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808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所述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与所述上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下壳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间隔设置形成前腔,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及所述下壳共同围成后腔,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位于所述后腔内并与所述上壳固定连接的透气隔离件,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后腔分隔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且所述透气隔离件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通孔,所述扬声器单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完全覆盖所述通孔,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扬声器箱增加了吸音颗粒的灌装体积,改善了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

Loudspeaker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扬声器箱
本技术涉及电声转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箱。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带有语音功能的移动通讯设备,例如:便携式电话、掌上游戏机及手提电脑等。扬声器箱作为语音的播放装置,其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移动通讯设备产品的语音性能。为了满足市场对于薄型化及高音质的需求,对扬声器箱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中,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下壳及扬声器单体,扬声器单体固定承载于所述上壳,所述扬声器单体和上壳间隔形成前腔,所述扬声器单体与所述上壳及所述下壳配合形成后腔,透气隔离件设置于所述后腔内,所述透气隔离件与所述上壳或所述下壳配合围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填充吸音颗粒。采用该种设计的扬声器箱中,所述扬声器单体与所述上壳之间没有形成封闭,使得所述容纳腔的体积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扬声器箱以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增加容纳腔体积,并增加吸音颗粒灌装体积的扬声器箱。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与所述上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下壳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间隔设置形成前腔,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及所述下壳共同围成后腔,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位于所述后腔内并与所述上壳固定连接的透气隔离件,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后腔分隔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且所述透气隔离件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通孔,所述扬声器单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完全覆盖所述通孔,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填充吸音颗粒。优选的,所述透气隔离件包括围成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振膜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上壳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本体部包括与所述翻边平行间隔设置的底壁及连接所述翻边和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配合围成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扬声器单体承载于所述底壁。优选的,所述底壁、所述侧壁及所述翻边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底壁的中间位置,且所述通孔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贯穿所述底壁。优选的,所述扬声器单体还包括与所述振膜正对设置的磁轭,所述磁轭的边缘向靠近所述振膜方向凹陷形成有收容槽,所述底壁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并与所述磁轭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上壳包括与所述振膜所在位置对应设置的出声口,所述出声口与所述前腔连通,用于将声音传导至外界。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扬声器箱中,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扬声器箱的后腔分隔形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透气隔离件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扬声器单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完全覆盖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吸音颗粒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该种结构极大了增加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体积,同时增加了所述吸音颗粒的灌装体积,改善了所述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扬声器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扬声器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透气隔离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扬声器箱沿IV-IV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扬声器箱100,所述扬声器箱100包括上壳1、下壳3、具振膜51的扬声器单体5及透气隔离件7。所述上壳1用于承载并保护所述扬声器单体5,所述下壳3盖设于所述上壳1并与所述上壳1配合形成收容空间,所述扬声器单体5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上壳1与所述振膜51间隔设置形成前腔10,所述振膜51与所述上壳1及所述下壳3配合形成后腔20。所述上壳1包括与所述振膜51相对间隔设置的顶壁11及自所述顶壁11的边缘向靠近所述振膜51方向延伸的支撑壁13,所述支撑壁13呈台阶状结构,所述扬声器单体5固定支撑于所述支撑壁13。所述顶壁11包括与所述振膜51所在位置对应设置的出声口110,所述出声口110与所述前腔10连通,用于将声音传导至外界。所述扬声器单体5包括振膜51及与所述振膜51相对设置的磁轭53,所述振膜51用于振动发声。所述磁轭53的边缘向靠近所述振膜51方向凹陷形成有收容槽530,所述收容槽530沿所述磁轭53的边缘呈环状设置。所述透气隔离件7与所述上壳1固定连接,将所述后腔20分隔形成第一容纳腔210和第二容纳腔230,所述第一容纳腔210与所述第二容纳腔230连通。所述扬声器单体5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腔210内,所述第二容纳腔内230填充吸音颗粒。具体的,所述透气隔离件7为网布,其与所述支撑壁13固定连接。所述透气隔离件7包括围成所述第一容纳腔210的本体部71,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振膜51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210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翻边73,所述翻边73与所述支撑壁13固定连接。所述本体部71包括与所述翻边73平行间隔设置的底壁711及连接所述翻边73和所述底壁711的侧壁713,所述底壁711与所述侧壁713配合围成所述第一容纳腔210,所述扬声器单体5承载于所述底壁711。所述底壁711沿所述振膜51的振动方向设有贯穿的通孔7110,所述通孔7110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210和所述第二容纳腔230,所述扬声器单体5完全覆盖所述通孔7110。所述上壳1、所述下壳3、所述磁轭53及所述透气隔离件7配合为围成所述第二容纳腔23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容纳腔230为密闭腔室,其内部可以全部用于填充吸音颗粒,极大的扩大了所述吸音颗粒的封装体积,提升了所述扬声器箱100的声学性能。进一步的,所述底壁713收容于所述收容槽530,并固定于所述磁轭53,优选的,所述底壁71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收容槽530的深度,使得所述底壁713不会突出所述磁轭53的表面,不需要额外的占用空间,使得所述第二容纳腔230的空间可以进一步做大,进一步提高所述吸音颗粒的封装体积。更进一步的是,所述透气隔离件7的底壁711及侧壁713均与所述吸音颗粒接触,加大了接触面积,同时,所述透气隔离件7为网布,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可以适应所述扬声器箱100内其他器件与所述透气隔离件7的接触面,以提高所述收容空间的利用率,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与所述上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下壳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间隔设置形成前腔,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及所述下壳共同围成后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位于所述后腔内并与所述上壳固定连接的透气隔离件,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后腔分隔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且所述透气隔离件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通孔,所述扬声器单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完全覆盖所述通孔,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填充吸音颗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与所述上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下壳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间隔设置形成前腔,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及所述下壳共同围成后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位于所述后腔内并与所述上壳固定连接的透气隔离件,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后腔分隔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且所述透气隔离件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通孔,所述扬声器单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完全覆盖所述通孔,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填充吸音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隔离件包括围成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振膜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上壳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洪建吴树文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