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9281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6: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以磺胺脒为起始原料,与三碳活性化合物进行环状缩合反应获取磺胺嘧啶;S2:将步骤S1中的磺胺嘧啶溶解在含有亚硝酸钠的水溶液中进行重氮化反应,进一步获取重氮盐;S3:将步骤S2中获取的重氮盐转移至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并与水杨酸发生耦合反应,最终获取柳氮磺砒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经该制备方法原料易得并且得到的提纯产品的纯度较高和收率。

Preparation of sulfasalaz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柳氮磺吡啶的
,尤其涉及一种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柳氮磺吡啶(SASP),又名为5-[对-(2-吡啶胺磺酰基)苯]偶氮水杨酸。分子式为C18H14N4O5S,分子量:398.39。柳氮磺吡啶是水杨酸与磺胺吡吡啶的偶氮化合物,具有抗菌、抗风湿和免疫抑制作用。在肠道内被该处细菌分解为磺胺吡吡啶(SP)与5-氨基水杨酸(5-ASA)。SP有微弱的抗菌作用,它在药物分子中主要起载体作用,阻止5-ASA在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吸收,仅在肠道碱性条件下,肠道微生物使重氮键破裂而释出有效成分。其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5-ASA与大肠壁结缔组织络合后较长时间停留在肠壁组织中起到抗菌消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减少大肠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同时抑制肠前列腺素的合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前列腺素增加)以及其他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合成。其抗风湿作用可能是通过磺胺吡吡啶抑制肠道中的某些抗原性物质而产生的,从而抑制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过程。柳氮磺吡啶在胃肠道几无吸收,对结缔组织有特别的亲和力,并从肠壁结缔组织中释放出磺胺吡吡啶。现有技术中,对其制备方法的研究披露甚少。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该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经该制备方法原料易得并且得到的提纯产品的纯度较高和收率。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以磺胺脒为起始原料,与三碳活性化合物进行环状缩合反应获取磺胺嘧啶;S2:将步骤S1中的磺胺嘧啶溶解在含有亚硝酸钠的水溶液中进行重氮化反应,进一步获取重氮盐;S3:将步骤S2中获取的重氮盐转移至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并与水杨酸发生耦合反应,最终获取柳氮磺砒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在所述步骤S1之前的步骤S0,所述步骤S0具体包括:S01、将铵盐与双氰胺混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至熔融获取熔融液B;S02、将熔融液B与磺胺、碳酸盐混合,并继续熔融至反应完全,以获取混合物C;S03、对混合物C加入溶剂中以进一步获取磺胺脒。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铵盐为氯化铵、碳酸铵以及硝酸铵中的一种或两种,且所述铵盐与所述双氰胺的质量比为1:0.85~1.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S01中的催化剂为钯金属催化剂,所述钯金属催化剂的用量为所述铵盐与所述双氰胺混合后的质量的0.5%~1.5%,且所述步骤S01中的反应温度为155~175℃;反应时间为40~55min。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S02具体为,将步骤S01中的熔融液B恢复至室温,并向所述混合溶液B中加入磺胺、碳酸盐继续熔融,且该过程中需在20min内升温至180~210℃,并保持15min。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S03具体为:将步骤S02中的混合物C加入沸水中,以获取悬浮液,并搅拌降温至室温以分离粗品磺胺脒。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S1包括:S11、取一定量的所述磺胺脒,并向所述磺胺脒中加入甲醇,搅拌混合;S12、进一步向所述S11中的混合液中加入三碳活性化合物,并升温至70~85℃,反应2.5h,完成缩合反应,并获取粗品磺胺嘧啶;S13、将所述粗品磺胺嘧啶加入到蒸馏水中,并升温至180℃,使用氢氧化钠调节pH,直至所述粗品磺胺嘧啶完全溶解;S14、向所述粗品磺胺嘧啶的溶解液中加入脱色剂,并进一步加入铵盐及pH调节剂,至pH至5以下,获取磺胺嘧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脱色剂为活性炭,且所述活性炭与所述粗品磺胺嘧啶的溶解液的质量比为1:25~3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目标产物,相对目前合成方法安全、高效、简单、绿色环保。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步骤S0的流程示意图。图3是图1中步骤S1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专利技术,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专利技术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以磺胺脒为起始原料,与三碳活性化合物进行环状缩合反应获取磺胺嘧啶;S2:将步骤S1中的磺胺嘧啶溶解在含有亚硝酸钠的水溶液中进行重氮化反应,进一步获取重氮盐;S3:将步骤S2中获取的重氮盐转移至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并与水杨酸发生耦合反应,最终获取柳氮磺砒啶。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步骤S1之前的步骤S0,所述步骤S0具体为:以铵盐与双氰胺为原料制备步骤S1中所需的磺胺脒。以下说明书部分将对步骤S0~S4进行详细说明。所述步骤S0具体包括:S01、将铵盐与双氰胺混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至熔融获取熔融液B;S02、将熔融液B与磺胺、碳酸盐混合,并继续熔融至反应完全,以获取混合物C;S03、对混合物C加入溶剂中以进一步获取磺胺脒。具体来讲,所述步骤S01中的铵盐为氯化铵、碳酸铵以及硝酸铵中的一种或两种,且所述铵盐与所述双氰胺的质量比为1:0.85~1.15;优选的,所述铵盐为氯化铵和碳酸铵的混合物,且所述氯化铵与碳酸铵的摩尔比为1:2。所述步骤S01中的所述催化剂为钯金属催化剂,且所述钯金属催化剂的用量为所述铵盐与所述双氰胺混合后的质量的0.5%~1.5%,当然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催化剂还可为活性炭催化剂。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01中的反应温度为155~175℃;反应时间为40~55min;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反应温度为170℃;反应时间为45min。所述步骤S02具体为:将步骤S01中的熔融液B恢复至室温,并向所述混合溶液B中加入磺胺、碳酸盐继续熔融,且该过程中需在20min内升温至180~210℃,并保持15min。具体来讲,步骤S02中的磺胺为具有氨基的磺胺,且所述碳酸钠为碳酸钾或碳酸钠中任意一种。进一步的,步骤S02的熔融温度为190℃。所述步骤S03具体为:将步骤S02中的混合物C加入沸水中,以获取悬浮液,并搅拌降温至室温以分离磺胺脒。具体来讲,在步骤S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与包括以下步骤:/nS1:以磺胺脒为起始原料,与三碳活性化合物进行环状缩合反应获取磺胺嘧啶;/nS2:将步骤S1中的磺胺嘧啶溶解在含有亚硝酸钠的水溶液中进行重氮化反应,进一步获取重氮盐;/nS3:将步骤S2中获取的重氮盐转移至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并与水杨酸发生耦合反应,最终获取柳氮磺砒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与包括以下步骤:
S1:以磺胺脒为起始原料,与三碳活性化合物进行环状缩合反应获取磺胺嘧啶;
S2:将步骤S1中的磺胺嘧啶溶解在含有亚硝酸钠的水溶液中进行重氮化反应,进一步获取重氮盐;
S3:将步骤S2中获取的重氮盐转移至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并与水杨酸发生耦合反应,最终获取柳氮磺砒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步骤S1之前的步骤S0,所述步骤S0具体包括:
S01、将铵盐与双氰胺混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至熔融获取熔融液B;
S02、将熔融液B与磺胺、碳酸盐混合,并继续熔融至反应完全,以获取混合物C;
S03、对混合物C加入溶剂中以进一步获取磺胺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铵盐为氯化铵、碳酸铵以及硝酸铵中的一种或两种,且所述铵盐与所述双氰胺的质量比为1:0.85~1.1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柳氮磺吡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1中的催化剂为钯金属催化剂,所述钯金属催化剂的用量为所述铵盐与所述双氰胺混合后的质量的0.5%~1.5%,且所述步骤S01中的反应温度为155~175℃;反应时间为40~55mi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祖华江尔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黄河制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