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的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8246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连接节点,所述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包括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间隙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所述连接节点包括:第一保护层以及钢丝网,所述第一保护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内并固接于所述第一墙体以及所述第二墙体,以填充所述第一间隙;所述钢丝网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内且穿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且所述钢丝网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第一墙体与所述第二墙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连接节点通过在第一间隙设置穿过保护层的钢丝网来提供两墙体之间的抗拉抗剪性能,使两墙体之间的抗横向荷载的作用较好,从而代替传统作业中的采用构造柱来连接混凝土墙的连接方法,减少了湿作业施工,进而缩短了工期。

A joint applied to non bearing concrete wal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的连接节点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目前,在建筑工程中,为了增加非承重混凝土墙的强度以及提高非承重混凝土墙的抗震性能,通常采用在楼梯间的平台休息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处以及墙长达到5米以上的中间部分设置构造柱。但是,传统的在混凝土墙的连接处设置构造柱的方法,虽抗击横向荷载的作用较好,但其在建造的过程中需要先砌将构造柱围合的砖墙,再浇筑该构造柱,此过程中湿作业时间较长,不仅延长了施工工期,而且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连接节点,能够减少湿作业,缩短工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的连接节点,所述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包括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间隙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所述连接节点包括: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内并固接于所述第一墙体以及所述第二墙体,以填充所述第一间隙;以及钢丝网,所述钢丝网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内且穿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且所述钢丝网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第一墙体与所述第二墙体。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还包括楼板,所述第一墙体固设于所述楼板上,所述第二墙体位于所述楼板上方并与所述楼板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隙内并固接于所述第二墙体以及所述楼板,所述第二保护层用于填充所述第二间隙。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第二保护层与所述第一保护层连接。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保护层与所述第二保护层的材料均为聚苯板。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钢丝网以垂直于所述第一墙体的第一面的角度穿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层;其中,所述第一墙体的所述第一面为所述第一墙体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内的一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钢丝网以与所述第一墙体的第一面成一定角度α穿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层,60°<α<120°;其中,所述第一墙体的所述第一面为所述第一墙体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内的一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墙体的顶面和与所述第二墙体的顶面齐平,且所述第一墙体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墙体的顶面分别连接于同一横梁。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墙体为抗震墙,所述第二墙体为构造墙。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连接节点,通过在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设置聚苯板作为保护层,对第一间隙以及第二间隙起到密封作用,保证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连接处具有防渗漏以及保暖功能。还通过在第一间隙设置穿过保护层的钢丝网来提供两墙体之间的抗拉抗剪性能,使两墙体之间的抗横向荷载的作用较好,从而代替传统作业中的采用构造柱来连接混凝土墙的连接方法,减少了湿作业施工,进而节约了工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连接节点的立面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向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连接节点的立面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b向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请参阅图1以及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的连接节点,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包括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间隙的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连接节点包括:第一保护层31以及钢丝网32,第一保护层31设置于第一间隙内并固接于第一墙体1以及第二墙体2,以填充第一间隙;钢丝网32位于第一间隙内且穿设于第一保护层31,且钢丝网32的两端分别固接于第一墙体1与第二墙体2。在本实施例中,本连接节点可设置在平台休息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处以及墙长达到5米以上的中间部分等地方,用于提高上述地方的抗剪以及抗震等抗横向荷载的性能。进一步地,第一墙体1为抗震墙,第二墙体2为构造墙,使用本连接节点可连接抗震墙与构造墙,提高整体的抗剪抗震性能。可以得知的是,本连接节点利用将第一保护层31设置在第一墙体1与第二墙体2之间,起到填充以及密封第一墙体1以及第二墙体2的连接处的作用。具体地,该第一保护层31可采用具有保温且密封性能好的材料,本实施例中优选以聚苯板用作保护层,聚苯板是含有挥发性发泡剂的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性能、高强度抗压性能、优越的抗水防潮性能以及防腐蚀性能。进一步地,在实际施工时,通过穿设钢丝网32的方式来将第一保护层31固定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从而实现第一保护层牢牢地固定在第一间隙内。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钢丝网32的两端分别固接在第一墙体1与第二墙体2之间且穿设于第一保护层31,以起到连接并拉住第一墙体1与第二墙体2,提高第一墙体1以及第二墙体2的整体抗横向荷载性能。其中,钢丝网32通过锚固件来固定于第一墙体1以及第二墙体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钢丝网32可以垂直于第一墙体1的第一面11的角度穿设于第一保护层31;其中,第一墙体1的第一面11为第一墙体1位于第一间隙内的一面。具体地,第一墙体1的第一面11和第二墙体2的第二面是相对设置,且第一墙体1的第一面11和第二墙体2的第二面之间形成该第一间隙。...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包括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间隙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所述连接节点包括:/n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内并固接于所述第一墙体以及所述第二墙体,以填充所述第一间隙;以及/n钢丝网,所述钢丝网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内且穿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且所述钢丝网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第一墙体与所述第二墙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包括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间隙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所述连接节点包括:
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内并固接于所述第一墙体以及所述第二墙体,以填充所述第一间隙;以及
钢丝网,所述钢丝网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内且穿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且所述钢丝网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第一墙体与所述第二墙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承重混凝土墙结构还包括楼板,所述第一墙体固设于所述楼板上,所述第二墙体位于所述楼板上方并与所述楼板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隙内并固接于所述第二墙体以及所述楼板,所述第二保护层用于填充所述第二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第二保护层与所述第一保护层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