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数字芯片控制的输入浪涌抑制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4932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字芯片控制的输入浪涌抑制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驱动器、倍压整流电路、电容C1、电容C3、耦合电感L2和电阻R1;该电路基于BUCK拓扑,在常规二极管续流的BUCK电路中,开关管驱动信号需要单独的驱动器进行驱动,且该驱动器供电为与控制芯片不共地的辅助源单独供电,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单独供电,省去了单独的辅助源电路,可使整个电路进一步简化。

An input surge suppression control circuit based on digital chip contr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数字芯片控制的输入浪涌抑制控制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数字芯片控制的输入浪涌抑制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的BUCK降压电路中,高端功率管驱动电路有两种模式,一种为自举电路进行自行供电,该供电方式受占空比限制,无法实现低压差的降压控制,作为浪涌抑制电路时,其无法实现功率管输入输出达到直通;另一种则为外部单独供电方式,该方式需对高端驱动电路单独提供与控制芯片完全隔离的辅助源供电,虽可实现高端功率管直通,但辅助源电路会占用较大PCB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基于数字芯片控制的输入浪涌抑制控制电路,本专利技术无需单独供电,省去了单独的辅助源电路,可使整个电路进一步简化。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数字芯片控制的输入浪涌抑制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驱动器、倍压整流电路、电容C1、电容C3、耦合电感L2和电阻R1;控制芯片输出PWM1信号至驱动器的HI端,控制芯片输出PWM2信号至驱动器的LI端,电阻R1一端与V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数字芯片控制的输入浪涌抑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n控制芯片、驱动器、倍压整流电路、电容C1、电容C3、耦合电感L2和电阻R1;/n控制芯片输出PWM1信号至驱动器的HI端,控制芯片输出PWM2信号至驱动器的LI端,电阻R1一端与VCC端连接,电阻R1另一端与驱动器的VDD端和电容C1的一端连接,驱动器的HO端与三级管Q1的基极连接,三级管Q1的集电极与输入端连接,三级管Q1的发射极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输出端连接,驱动器的HB端与倍压整流电路连接,驱动器的HS端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驱动器的LO端与耦合电感L2初级绕组的一端连接,耦合电感L2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数字芯片控制的输入浪涌抑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控制芯片、驱动器、倍压整流电路、电容C1、电容C3、耦合电感L2和电阻R1;
控制芯片输出PWM1信号至驱动器的HI端,控制芯片输出PWM2信号至驱动器的LI端,电阻R1一端与VCC端连接,电阻R1另一端与驱动器的VDD端和电容C1的一端连接,驱动器的HO端与三级管Q1的基极连接,三级管Q1的集电极与输入端连接,三级管Q1的发射极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输出端连接,驱动器的HB端与倍压整流电路连接,驱动器的HS端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驱动器的LO端与耦合电感L2初级绕组的一端连接,耦合电感L2初级绕组的另一端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耦合电感L2次级绕组的一端与倍压整流电路连接,耦合电感L2次级绕组的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驱动器的VSS端和电容C3的另一端均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字芯片控制的输入浪涌抑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倍压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C2和电容C4,二极管D1的负极和电容C4的一端均与驱动器的HB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和电容C2的一端均与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耦合电感L2次级绕组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耦合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宗超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富肯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