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竹构成的大跨度屋面体系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屋面体系,具体涉及一种圆竹构成的大跨度屋面体系。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大多仍是传统的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不论从资源与能源的耗费、土地的破坏以及对环境的污染角度来考虑,均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建材产品。竹子具有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及产量高等特点,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原竹建筑,然而现有竹建筑中,由于单层密铺圆竹构成的上人屋面(构造与竹筏类似)受到荷载后跨中挠度太大,跨度最大只能达到3m,无法形成大跨度屋面体系,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其推广及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圆竹构成的大跨度屋面体系,该屋面体系的跨度较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圆竹构成的大跨度屋面体系包括竹胶板、第一列圆竹立柱、第二列圆竹立柱、第一连接圆竹、第二连接圆竹、若干主梁圆竹及若干次梁圆竹;第一列圆竹立柱与第二列圆竹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一行圆竹立柱及第二行圆竹立柱,其中,第一列圆竹立柱中各圆竹立柱的上端均固定于第一连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竹构成的大跨度屋面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竹胶板(2)、第一列圆竹立柱(1)、第二列圆竹立柱、第一连接圆竹(19)、第二连接圆竹(4)、若干主梁圆竹(5)及若干次梁圆竹(3);/n第一列圆竹立柱(1)与第二列圆竹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一行圆竹立柱(8)及第二行圆竹立柱,其中,第一列圆竹立柱(1)中各圆竹立柱的上端均固定于第一连接圆竹(19)上,第二列圆竹立柱中各圆竹立柱的上端均固定于第二连接圆竹(4)上,第一连接圆竹(19)上沿轴向设置有若干第一异形方木(6),第二连接圆竹(4)上沿轴向设置有若干第二异形方木,其中,一块第一异形方木(6)对应一块第二异形方木及一根主梁圆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竹构成的大跨度屋面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竹胶板(2)、第一列圆竹立柱(1)、第二列圆竹立柱、第一连接圆竹(19)、第二连接圆竹(4)、若干主梁圆竹(5)及若干次梁圆竹(3);
第一列圆竹立柱(1)与第二列圆竹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一行圆竹立柱(8)及第二行圆竹立柱,其中,第一列圆竹立柱(1)中各圆竹立柱的上端均固定于第一连接圆竹(19)上,第二列圆竹立柱中各圆竹立柱的上端均固定于第二连接圆竹(4)上,第一连接圆竹(19)上沿轴向设置有若干第一异形方木(6),第二连接圆竹(4)上沿轴向设置有若干第二异形方木,其中,一块第一异形方木(6)对应一块第二异形方木及一根主梁圆竹(5),其中,各主梁圆竹(5)的一端固定于对应第一异形方木(6)上,各主梁圆竹(5)的另一端固定于对应第二异形方木上,第一行圆竹立柱(8)中各圆竹立柱的上端均固定于最前侧的主梁圆竹(5)上,第二行圆竹立柱中各圆竹立柱的上端均固定于最后侧主梁圆竹(5)上;
各主梁圆竹(5)上均固定有若干第三异形方木(7),其中,一根次梁圆竹(3)对应各主梁圆竹(5)上的一个第三异形方木(7),各次梁圆竹(3)固定于各主梁圆竹(5)上的对应第三异形方木(7)上,竹胶板(2)固定于各次梁圆竹(3)上;
各主梁圆竹(5)上悬挂有拉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竹构成的大跨度屋面体系,其特征在于,第一列圆竹立柱(1)中各圆竹立柱的上端为与第一连接圆竹(19)外壁面相配的鱼嘴形结构;
第二列圆竹立柱中各圆竹立柱的上端为与第二连接圆竹外壁面相配合的鱼嘴形结构;
第一行圆竹立柱(8)中各圆竹立柱上端为与最前侧主梁圆竹(5)外壁面相配合的鱼嘴形结构;
第二行圆竹立柱中各圆竹立柱上端为与最后侧主梁圆竹外壁面相配合的鱼嘴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竹构成的大跨度屋面体系,其特征在于,第一异形方木(6)的下端面与第一连接圆竹(19)外壁面相配合的鱼嘴形结构;
第一异形方木(6)的上端面为与对应主梁圆竹(5)外壁面相配合的鱼嘴形结构;
第二异形方木的下端面为与第二连接圆竹(4)外壁面相配合的鱼嘴形结构;
第二异形方木的上端面为与对应主梁圆竹(5)外壁面相配合的鱼嘴形结构;
第三异形方木(7)的下端面为对应主梁圆竹(5)外壁面相配合的鱼嘴形结构;
第三异形方木(7)的上端面为与对应次梁圆竹(3)外壁面相配合的鱼嘴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竹构成的大跨度屋面体系,其特征在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际平,申国臣,靳贝贝,田黎敏,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