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同步敞口注油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126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异体同步敞口注油机构,所述注油机构采用水平螺杆通过支架固定块贴附于支架垂直面,水平摇杆套于水平螺杆端头,垂直螺杆置于垂直摇杆腔中,垂直摇杆腔通过衔块固定于水平螺杆,所述垂直摇杆腔通过垂直固定块衔接两根水平固定杆,两根水平固定杆通过支架固定块固定于支架,注油端子通过衔接板固定在垂直衔块上,所述垂直衔块套在垂直螺杆上,垂直摇杆套在垂直螺杆顶部,在所述注油端子的下方设置有辅助载体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注油端子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精确定位,能量化注油工位保证高效作业,垂直摇杆控制注油机构的上下定位,并可实现不同高度产品的切换作业。

Allogeneic synchronous open oil injection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异体同步敞口注油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异体同步敞口注油机构,主要用于向产品内部灌注油料,属于机械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电容器市场的发展,市面上衍生出的产品种类、形状、大小各异。传统制造工艺所使用的模具器械已逐渐满足不了现有生产。传统注油机构满足不了新时代产品的需求。此前,传统注油机构普遍适用于某些特定产品,而客户需求多样化所带来的小批量、多品类作业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注油机构无法快速响应生产需求,浪费大量的换模换型时间。此外,传统注油机构大多设计成手工单工作业模式,对于人员需求、技能要求较高。同时,工位设计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生产作业效率成为一项瓶颈。在面对大批量订单时,仓促而低效的生产机制所带来的必定不是最优产出。另外,传统注油机构大多采用金属材质。一方面由于长时间的腐蚀、磨损,普遍呈现较短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金属材质具有较高的硬度。在与产品接触过程中,轻微的碰撞、位移都可能导致产品外观变形与磨损。对产品质量存在较大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异体同步敞口注油机构,能明显提升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的注油机构。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异体同步敞口注油机构,包括底座、支架,所述支架通过加强筋固定于底座上,特征是:水平螺杆通过支架固定块贴附于支架垂直面,水平摇杆套于水平螺杆端头,水平摇杆的转动可控制水平螺杆的前后位移,进而控制注油机构的前后定位,垂直螺杆置于垂直摇杆腔中,垂直摇杆腔通过衔块固定于水平螺杆,所述水平螺杆的前后位移带动垂直摇杆腔的前后位移,所述垂直摇杆腔通过垂直固定块衔接两根水平固定杆,保持左右定位前后活动,两根水平固定杆通过支架固定块固定于支架,注油端子通过衔接板固定在垂直衔块上,所述垂直衔块套在垂直螺杆上,垂直摇杆套在垂直螺杆顶部,控制垂直螺杆的上下位移,进而控制垂直衔块、衔接板和注油端子的上下位移,在所述注油端子的下方设置有辅助载体机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载体机构包括梯形模具槽和模具槽底座,所述梯形模具槽置于模具槽底座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梯形模具槽内部自上而下设为阶梯状,所述梯形模具槽自上而下内径尺寸在40mm~60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梯形模具槽采用尼龙材料制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油端子采用四个。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注油机构通水平摇杆与垂直摇杆可实现注油端子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精确定位。四个注油端子在接收油料后向模具槽内产品同时灌注油料,量化注油工位保证高效作业,效率提升。梯形模具槽与模具底座组成的载体机构,不同尺寸类别的产品均能以梯形模具槽为载体,切换作业时节省大量换模换型时间,可适用内径在40mm~60mm范围内的产品,又保证产品与圆槽边沿之间最小的契合间隙≤5mm,使产品在模具中得到更好的定位,进一步保障产品质量。垂直摇杆控制注油机构的上下定位,可实现不同高度产品的切换作业,对于不同直径与高度的产品,该注油机构均可实现作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梯形模具槽与模具底座组成的载体机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左视图。图6为图4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支架、3-加强筋、4-水平螺杆、5-支架固定块、6-水平摇杆、7-垂直螺杆、8-垂直摇杆腔、9-衔块、10-垂直固定块、11-水平固定杆、12-注油端子、13-衔接板、14-垂直衔块、15-垂直摇杆、16-梯形模具槽、17-模具槽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本技术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图3所示,一种异体同步敞口注油机构,由底座1、支架2、加强筋3、水平螺杆4、支架固定块5、水平摇杆6、垂直螺杆7、垂直摇杆腔8、衔块9、垂直固定块10、水平固定杆11、注油端子12、衔接板13、垂直衔块14、垂直摇杆15、梯形模具槽16、模具槽底座17等构成。其中,支架2通过加强筋3固定于底座1上,水平螺杆4通过支架固定块5贴附于支架2垂直面,保持左右固定前后活动。水平摇杆6套于水平螺杆4端头,水平摇杆6的转动可控制水平螺杆4的前后位移,进而控制注油机构的前后定位。垂直螺杆7置于垂直摇杆腔8中,垂直摇杆腔8通过衔块9固定于水平螺杆4。水平螺杆4的前后位移可带动垂直摇杆腔8的前后位移。同时,垂直摇杆腔8通过垂直固定块10衔接两根水平固定杆11,保持左右定位前后活动。两根水平固定杆11通过支架固定块5紧紧固定于支架系统。四个注油端子12通过衔接板13固定在垂直衔块14上。垂直衔块14套于垂直螺杆7,垂直摇杆15套于垂直螺杆7顶部,控制垂直螺杆7的上下位移,进而控制垂直衔块14、衔接板13和注油端子12的上下位移。梯形模具槽16置于模具槽底座17上,作为产品辅助载体机构。模具载体置于注油端子12下方。该注油机构通水平摇杆6与垂直摇杆15可实现注油端子12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精确定位。四个注油端子12在接收油料后向模具槽16内产品同时灌注油料,量化注油工位保证高效作业。如图4-图6所示,此外,梯形模具槽16与模具底座17组成的载体机构。梯形模具槽16内部自上而下设计成阶梯状,梯形设计对应多个内部尺寸。不同尺寸类别的产品均能以梯形模具槽16为载体,切换作业时节省大量换模换型时间。图4-图6中梯形模具槽16自上而下设计内径尺寸分别为:60mm、55mm、50mm、45mm。可适用内径在40mm~60mm范围内的产品,又保证产品与圆槽边沿之间最小的契合间隙≤5mm,使产品在模具中得到更好的定位,进一步保障产品质量。梯形模具槽16可适用多个内径产品。垂直摇杆15控制注油机构的上下定位,可实现不同高度产品的切换作业。对于不同直径与高度的产品,该注油机构均可实现作业。同时,该梯形模具槽16采用尼龙材料,具有较好的弹性与耐磨性、耐酸耐碱、强度高等优点。完美替代金属材质,大大延长模具使用寿命。在与产品触碰过程中,不会造成产品外观变形与磨损,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异体同步敞口注油机构,包括底座(1)、支架(2),所述支架(2)通过加强筋(3)固定于底座(1)上,其特征是:水平螺杆(4)通过支架固定块(5)贴附于支架(2)垂直面,水平摇杆(6)套于水平螺杆(4)端头,水平摇杆(6)的转动可控制水平螺杆(4)的前后位移,进而控制注油机构的前后定位,垂直螺杆(7)置于垂直摇杆腔(8)中,垂直摇杆腔(8)通过衔块(9)固定于水平螺杆(4),所述水平螺杆(4)的前后位移带动垂直摇杆腔(8)的前后位移,所述垂直摇杆腔(8)通过垂直固定块(10)衔接两根水平固定杆(11),保持左右定位前后活动,两根水平固定杆(11)通过支架固定块(5)固定于支架,注油端子(12)通过衔接板(13)固定在垂直衔块(14)上,所述垂直衔块(14)套在垂直螺杆(7)上,垂直摇杆(15)套在垂直螺杆(7)顶部,控制垂直螺杆(7)的上下位移,进而控制垂直衔块(14)、衔接板(13)和注油端子(12)的上下位移,在所述注油端子(12)的下方设置有辅助载体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异体同步敞口注油机构,包括底座(1)、支架(2),所述支架(2)通过加强筋(3)固定于底座(1)上,其特征是:水平螺杆(4)通过支架固定块(5)贴附于支架(2)垂直面,水平摇杆(6)套于水平螺杆(4)端头,水平摇杆(6)的转动可控制水平螺杆(4)的前后位移,进而控制注油机构的前后定位,垂直螺杆(7)置于垂直摇杆腔(8)中,垂直摇杆腔(8)通过衔块(9)固定于水平螺杆(4),所述水平螺杆(4)的前后位移带动垂直摇杆腔(8)的前后位移,所述垂直摇杆腔(8)通过垂直固定块(10)衔接两根水平固定杆(11),保持左右定位前后活动,两根水平固定杆(11)通过支架固定块(5)固定于支架,注油端子(12)通过衔接板(13)固定在垂直衔块(14)上,所述垂直衔块(14)套在垂直螺杆(7)上,垂直摇杆(15)套在垂直螺杆(7)顶部,控制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定毅匡永正赵志明唐晓雯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宏广电容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