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平衡机在线去重工装中的驱动支撑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2517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3 0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平衡机在线去重工装中的驱动支撑工装,包括升降单元和置于升降单元后侧的夹持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人工去抬升转子,便于实现自动化,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使用更加的安全。

A kind of driving and supporting tool for on-line removing heavy tool of dynamic balanc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平衡机在线去重工装中的驱动支撑工装
:本技术涉及一种动平衡机在线去重工装中的驱动支撑工装。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转子校动平衡(G2.5),主要以手工作业,人工搬运工件为主。具体工艺过程如下:1)先调整动平衡机支撑机构,人工吊运转子至动平衡机支撑架上,启动平衡机(测试转速:1000rpm),校检出两面不平衡量及角度;2)人工将转子搬运至钻床上按校检结果进行两面的钻孔去重;3)去重完毕再搬运至动平衡机再次校检,检出两面不平衡量;4)人工将转子搬运至钻床上按校检结果进行两面的钻孔去重;重复以上3)项和4)项直至不平衡量符合G2.5标准,然后清理钻床台面废金属屑。操作人员作业时,转子在平衡机与钻床之间来回搬运,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30-40kg))且存在坠落磕碰隐患,生产效率低(20分钟/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动平衡机在线去重工装中的驱动支撑工装。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动平衡机在线去重工装中的驱动支撑工装,包括升降单元和置于升降单元后侧的夹持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包括升降架、升降螺杆、升降螺母、升降导杆、升降带轮、支撑滚轮、滚轮座、升降电机和底板,所述升降导杆插接于升降架上,且升降导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滚轮座和底板固定连接,升降螺母转动连接于升降架上,升降螺杆与升降螺母螺纹连接,且升降螺杆的上下两端分别抵触于滚轮座和底板上,两个升降带轮分别固定于升降螺母上和升降电机的转轴上,且两升降带轮之间通过皮带相联动,两个支撑滚轮转动连接在滚轮座上;所述夹持单元包括夹持架、驱动电机、驱动带轮、驱动带、摆臂、摆臂气缸、压紧气缸和压紧块,所述摆臂的底端转动连接于夹持架上,摆臂气缸的气缸轴与摆臂相铰接,并驱动摆臂在夹持架上转动,两个驱动带轮分别连接在摆臂的顶端和驱动电机的转轴上,且两驱动带轮之间通过驱动带相联动,压紧气缸固定于夹持架上,且压紧气缸的气缸轴与压紧块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摆臂为圆弧状。进一步地,所述摆臂上以及夹持架上设有若干导向轮;摆臂的底端通过一转轴转动连接在夹持架上,在转轴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盘,在驱动盘上设有铰接臂,摆臂气缸的气缸轴与铰接臂相铰接。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架的顶端设有安装槽,摆臂置于安装槽内,两个压紧气缸对称固定于安装槽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压紧块包括安装块、安装杆和橡胶块,所述安装块与压紧气缸的气缸轴固定连接,安装杆竖直设置,且安装杆的顶端与安装块固定连接,底端与橡胶块固定连接。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避免人工去抬升转子,便于实现自动化,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使用更加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和图2为本技术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中升降单元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中夹持单元的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中驱动盘的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中夹紧机构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6,本技术一种动平衡机在线去重工装中的驱动支撑工装,包括升降单元3和置于升降单元3后侧的夹持单元。在使用时,现有技术中的动平衡原机1置于升降单元3的内侧,转子400可转动地支撑于动平衡原机1上。本技术中的升降单元3包括升降架31、升降螺杆32、升降螺母33、升降导杆34、升降带轮35、支撑滚轮36、滚轮座37、升降电机38和底板39,升降导杆34竖直插接于升降架31上,且升降导杆3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滚轮座37和底板39固定连接,升降螺母33转动连接在升降架31上,升降螺杆32与升降螺母33螺纹连接,升降螺杆32与升降导杆34相平行,且升降螺杆32的上下两端分别抵触于滚轮座37和底板39上,两个升降带轮35分别固定于升降螺母33上和升降电机38的转轴上,且两升降带轮35之间通过皮带相联动。两个支撑滚轮36转动连接在滚轮座37上,且支撑滚轮36的轴线与转子400的轴线相平行。在升降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张紧轮311。第一张紧轮311对两升降带轮35之间的皮带进行张紧。升降单元3的动作说明:升降电机38驱动升降带轮35转动,从而带动升降螺母33转动,并使得升降螺杆32上下移动,进而实现支撑滚轮36的上下移动。支撑滚轮36上升,并使得转子落在支撑滚轮36上。本技术中的夹持单元包括夹持架41、驱动电机42、驱动带轮43、驱动带44、摆臂45、摆臂气缸46、压紧气缸47和压紧块48,摆臂45的底端转动连接于夹持架41上,摆臂气缸46的气缸轴与摆臂45相铰接,并驱动摆臂45在夹持架41上转动,两个驱动带轮43分别连接在摆臂45的顶端和驱动电机42的转轴上,且两驱动带轮43之间通过驱动带44相联动。压紧气缸47固定于夹持架41上,且压紧气缸47的气缸轴与压紧块48固定连接。夹持单元中的驱动电机42、驱动带轮43、驱动带44、摆臂45以及摆臂气缸46组成驱动机构。压紧气缸47和压紧块48组成夹紧机构。夹持单元中驱动机构与夹紧机构动作说明:在驱动机构驱动转子400旋转时,摆臂气缸46的气缸轴伸出,并使得摆臂45发生转动,进而使得驱动带44压触于转子400的外壁上,驱动电机42驱动驱动带44转动,最终实现转子400的旋转。在夹紧机构固定转子400时,摆臂气缸46的气缸轴回缩,并使得驱动带44离开转子400的外壁,压紧气缸47的气缸轴伸出,并使得压紧块48压触于转子400的外壁上。摆臂45为圆弧状结构,在摆臂45上以及夹持架41上设有若干导向轮401,导向轮401置于驱动带44的一侧。摆臂45的底端通过一转轴转动连接在夹持架41上,在转轴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盘402,在驱动盘402上设有铰接臂403,摆臂气缸46的气缸轴与铰接臂403相铰接。为便于更好地固定转子,夹持单元中的夹紧机构设有两组,在夹持架41的顶端设有安装槽410,两夹紧机构对称固定于安装槽410的两侧。摆臂45置于安装槽410内。压紧块48包括安装块481、安装杆482和橡胶块483,安装块481与压紧气缸47的气缸轴固定连接,安装杆482竖直设置,且安装杆482的顶端与安装块481固定连接,底端与橡胶块483固定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将转子400置于动平衡原机1上,夹持单元中的驱动机构下压于转子400外壁上,并驱动转子400在动平衡原机1上转动。动平衡原机1检测转子400的动不平衡量,检测完后,夹持单元中的驱动机构离开转子400外壁上,升降单元3升起并使得转子400支撑于升降单元3上,夹持单元中的夹紧机构下压于转子400外壁上,并将转子400固定于升降单元3上,钻孔机器人置于动平衡原机1的两侧,钻孔机器人根据动平衡原机1反馈的数据,在转子400的端面上钻孔去重。反复上述过程,最终实现转子400的校动平衡。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平衡机在线去重工装中的驱动支撑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单元(3)和置于升降单元(3)后侧的夹持单元;/n所述升降单元(3)包括升降架(31)、升降螺杆(32)、升降螺母(33)、升降导杆(34)、升降带轮(35)、支撑滚轮(36)、滚轮座(37)、升降电机(38)和底板(39),所述升降导杆(34)插接于升降架(31)上,且升降导杆(3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滚轮座(37)和底板(39)固定连接,升降螺母(33)转动连接于升降架(31)上,升降螺杆(32)与升降螺母(33)螺纹连接,且升降螺杆(32)的上下两端分别抵触于滚轮座(37)和底板(39)上,两个升降带轮(35)分别固定于升降螺母(33)上和升降电机(38)的转轴上,且两升降带轮(35)之间通过皮带相联动,两个支撑滚轮(36)转动连接在滚轮座(37)上;/n所述夹持单元包括夹持架(41)、驱动电机(42)、驱动带轮(43)、驱动带(44)、摆臂(45)、摆臂气缸(46)、压紧气缸(47)和压紧块(48),所述摆臂(45)的底端转动连接于夹持架(41)上,摆臂气缸(46)的气缸轴与摆臂(45)相铰接,并驱动摆臂(45)在夹持架(41)上转动,两个驱动带轮(43)分别连接在摆臂(45)的顶端和驱动电机(42)的转轴上,且两驱动带轮(43)之间通过驱动带(44)相联动,压紧气缸(47)固定于夹持架(41)上,且压紧气缸(47)的气缸轴与压紧块(48)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平衡机在线去重工装中的驱动支撑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单元(3)和置于升降单元(3)后侧的夹持单元;
所述升降单元(3)包括升降架(31)、升降螺杆(32)、升降螺母(33)、升降导杆(34)、升降带轮(35)、支撑滚轮(36)、滚轮座(37)、升降电机(38)和底板(39),所述升降导杆(34)插接于升降架(31)上,且升降导杆(3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滚轮座(37)和底板(39)固定连接,升降螺母(33)转动连接于升降架(31)上,升降螺杆(32)与升降螺母(33)螺纹连接,且升降螺杆(32)的上下两端分别抵触于滚轮座(37)和底板(39)上,两个升降带轮(35)分别固定于升降螺母(33)上和升降电机(38)的转轴上,且两升降带轮(35)之间通过皮带相联动,两个支撑滚轮(36)转动连接在滚轮座(37)上;
所述夹持单元包括夹持架(41)、驱动电机(42)、驱动带轮(43)、驱动带(44)、摆臂(45)、摆臂气缸(46)、压紧气缸(47)和压紧块(48),所述摆臂(45)的底端转动连接于夹持架(41)上,摆臂气缸(46)的气缸轴与摆臂(45)相铰接,并驱动摆臂(45)在夹持架(41)上转动,两个驱动带轮(43)分别连接在摆臂(45)的顶端和驱动电机(42)的转轴上,且两驱动带轮(43)之间通过驱动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行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金龙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