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6195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1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阀,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永磁体的阀门所存在的制造难度高的问题。控制阀包括:阀体、阀芯,阀芯上设置有第一永磁单元和第二永磁单元,两永磁单元朝向彼此的磁极极性相同;第一永磁单元和第二永磁单元均布置在阀芯的远离阀口的一侧,第二永磁单元布置在第一永磁单元靠近阀口的一侧,两永磁单元之间设有供两者相对活动的间隔,其中:第一永磁单元与阀芯沿阀芯活动方向导向配合,控制阀中设置有顶撑体,顶撑体处于第一永磁单元背向第二永磁单元一侧,用于顶撑第一永磁单元;第二永磁单元固定在阀芯上,随阀芯同步动作;或者,第二永磁单元在斥力作用下顶压在阀芯上,通过斥力带动阀芯动作。

control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阀。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液压系统中所使用的各种类型的阀门,其开启或关闭动力来自于设置在阀体中的弹簧,但是弹簧由于制造材质的原因,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发生锈蚀、磨损等问题,导致弹簧力学性能不稳定,造成阀门的控制精度下降,甚至会造成系统故障及损伤。当弹簧出现问题时,操作人员需要更换弹簧,这样会给阀的维护使用带来不便。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弹簧导致阀门精度下降的问题,技术人员提出了用永磁体之间的斥力来代替弹簧弹力的方案。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8916404A,申请公布日为2018.11.30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的一种新型阀门,该阀门包括阀体,阀体内设有阀腔及与阀腔连通的进出口,阀腔内设有阀芯和阀杆,阀杆的自由端连接有永磁基座A,阀腔内设有与永磁基座A相斥的永磁体A,永磁基座A与永磁体A均与阀腔间隙配合,永磁基座A与永磁体A之间具有间隙。该新型阀门中,永磁基座A与永磁体A之间的斥力使阀芯与阀腔相结合的密封面被斥力牢牢压在一起,达到了封堵进口的目的。但是该阀门中也存在一些缺陷:永磁基座A和永磁体A均与阀体间隙配合,生产阀体时,需要保证阀体具有较高的精度,并且由于阀体体积较大,本身的结构较为复杂,增加了制造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阀,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永磁体的阀门所存在的制造难度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的控制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控制阀,包括:阀体,阀体内设置有阀口;阀芯,导向设置在阀体内,用于封堵或打开阀口;阀芯上设置有第一永磁单元和第二永磁单元,两永磁单元朝向彼此的磁极极性相同;第一永磁单元和第二永磁单元均布置在阀芯的远离阀口的一侧,第二永磁单元布置在第一永磁单元靠近阀口的一侧,两永磁单元之间设有供两者相对活动的间隔,其中:第一永磁单元与阀芯沿阀芯活动方向导向配合,控制阀中设置有顶撑体,顶撑体处于第一永磁单元背向第二永磁单元一侧,用于顶撑第一永磁单元;第二永磁单元固定在阀芯上,随阀芯同步动作;或者,第二永磁单元在斥力作用下顶压在阀芯上,通过斥力带动阀芯动作。其有益效果在于:控制阀中的阀芯能够与第一永磁单元导向配合,利用与阀体导向配合的阀芯来作为载体,利用阀体与阀芯原来的导向结构,来保证第一永磁单元也能够与阀体导向配合,无需在阀体内加工复杂的导向结构,操作人员仅需要保证永磁单元与阀芯之间的配合关系即可,降低了阀体的加工要求。进一步的,阀芯背向阀口一侧设有背向阀口延伸的套筒,第一永磁单元及第二永磁单元导向安装在所述套筒中。其有益效果在于:在阀芯上加工套筒,利用套筒的内腔容纳第一永磁单元和第二永磁单元,利用套筒的同比来与第一永磁单元和第二永磁单元导向配合,在实现阀芯功能的同时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人员加工生产。进一步的,第一永磁单元包括第一永磁体和第一承载座,第一承载座上设有安装槽,第一永磁体设置在安装槽中。其有益效果在于:设置承载座来对支撑体进行支撑,操作人员在装配时只需要保证承载座与套筒的导向关系,就可以保证第一永磁体能够具有规律的运动轨迹,操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工况来对承载座的结构进行设计,比较灵活。进一步的,第一承载座的外周面上设有导销,导销沿垂直于阀芯活动方向延伸;所述套筒的筒壁上设置有与导销导向配合的导槽,第一永磁单元通过导销与导槽实现与阀芯导向配合。其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导销与导槽配合,来实现永磁单元与套筒的导向配合,结构简单,便于加工。进一步的,导销的截面呈长圆形;导销的外周面包括布置在相对两侧的弧面和连接在两弧面之间的导向平面;所述导销通过所述导向平面与导槽的槽壁导向配合。其有益效果在于:导销外周面中的弧形能够避免在运动时导销与导槽卡滞,导向平面能够保证导销与导槽面接触。进一步的,第二永磁单元包括第二永磁体和第二承载座,第二承载座上设有安装槽,第二永磁体设置在安装槽中。其有益效果在于:设置承载座来对支撑体进行支撑,操作人员在装配时只需要保证承载座与套筒的导向关系,就可以保证第一永磁体能够具有规律的运动轨迹,操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工况来对承载座的结构进行设计,比较灵活。进一步的,第二承载座的外周面上设有导销,导销沿垂直于阀芯活动方向延伸;所述套筒的筒壁上设置有与导销导向配合的导槽,第二永磁单元通过导销与导槽实现与阀芯导向配合。其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导销与导槽配配合,来实现永磁单元与套筒的导向配合,结构简单,便于加工。进一步的,导销的截面呈长圆形;导销的外周面包括布置在相对两侧的弧面和连接在两弧面之间的导向平面;所述导销通过所述导向平面与导槽的槽壁导向配合。其有益效果在于:导销外周面中的弧形能够避免在运动时导销与导槽卡滞,导向平面能够保证导销与导槽面接触。进一步的,控制阀包括调整螺帽,调整螺帽与阀体螺纹连接,封堵用于安装阀芯的安装口,以形成控制阀的阀腔;所述顶撑体设置在调整螺帽朝向第一永磁单元的侧面上。其有益效果在于:将顶撑体设置在调整螺帽上,调整螺帽通过螺纹与阀体位置可调,操作人员通过旋拧调整螺帽可以实现顶撑体相对于第一永磁单元位置的改变,便于通过顶撑第一永磁单元来调整第一永磁单元与第二永磁单元之间供两者相对活动的间隔,从而改变两永磁单元之间的斥力。进一步的,所述顶撑体包括空心杆,第一永磁单元中设有朝向空心杆内腔并与空心杆顶撑配合的圆锥体,所述第一永磁单元通过圆锥体与空心杆顶撑配合。其有益效果在于:设置空心杆来与圆锥体配合,通过圆锥体的外周面来实现空心杆配合,实现第一永磁单元的对中布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控制阀实施例1中控制阀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控制阀实施例1中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控制阀实施例1中第一承载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阀体;101-进液通道;102-出液通道;103-阀口;11-阀芯;111-导槽;112-容置腔;12-第一永磁单元;121-第一承载座;122-第一永磁体;123-第一导销;124-圆锥体;125-安装槽;13-第二永磁单元;131-第二承载座;132-第二永磁体;133-第二导销;14-密封件;15-压环;16-调整螺帽;161-空心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n阀体,阀体内设置有阀口;/n阀芯,导向设置在阀体内,用于封堵或打开阀口;/n阀芯上设置有第一永磁单元和第二永磁单元,两永磁单元朝向彼此的磁极极性相同;第一永磁单元和第二永磁单元均布置在阀芯的远离阀口的一侧,第二永磁单元布置在第一永磁单元靠近阀口的一侧,两永磁单元之间设有供两者相对活动的间隔,其中:/n第一永磁单元与阀芯沿阀芯活动方向导向配合,控制阀中设置有顶撑体,顶撑体处于第一永磁单元背向第二永磁单元一侧,用于顶撑第一永磁单元;/n第二永磁单元固定在阀芯上,随阀芯同步动作;或者,第二永磁单元在斥力作用下顶压在阀芯上,通过斥力带动阀芯动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阀体内设置有阀口;
阀芯,导向设置在阀体内,用于封堵或打开阀口;
阀芯上设置有第一永磁单元和第二永磁单元,两永磁单元朝向彼此的磁极极性相同;第一永磁单元和第二永磁单元均布置在阀芯的远离阀口的一侧,第二永磁单元布置在第一永磁单元靠近阀口的一侧,两永磁单元之间设有供两者相对活动的间隔,其中:
第一永磁单元与阀芯沿阀芯活动方向导向配合,控制阀中设置有顶撑体,顶撑体处于第一永磁单元背向第二永磁单元一侧,用于顶撑第一永磁单元;
第二永磁单元固定在阀芯上,随阀芯同步动作;或者,第二永磁单元在斥力作用下顶压在阀芯上,通过斥力带动阀芯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阀芯背向阀口一侧设有背向阀口延伸的套筒,第一永磁单元及第二永磁单元导向安装在所述套筒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第一永磁单元包括第一永磁体和第一承载座,第一承载座上设有安装槽,第一永磁体设置在安装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第一承载座的外周面上设有导销,导销沿垂直于阀芯活动方向延伸;所述套筒的筒壁上设置有与导销导向配合的导槽,第一永磁单元通过导销与导槽实现与阀芯导向配合。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盈志李志鹏张启明侯云张红涛李琳琳卓靳露郭宁毛华华刘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航天液压气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