对齐才可,故能进一步降低成本,且避免误差或错误的发生,也就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串液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控制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控制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阀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阀体的俯视图;图5为阀体的右视图;图6为图5中的B-B剖面图;图7为图5中的A-A剖面图;图8为第一阀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第一阀芯的俯视图;图10为图9中的A-A剖面图;图11为图9中的B-B剖面图;图12为输液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输液器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液器,所述输液器包括控制阀,其特征在于:/n所述控制阀包括阀体和能够与该阀体配合连接的阀芯,所述阀体包括用于与待输液体连接的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筒状结构以及用于将待输液体输出的输出管,所述筒状结构由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构成;所述阀芯包括能够恰好容纳于第一筒状结构中并可在该第一筒状结构中转动的第一阀芯和能够恰好容纳于第二筒状结构中并可在该第二筒状结构中转动的第二阀芯;/n所述输液器还包括第一上导管、第二上导管和下导管,控制阀中的所述第一输入管与用于输送液体的第一上导管连接,第二输入管与用于输送液体的第二上导管连接,所述输出管与下导管连接以将液体从下导管中输出;/n所述第一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设有分别与第一输入管连通的第一通孔和与输出管连通的第二通孔,相应地,所述第二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设有分别与第二输入管连通的第三通孔和与输出管连通的第四通孔;/n所述第一阀芯的侧壁上设有彼此连通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二阀芯的侧壁上设有彼此连通的第三孔和第四孔;/n当所述筒状结构上的两个通孔和所述阀芯上的两个孔分别一一对齐时,阀芯打开;当筒状结构上的两个通孔与阀芯上的两个孔错开时,阀芯关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液器,所述输液器包括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阀包括阀体和能够与该阀体配合连接的阀芯,所述阀体包括用于与待输液体连接的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筒状结构以及用于将待输液体输出的输出管,所述筒状结构由第一筒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构成;所述阀芯包括能够恰好容纳于第一筒状结构中并可在该第一筒状结构中转动的第一阀芯和能够恰好容纳于第二筒状结构中并可在该第二筒状结构中转动的第二阀芯;
所述输液器还包括第一上导管、第二上导管和下导管,控制阀中的所述第一输入管与用于输送液体的第一上导管连接,第二输入管与用于输送液体的第二上导管连接,所述输出管与下导管连接以将液体从下导管中输出;
所述第一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设有分别与第一输入管连通的第一通孔和与输出管连通的第二通孔,相应地,所述第二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设有分别与第二输入管连通的第三通孔和与输出管连通的第四通孔;
所述第一阀芯的侧壁上设有彼此连通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二阀芯的侧壁上设有彼此连通的第三孔和第四孔;
当所述筒状结构上的两个通孔和所述阀芯上的两个孔分别一一对齐时,阀芯打开;当筒状结构上的两个通孔与阀芯上的两个孔错开时,阀芯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阀芯内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的、弯折的第一连通管以使液体通过;在第二阀芯内也设有连通所述第三孔和第四孔的、弯折的第二连通管以使液体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上的第一孔和第二孔为两个呈90度分布的独立通孔,第二阀芯上的第三孔和第四孔同样为两个呈90度分布的独立通孔;
对应地,所述第一筒状结构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为两个呈90度分布的独立通孔,所述第二筒状结构上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同样为两个呈90度分布的独立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管包括橡胶管、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所述橡胶管的一端与输出管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二通接口与第一导管之间连接,所述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之间通过Y型三通接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管上还连接有止液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亚洁蒋维海涂建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迈帝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