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撑张式铝框架膜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铝框架膜
,具体为一种撑张式铝框架膜结构。
技术介绍
膜结构工程是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中的一种类别,膜结构的造型设计、力学分析、裁剪设计及膜成品制作及安装,支承结构或构件的制作及安装工程等组成,是集建筑学、工程结构学、材料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应用工程;张拉结构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反复拆建,这就是张拉膜结构的可移动。它将游牧式与定居式的建筑融为一体。膜材轻柔的特点使其方便运输,且易于迅速搭建,而闲置时占用空间很小。这种特性使膜结构十分适于用作临时性可移动建,特别是在发生突然灾难或遇到紧急情况而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大量人员提供庇护所的时候;传统铝框架膜在使用过程中其组件安装过程复杂,安装后的架膜不易拆卸,同时在对铝框架膜外表面以及内部膜体覆盖时,安装过程较为繁琐,安装后的膜体密封性差,抗压能力低,特别针对雨雪天气,膜体受力程度不同极容易导致膜体损坏;为此,提出一种撑张式铝框架膜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撑张式铝框架膜结构,该装置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撑张式铝框架膜结构,包括多组等距离分布的拱形主结构(10)与用于衔接固定拱形主结构(10)的系杆次结构(20)以及用于覆盖整体结构的膜体(30);/n所述拱形主结构(10)包括脊梁(104),所述脊梁(104)的两端设置有斜梁(103),所述脊梁(104)与斜梁(103)的前后两端外表面主结构柱连接C型件(111),所述主结构柱连接C型件(111)的前端外表面贯穿有若干个高强螺栓(112),且其经脊梁(104)与斜梁(103)并延伸至位于后端主结构柱连接C型件(111)的表面,所述高强螺栓(112)的后端螺纹连接有螺栓帽(113),所述斜梁(103)的底端设置有弧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撑张式铝框架膜结构,包括多组等距离分布的拱形主结构(10)与用于衔接固定拱形主结构(10)的系杆次结构(20)以及用于覆盖整体结构的膜体(30);
所述拱形主结构(10)包括脊梁(104),所述脊梁(104)的两端设置有斜梁(103),所述脊梁(104)与斜梁(103)的前后两端外表面主结构柱连接C型件(111),所述主结构柱连接C型件(111)的前端外表面贯穿有若干个高强螺栓(112),且其经脊梁(104)与斜梁(103)并延伸至位于后端主结构柱连接C型件(111)的表面,所述高强螺栓(112)的后端螺纹连接有螺栓帽(113),所述斜梁(103)的底端设置有弧梁(102),所述弧梁(102)的底端设置有拱结构立柱(101),所述拱结构立柱(101)的下端外表面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柱脚固定埋件(121)与柱脚加强夹板(122),所述柱脚固定埋件(121)的前端外表面设置有立柱螺栓(125),且立柱螺栓(125)的后端贯穿柱脚固定埋件(121)以及拱结构立柱(101)并延伸至柱脚加强夹板(122)的后端外表面,所述立柱螺栓(125)的后端螺纹连接有立柱螺母(126),所述柱脚固定埋件(121)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混凝土基础(130),且混凝土基础(130)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地脚螺栓(123),所述地脚螺栓(123)的顶端贯穿柱脚固定埋件(121)并延伸至柱脚固定埋件(121)的上端外表面,所述地脚螺栓(123)的顶端螺纹连接有地脚螺母(124);
所述拱形主结构(10)的上端外表面中部开设有卡槽凹槽(147),所述卡槽凹槽(147)的内部卡接有卡槽凸扣(146),所述卡槽凸扣(146)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装饰盖(148),所述拱形主结构(10)的内表面两侧靠近上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外膜卡圈外牙壁(142)与外膜卡圈内牙壁(143),且外膜卡圈内牙壁(143)位于外膜卡圈外牙壁(142)的一侧,所述外膜卡圈外牙壁(142)与外膜卡圈内牙壁(143)之间设置有膜边绳卡圈(141),所述拱形主结构(10)的内表面靠近外膜卡圈内牙壁(143)的位置设置有螺栓凹槽(144)与凹槽壁(145),且凹槽壁(145)位于远离外膜卡圈内牙壁(143)的位置;
所述膜体(30)包括分布在拱形主结构(10)上端外表面的外模(301)以及分布在拱形主结构(10)下端外表面的内膜(302),所述外模(301)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外模边绳(304),且内膜(302)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内模边绳(305),所述外模(301)与内膜(302)之间填充有保温材(303);
所述系杆次结构(20)包括次结构撑杆(201),所述次结构撑杆(201)的一端设置有调节撑内套(202),所述调节撑内套(202)远离次结构撑杆(20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角件(203),所述连接角...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