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5243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变焦镜,包括变焦镜主体,所述变焦镜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圆环,所述连接圆环的外侧象限点处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外侧设置有承载圆环,所述承载圆环的外表面设置有减震胶圈,所述变焦镜主体的前端外表面远离连接圆环的一侧设置有承载框,所述承载框的前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承载拉柱,所述变焦镜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衔接框,所述衔接框的内部设置有透镜,所述承载拉柱的外侧的承载框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衔接框、变焦镜主体与承载框位置对应处均设置有贯通二者的限制圆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变焦镜,能够提高对变焦镜的保护性能,且能够便于对透镜进行更换。

Zoom le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镜
本技术涉及光学器件领域,特别涉及变焦镜。
技术介绍
变焦镜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围的镜头,变焦镜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有利于画面构图;现有的变焦镜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对变焦镜的保护性能较低,且不便于对透镜进行更换,给实际使用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提出变焦镜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变焦镜,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变焦镜,包括变焦镜主体,所述变焦镜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圆环,所述连接圆环的外侧象限点处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外侧设置有承载圆环,所述承载圆环的外表面设置有减震胶圈,所述变焦镜主体的前端外表面远离连接圆环的一侧设置有承载框,所述承载框的前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承载拉柱;所述变焦镜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衔接框,所述衔接框的内部设置有透镜,所述承载拉柱的外侧的承载框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衔接框、变焦镜主体与承载框位置对应处均设置有贯通二者的限制圆孔,所述承载拉柱的后端设置的限制圆柱插入限制圆孔内。优选的,所述减震弹簧的上端外表面通过连接圆环与变焦镜主体的下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变焦镜主体的上端靠近连接圆环的一侧设置有握把,所述握把的一侧外表面通过变焦镜主体与连接圆环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减震胶圈的内侧外表面通过承载圆环与减震弹簧的下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震胶圈与承载圆环之间设置有黏贴胶,所述减震胶圈的内侧外表面通过黏贴胶与承载圆环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承载拉柱的外表面通过复位弹簧与承载框的内侧外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承载拉柱的截面形状为工字形。优选的,所述承载拉柱的后端外表面通过限制圆柱与衔接框的前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制圆柱的外表面通过限制圆孔与衔接框的内部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制圆柱的外径长度与限制圆孔的内径长度相同。优选的,所述透镜的外表面通过衔接框与变焦镜主体的内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衔接框的外表面通过限制圆柱与变焦镜主体的内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衔接框与透镜之间设置有粘胶,所述透镜的外表面通过粘胶与衔接框的内部外表面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因该变焦镜设置有承载圆环,故而在掉落地面时,可以通过承载圆环将变焦镜主体和地面相隔离,避免其变焦镜主体直接与地面相撞击而出现损坏,同时通过减震胶圈以及减震弹簧的减震效果对撞击地面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进行抵消,防止其冲击力传递到变焦镜主体内部的镜片上造成镜片损坏的现象,进而实现其提高对变焦镜的保护性能的好处,因设置有承载拉柱,故而可以拉动承载拉柱,使其承载框内部的复位弹簧收缩,同时限制圆柱从衔接框上的限制圆孔中脱离,继而将透镜取出,接着将新的透镜放置在变焦镜主体中,同时新的衔接框上的限制圆孔和变焦镜主体上的限制圆孔相对齐,然后松开承载拉柱,使其复位弹簧复位推动承载拉柱上的限制圆柱进入限制圆孔中,将新的衔接框固定在变焦镜主体中即将新的透镜固定在变焦镜主体完成更换,进而实现其便于对透镜进行更换的好处,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变焦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变焦镜的透镜与变焦镜主体的连接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变焦镜的A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变焦镜的减震胶圈与变焦镜主体的连接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变焦镜的透镜与衔接框的示意图。图中:1、变焦镜主体;2、减震胶圈;3、握把;4、承载框;5、承载拉柱;6、透镜;7、连接圆环;8、减震弹簧;9、承载圆环;10、衔接框;11、复位弹簧;12、限制圆孔;13、限制圆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5所示,变焦镜,包括变焦镜主体1,变焦镜主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圆环7,连接圆环7的外侧象限点处设置有减震弹簧8,减震弹簧8的外侧设置有承载圆环9,承载圆环9的外表面设置有减震胶圈2,变焦镜主体1的前端外表面远离连接圆环7的一侧设置有承载框4,承载框4的前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承载拉柱5;变焦镜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衔接框10,衔接框10的内部设置有透镜6,承载拉柱5的外侧的承载框4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11,衔接框10、变焦镜主体1与承载框4位置对应处均设置有贯通二者的限制圆孔12,承载拉柱5的后端设置的限制圆柱13插入限制圆孔12内。减震弹簧8的上端外表面通过连接圆环7与变焦镜主体1的下端外表面固定连接,变焦镜主体1的上端靠近连接圆环7的一侧设置有握把3,握把3的一侧外表面通过变焦镜主体1与连接圆环7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减震弹簧8起到减震,连接圆环7起到连接作用,握把3起到抓取作用;减震胶圈2的内侧外表面通过承载圆环9与减震弹簧8的下端外表面固定连接,减震胶圈2与承载圆环9之间设置有黏贴胶,减震胶圈2的内侧外表面通过黏贴胶与承载圆环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减震胶圈2起到减震作用,承载圆环9起到承载隔离作用,黏贴胶起到将减震胶圈2与承载圆环9固定在一起的作用;承载拉柱5的外表面通过复位弹簧11与承载框4的内侧外表面活动连接,承载拉柱5的截面形状为工字形,承载拉柱5起到拉动作用,复位弹簧11起到推动作用;承载拉柱5的后端外表面通过限制圆柱13与衔接框10的前端外表面固定连接,限制圆柱13的外表面通过限制圆孔12与衔接框10的内部外表面固定连接,限制圆柱13的外径长度与限制圆孔12的内径长度相同,限制圆孔12、限制圆柱13起到限制固定作用,衔接框10起到连接作用;透镜6的外表面通过衔接框10与变焦镜主体1的内侧外表面固定连接,衔接框10的外表面通过限制圆柱13与变焦镜主体1的内侧外表面固定连接,衔接框10与透镜6之间设置有粘胶,透镜6的外表面通过粘胶与衔接框10的内部外表面固定连接,粘胶起到将衔接框10与透镜6固定在一起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变焦镜,在使用时,使用者可以抓住握把3,将变焦镜主体1放置在镜头前进行拍摄,如因使用者未抓稳变焦镜主体1造成变焦镜主体1掉落地面时,能够通过承载圆环9将变焦镜主体1和地面相隔离,避免其变焦镜主体1直接与地面相撞击而出现损坏,同时通过减震胶圈2以及减震弹簧8的减震效果对撞击地面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进行抵消,防止其冲击力传递到变焦镜主体1内部的镜片上造成镜片损坏的现象,因透镜6处于变焦镜主体1的最外部极易受到损坏,故而当透镜6损坏需要进行更换时,使用者可以拉动承载拉柱5,使其承载框4内部的复位弹簧11收缩,同时限制圆柱13从衔接框10上的限制圆孔12中脱离,继而使用者将透镜6取出,接着使用者将新的透镜6放置在变焦镜主体1中,同时新的衔接框10上的限制圆孔12和变焦镜主体1上的限制圆孔12相对齐,然后使用者松开承载拉柱5,使其复位弹簧11复位推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变焦镜,包括变焦镜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主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圆环(7),所述连接圆环(7)的外侧象限点处设置有减震弹簧(8),所述减震弹簧(8)的外侧设置有承载圆环(9),所述承载圆环(9)的外表面设置有减震胶圈(2),所述变焦镜主体(1)的前端外表面远离连接圆环(7)的一侧设置有承载框(4),所述承载框(4)的前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承载拉柱(5);/n所述变焦镜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衔接框(10),所述衔接框(10)的内部设置有透镜(6),所述承载拉柱(5)的外侧的承载框(4)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11),所述衔接框(10)、变焦镜主体(1)与承载框(4)位置对应处均设置有贯通二者的限制圆孔(12),所述承载拉柱(5)的后端设置的限制圆柱(13)插入限制圆孔(1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变焦镜,包括变焦镜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主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圆环(7),所述连接圆环(7)的外侧象限点处设置有减震弹簧(8),所述减震弹簧(8)的外侧设置有承载圆环(9),所述承载圆环(9)的外表面设置有减震胶圈(2),所述变焦镜主体(1)的前端外表面远离连接圆环(7)的一侧设置有承载框(4),所述承载框(4)的前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承载拉柱(5);
所述变焦镜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衔接框(10),所述衔接框(10)的内部设置有透镜(6),所述承载拉柱(5)的外侧的承载框(4)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11),所述衔接框(10)、变焦镜主体(1)与承载框(4)位置对应处均设置有贯通二者的限制圆孔(12),所述承载拉柱(5)的后端设置的限制圆柱(13)插入限制圆孔(1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弹簧(8)的上端外表面通过连接圆环(7)与变焦镜主体(1)的下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变焦镜主体(1)的上端靠近连接圆环(7)的一侧设置有握把(3),所述握把(3)的一侧外表面通过变焦镜主体(1)与连接圆环(7)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秀敏张智威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展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