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提拉臂系统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消化内镜手术器械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提拉臂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内镜下粘膜切割术(ESD手术)是由消化科医生在消化内镜的帮助下完成对病变粘膜的切割手术。目前市面上用的内窥镜大多数是单器械通道的内窥镜,只能满足对病变粘膜的切割,无法在对其切割的时候实现提拉动作,因此整个手术过程中对医生个人技能及经验要求很高,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风险及手术时间。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存在多种可以实现黏膜提拉功能的机械臂,并将机械臂与内窥镜配合使用,但由于内窥镜在手术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运动,这样也会带动机械臂发生较大幅度的运动,如此就会使其提拉的粘膜发生严重的撕扯,不仅影响了内窥镜的手术效果,同时也加深了病患的病痛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提拉臂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提拉臂影响内窥镜的手术效果、加深病患的病痛感等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拉臂系统,包括夹持部、弹性部、驱动部、驱动绳、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拉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部、弹性部、驱动部、驱动绳、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与第三动力装置,其中:/n所述弹性部上分别连接有所述夹持部与所述驱动绳,所述驱动绳能够由所述第一动力装置驱动以拉动所述弹性部弯曲,当所述驱动绳的拉力去除后,所述弹性部能够弹性复位;/n所述夹持部上连接有所述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能够由所述第二动力装置驱动以发生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夹持部执行夹持动作;/n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与所述弹性部同步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拉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部、弹性部、驱动部、驱动绳、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与第三动力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部上分别连接有所述夹持部与所述驱动绳,所述驱动绳能够由所述第一动力装置驱动以拉动所述弹性部弯曲,当所述驱动绳的拉力去除后,所述弹性部能够弹性复位;
所述夹持部上连接有所述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能够由所述第二动力装置驱动以发生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夹持部执行夹持动作;
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与所述弹性部同步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直线位移单元与力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与所述直线位移单元连接,所述驱动绳与所述力传感器连接,所述直线位移单元能够通过所述力传感器拉动所述驱动绳,并由所述力传感器检测所述驱动绳的拉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拉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位移单元包括旋转电机、绕线轮与连接绳,所述绕线轮连接在所述旋转电机的驱动轴上,所述连接绳缠绕在所述绕线轮上,一端与所述绕线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力传感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拉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位移单元还包括第一导向轮,所述绕线轮的旋转轴心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导向轮的旋转轴心竖直设置,所述连接绳依次缠绕在所述绕线轮与所述第一导向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包括直线位移单元、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与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弹性部连接,所述直线位移单元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与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同步移动,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能够驱动所述驱动部相对所述弹性部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拉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弹性部呈具有内部通道的长条形管状结构,所述驱动部容置于所述内部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伟,蒙顺政,左思浩,候西龙,柳俊先,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罗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