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ABR厌氧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1686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2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ABR厌氧池,包括圆柱状的ABR厌氧池,还包括ABR厌氧池内的淤泥层,ABR厌氧池内腔由外侧至中心轴线方向均匀间隔设有多个与其同心的环形隔板,ABR厌氧池内腔由外侧至中心轴线方向的环形隔板的一端交错与ABR厌氧池内壁固定连接,且半径最大的环形隔板的一端与ABR厌氧池远离淤泥层的内壁连接,环形隔板有且仅有一端位于淤泥层内,ABR厌氧池上设有出水管道、进水管道,且出水管道与半径最小的环形隔板内侧连通,ABR厌氧池上设有排淤管道、进淤管道,ABR厌氧池远离淤泥层的一侧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气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ABR厌氧池,厌氧区内污水处理状态(污水是否处理完毕)不易观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ABR厌氧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ABR厌氧池。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sewagetreatment,wastewatertreatment):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是目前最高效的污水处理设备,污水首先进入厌氧区,厌氧生物将污水中的固体、大分子和不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极大地提高污水可生化性能,污水在各污泥层之间逐级流动时,靠近污水进口侧淤泥内的厌氧生物水解大部分污水中的固体、大分子和不易降解的有机物,远离污水进口侧淤泥内的厌氧生物水解剩下小部分污水中的固体、大分子和不易降解的有机物,即靠近污水进口侧的污水状况较复杂,浓度不均匀(固体、大分子和不易降解有机物较多),不易在淤泥层流动,污水流量较小,远离水进口侧的污水状况较简单,浓度相对均匀(固体、大分子和不易降解有机物较少,甚至没有),易在淤泥层内流动,污水流量较大,由于厌氧区内部污水流量不一致,导致污水出口侧的污水出现断流,使得厌氧区内污水处理状态(污水是否处理完毕)不易观察的问题。因此我们急需设计一种厌氧池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ABR厌氧池,解决了现有ABR厌氧池,厌氧区内污水处理状态(污水是否处理完毕)不易观察的问题。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ABR厌氧池,包括圆柱状的ABR厌氧池,还包括ABR厌氧池内的淤泥层,ABR厌氧池内腔由外侧至中心轴线方向均匀间隔设有多个与其同心的环形隔板,ABR厌氧池内腔由外侧至中心轴线方向的环形隔板的一端交错与ABR厌氧池内壁固定连接,且半径最大的环形隔板的一端与ABR厌氧池远离淤泥层的内壁连接,环形隔板有且仅有一端位于淤泥层内,ABR厌氧池上设有出水管道、进水管道,且出水管道与半径最小的环形隔板内侧连通,ABR厌氧池上设有排淤管道、进淤管道,ABR厌氧池远离淤泥层的一侧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气管道。本技术的原理及效果:污水经进水管道进入ABR厌氧池内腔最外侧的环形隔板与ABR厌氧池内壁之间,在进入淤泥层后,逐级经过各相邻环形隔板之间的淤泥层,最后经出水管道排出,污水在各环形隔板之间的淤泥层流动时,圆柱状ABR厌氧池的设计,通过不同半径的环形隔板将ABR厌氧池隔成不同的反应区,ABR厌氧池内腔最外侧与ABR厌氧池内壁之间形成的环形腔相对最大,内部淤泥相对较多,且靠近进水管道,对污水的处理量较多,能形成较大的污水流量(指处理过后的污水流量),ABR厌氧池内腔由外侧至中心轴线方向相邻环形隔板之间形成的环形腔相对较小,内部淤泥较少,且远离进水管道,形成较小的污水流量,由于厌氧池污水处理特性(靠近污水进口侧的污水状况较复杂,浓度不均匀(固体、大分子和不易降解有机物较多),不易在淤泥层流动,污水流量较小,远离水进口侧的污水状况较简单,浓度相对均匀(固体、大分子和不易降解有机物较少,甚至没有),易在淤泥层内流动,污水流量较大,由于厌氧区内部污水流量不一致,导致污水出口侧的污水出现断流),使得靠近进水管道侧的淤泥与远离进水管道的污泥的污水流量近似相等,使出水管道能形成稳定的流量。本技术的设计解决了现有ABR厌氧池,厌氧区内污水处理状态(污水是否处理完毕)不易观察的问题。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多个环形隔板的高度均相同。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ABR厌氧池靠近淤泥层的一侧设有多个与其内腔连通的排淤管道,多个排淤管道一一对应设置在环形隔板与ABR厌氧池内壁、相邻环形隔板之间,ABR厌氧池靠近淤泥层的一侧设有多个与其内腔连通的进淤管道,多个进淤管道一一对饮设置在相邻环形隔板之间。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出水管道、进水管道、排淤管道、进淤管道上均设有阀门。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ABR厌氧池远离淤泥层一端的环形面上对称设有进水管道。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排气管道分别与环形隔板与ABR厌氧池内壁、相邻环形隔板之间一一对应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设计解决了现有ABR厌氧池,厌氧区内污水处理状态(污水是否处理完毕)不易观察的问题。(2)本技术通过多个环形隔板的高度均相同。多个环形隔板的高度相同,使相邻隔板之间的污水具有相同的液面高度,达到各相邻环形隔板之间水压的平衡。(3)本技术通过ABR厌氧池靠近淤泥层的一侧设有多个与其内腔连通的排淤管道,多个排淤管道一一对应设置在环形隔板与ABR厌氧池内壁、相邻环形隔板之间,ABR厌氧池靠近淤泥层的一侧设有多个与其内腔连通的进淤管道,多个进淤管道一一对饮设置在相邻环形隔板之间。多个排淤管道一一对应设置在环形隔板与ABR厌氧池内壁、相邻环形隔板之间,使ABR厌氧池内的淤泥均能排出,多个进淤管道一一对饮设置在相邻环形隔板之间,达到环形隔板与ABR厌氧池内壁、相邻环形隔板之间淤泥填充的目的。(4)本技术通过出水管道、进水管道、排淤管道、进淤管道上均设有阀门。阀门的设计一方面达到出水管道、进水管道、排淤管道、进淤管道密封的目的,另一方面便于控制污水的进量。(5)本技术通过ABR厌氧池远离淤泥层一端的环形面上对称设有进水管道。通过设置两个进水管道,使ABR厌氧池内能快速注入污水。(6)本技术通过排气管道分别与环形隔板与ABR厌氧池内壁、相邻环形隔板之间一一对应连通。排气管道的设计,便于将环形隔板与ABR厌氧池内壁、相邻环形隔板之间产生的甲烷气体、氢气排出收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中的标记为:1-ABR厌氧池、2-环形隔板、3-淤泥层、4-进水管道、5-排气管道、6-进淤管道、7-排淤管道、8-出水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ABR厌氧池1,包括圆柱状的ABR厌氧池1,还包括ABR厌氧池1内的淤泥层3,ABR厌氧池1内腔由外侧至中心轴线方向均匀间隔设有多个与其同心的环形隔板2,ABR厌氧池1内腔由外侧至中心轴线方向的环形隔板2的一端交错与ABR厌氧池1内壁固定连接,且半径最大的环形隔板2的一端与ABR厌氧池1远离淤泥层3的内壁连接,环形隔板2有且仅有一端位于淤泥层3内,ABR厌氧池1上设有出水管道8、进水管道4,且出水管道8与半径最小的环形隔板2内侧连通,ABR厌氧池1上设有排淤管道7、进淤管道6,ABR厌氧池1远离淤泥层3的一侧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气管道5。本技术的原理及效果:污水经进水管道4进入ABR厌氧池1内腔最外侧的环形隔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ABR厌氧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状的ABR厌氧池(1),还包括ABR厌氧池(1)内的淤泥层(3),所述ABR厌氧池(1)内腔由外侧至中心轴线方向均匀间隔设有多个与其同心的环形隔板(2),所述ABR厌氧池(1)内腔由外侧至中心轴线方向的环形隔板(2)的一端交错与ABR厌氧池(1)内壁固定连接,且半径最大的环形隔板(2)的一端与ABR厌氧池(1)远离淤泥层(3)的内壁连接,所述环形隔板(2)有且仅有一端位于淤泥层(3)内,所述ABR厌氧池(1)上设有出水管道(8)、进水管道(4),且出水管道(8)与半径最小的环形隔板(2)内侧连通,所述ABR厌氧池(1)上设有排淤管道(7)、进淤管道(6),所述ABR厌氧池(1)远离淤泥层(3)的一侧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气管道(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ABR厌氧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状的ABR厌氧池(1),还包括ABR厌氧池(1)内的淤泥层(3),所述ABR厌氧池(1)内腔由外侧至中心轴线方向均匀间隔设有多个与其同心的环形隔板(2),所述ABR厌氧池(1)内腔由外侧至中心轴线方向的环形隔板(2)的一端交错与ABR厌氧池(1)内壁固定连接,且半径最大的环形隔板(2)的一端与ABR厌氧池(1)远离淤泥层(3)的内壁连接,所述环形隔板(2)有且仅有一端位于淤泥层(3)内,所述ABR厌氧池(1)上设有出水管道(8)、进水管道(4),且出水管道(8)与半径最小的环形隔板(2)内侧连通,所述ABR厌氧池(1)上设有排淤管道(7)、进淤管道(6),所述ABR厌氧池(1)远离淤泥层(3)的一侧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气管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ABR厌氧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环形隔板(2)的高度均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静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静涵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