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式接触系统和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7555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2:56
一种插入式接触系统,其包括与主轴连接的触头支持和设置在触头支持上的动触头,动触头的两端分别设有接触槽,在触头支持的一侧设有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在触头支持的另一侧设有与第一进线静触头相对设置的第一出线静触头,以及与第二进线静触头相对设置的第二出线静触头,触头支持能够带动动触头转动,使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一出线静触头分别插入到动触头两端的接触槽内,或使第二进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分别插入到动触头两端的接触槽内,具有体积小和接触可靠的特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具有安全可靠、触头分能力强和体积小的特点。

Plug in contact system and 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入式接触系统和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入式接触系统和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PC级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转换装置各式各样,有电磁吸合式的,有电机驱动式的。对于PC三段式(即有常用位置、备用位置、双分断电位置)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大多数采用上下两组转轴的双腔体结构,即常用电源触头接触系统与备用电源触头接触系统处于两个单独的结构体内,一组转轴接通分断常用电源触头系统,另一组转轴接通分断备用电源触头系统,两个触头系统的出线端连接在一起。这种结构虽然能够做到常用侧电源与备用侧电源的相对独立,更加安全,但此种上下两组转轴的双腔体结构存着体积较大,结构相对复杂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单转轴的插入式接触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入式接触系统,其包括与主轴连接的触头支持和设置在触头支持上的动触头,动触头的两端分别设有接触槽,在触头支持的一侧设有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在触头支持的另一侧设有与第一进线静触头相对设置的第一出线静触头,以及与第二进线静触头相对设置的第二出线静触头,触头支持能够带动动触头转动,使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一出线静触头分别插入到动触头两端的接触槽内,或使第二进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分别插入到动触头两端的接触槽内。优选的,所述动触头成H型,动触头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杆,以及连接在两个接触杆中部之间的连接板,在两个接触杆之间与连接板的两侧分别形成接触槽,在两个接触杆的外侧分别设有弹片,两个弹片能够分别从外侧推动两个接触杆向另一个接触杆相互靠近。优选的,所述第一进线静触头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进线接触板和第一进线挡板,所述第二进线静触头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二进线接触板和第二进线挡板,第一进线接触板和第二进线接触板能够插入到接触槽中,第一进线挡板和第二进线挡板能够从外侧抵在动触头上。优选的,所述的两个接触杆分别包括两个设置在两端的平直部,以及设置在两个平直部之间的凸起部,两个接触杆的凸起部分别向外侧扭曲,在两个凸起部的两端分别形成麻花形的扭转部,两个凸起部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扭转部与两个平直部相连,且两个凸起部的内侧通过连接板相连,在两个接触杆两端的两个平直部之间分别形成接触槽。优选的,所述弹片成片状,弹片包括弹片包括弹性臂,以及由弹性臂两端分别向平直部折弯而成的折弯臂,凸起部伸到两个折弯臂之间并抵在弹性臂内侧的中部,折弯臂的一端与弹性臂连接且与平直部间隔设置,折弯臂的另一端与平直部远离凸起部的端面齐平并抵在平直部的外侧。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持成圆形,在触头支持侧面的圆周上设有两个用于避让动触头的触头孔,两个触头孔的连线位于主轴的一侧,动触头的两端从两个触头孔伸出触头支持,折弯臂的外侧与触头孔的内壁限位配合,连接板上设有插销,在弹性臂上设有与插销固定连接的插孔。优选的,所述第一出线静触头、第二出线静触头、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均垂直于两个接触杆的连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的侧边分别与第一进线挡板和第二进线挡板垂直连接,第一进线挡板和第二进线挡板的侧边分别与第一进线接线板和第二进线接线板倾斜连接,在第一进线接线板和第二进线接线板上分别设有接线螺钉,第一进线挡板和第二进线挡板的侧面与两个接触杆中的一个限位配合。优选的,所述第一进线静触头上的第一进线挡板向靠近第二进线静触头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进线静触头上的第二进线挡板向靠近第一进线静触头的一侧倾斜,且第一进线挡板与第一进线静触头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进线挡板与第二进线静触头之间的夹角α均为钝角。优选的,所述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的一侧设有第一出线接线板,第一出线接线板的侧边与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第一出线接线板的一端与第二出线接线板垂直连接,在第二出线接线板上设有接线螺钉。本技术的接触系统,通过将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设置在触头支持的一侧,以及分别与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相对设置的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设置在触头支持的另一侧,不仅具有体积小的特点,而且触头支持能够带动动触头转动,使动触头两端的接触槽分别套在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一出线静触头上导通一侧电源,或者使动触头两端的接触槽分别套在第二进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上导通另一侧电源,还具有接触可靠的特点。此外,动触头套在第一进线静触头、第二进线静触头、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上后,再通过两侧的弹片推动两个接触杆夹紧,能够更可靠地接触。此外,通过第一进线挡板和第二进线挡板分别与动触头两端的侧面限位配合,不仅能够起到对动触头限位的作用,而且能够增加接触时的面积并减少接触电阻。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包括操作机构、传动机构和所述的插入式接触系统,接触系统的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分别与常用侧电源和备用侧电源连接,接触系统的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与负载连接,接触系统的主轴与操作机构连接,操作机构能够驱动主轴带动触头支持上的动触头转动,动触头能够导通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一出线静触头使常用侧电源为负载供电,或导通第二进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使备用侧电源为负载供电,当动触头不与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接触时停止为负载供电,具有安全可靠、触头分能力强和体积小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插入式接触系统的双分位置;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图2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插入式接触系统的常用电源合闸位置;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图3的正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插入式接触系统的备用电源合闸位置;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图5的正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图3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动触头与弹片的配合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动触头的俯视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转换开关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至12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接触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接触系统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包括操作机构7、传动机构和插入式接触系统,插入式接触系统包括分别与常用侧电源和备用侧电源连接的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二进线静触头42,以及分别与负载连接的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插入式接触系统的主轴1与操作机构7连接,操作机构7能够驱动主轴1带动触头支持2上的动触头3转动,动触头3能够导通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一出线静触头51使备用侧电源为负载供电(备用电源合闸位置),或导通第二进线静触头42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使常用侧电源为负载供电(常用电源合闸位置),当动触头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入式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主轴(1)连接的触头支持(2)和设置在触头支持(2)上的动触头(3),动触头(3)的两端分别设有接触槽(36),在触头支持(2)的一侧设有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二进线静触头(42),在触头支持(2)的另一侧设有与第一进线静触头(41)相对设置的第一出线静触头(51),以及与第二进线静触头(42)相对设置的第二出线静触头(52),触头支持(2)能够带动动触头(3)转动,使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一出线静触头(51)分别插入到动触头(3)两端的接触槽(36)内,或使第二进线静触头(42)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分别插入到动触头(3)两端的接触槽(36)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入式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主轴(1)连接的触头支持(2)和设置在触头支持(2)上的动触头(3),动触头(3)的两端分别设有接触槽(36),在触头支持(2)的一侧设有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二进线静触头(42),在触头支持(2)的另一侧设有与第一进线静触头(41)相对设置的第一出线静触头(51),以及与第二进线静触头(42)相对设置的第二出线静触头(52),触头支持(2)能够带动动触头(3)转动,使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一出线静触头(51)分别插入到动触头(3)两端的接触槽(36)内,或使第二进线静触头(42)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分别插入到动触头(3)两端的接触槽(36)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式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3)成H型,动触头(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杆(33),以及连接在两个接触杆(33)中部之间的连接板(34),在两个接触杆(33)之间与连接板(34)的两侧分别形成接触槽(36),在两个接触杆(33)的外侧分别设有弹片(35),两个弹片(35)能够分别从外侧推动两个接触杆(33)向另一个接触杆(33)相互靠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式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线静触头(41)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进线接触板(410)和第一进线挡板(411),所述第二进线静触头(42)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二进线接触板(420)和第二进线挡板(421),第一进线接触板(410)和第二进线接触板(420)能够插入到接触槽(36)中,第一进线挡板(411)和第二进线挡板(421)能够从外侧抵在动触头(3)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入式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接触杆(33)分别包括两个设置在两端的平直部(33a),以及设置在两个平直部(33a)之间的凸起部(33b),两个接触杆(33)的凸起部(33b)分别向外侧扭曲,在两个凸起部(33b)的两端分别形成麻花形的扭转部(33c),两个凸起部(33b)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扭转部(33c)与两个平直部(33a)相连,且两个凸起部(33b)的内侧通过连接板(34)相连,在两个接触杆(33)两端的两个平直部(33a)之间分别形成接触槽(3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入式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35)成片状,弹片(35)包括弹片(35)包括弹性臂(35b),以及由弹性臂(35b)两端分别向平直部(33a)折弯而成的折弯臂(35a),凸起部(33b)伸到两个折弯臂(35a)之间并抵在弹性臂(35b)内侧的中部,折弯臂(35a)的一端与弹性臂(35b)连接且与平直部(33a)间隔设置,折弯臂(35a)的另一端与平直部(33a)远离凸起部(33b)的端面齐平并抵在平直部(33a)的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诗长郭德鑫黄文体江华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