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径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44212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径规,属于油田井下作业技术领域。所述通径规包括包括:上接头、提拉柱体、剪切环、第一扣体、第二扣体和本体;上接头和提拉柱体连接,提拉柱体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剪切环设置在第一柱体外;第一扣体套在提拉柱体外,且第一扣体的第一端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二柱体的外表面吻合的第一凹槽;第一扣体的第二端与第二扣体的第一端反向螺纹连接,第二扣体的第二端与本体的第一端连接,且剪切环能够在上接头被大于拉力阈值的拉力提拉时受力剪断,使第二柱体从第一扣体中移出并卡接在第一凹槽内。该通径规为可分离通径规,能够在卡管时通过分离第一扣体和第二扣体,将连接在上接头上的下放管柱起出。

Caliper gau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径规
本技术涉及油田井下作业
,特别涉及一种通径规。
技术介绍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通常需要利用通经规进行通井,也即是,利用通径规检查生产井中的套管或油管的内径是否发生变化,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更换内径发生变化的套管或油管,从而提高后续井下作业的成功率。然而,当套管或油管位于生产井的斜井段,或者通径规以较快的下放速度进入套管或油管时,通径规可能会卡在内径发生变化的套管或油管中而无法退出。为了避免通井规卡管,相关技术中的通径规通常包括上接头和本体。其中,上接头的第一端与下放管柱连接,上接头的第二端与本体的第一端连接,而且,本体为空心体结构,本体的第二端的壁厚较薄,通常为本体的第一端的壁厚的1/3~3/4。当通径规卡在内径发生变化的套管或油管中时,由于本体的第二端的内壁较薄,因此上提通径规时,本体的第二端将会受到管壁的挤压而产生形变,从而较为容易的从管中脱出。但是,当套管或油管的内径发生较大变化,对通井规卡的较紧时,上提通径规有可能不能将通径规从管中脱出,且如果强行上提,可能会使下放管柱和通径规一起掉落至生产井中,造成较大的落井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井规,可以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强行上提通井规,导致下放管柱和通井规一起掉落至生产井中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井规,所述通径规包括:上接头、提拉柱体、剪切环、第一扣体、第二扣体和本体;所述上接头和所述提拉柱体连接,所述提拉柱体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剪切环套在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相接处,所述第一柱体靠近所述上接头,所述第二柱体为多棱柱体;所述第一扣体为空心体,所述第一扣体套在所述提拉柱体外,且所述第一扣体的第一端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柱体的外表面吻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扣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扣体的第一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扣体的第二端与所述本体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剪切环能够在所述上接头被大于拉力阈值的拉力提拉时受力剪断,使与所述上接头连接的所述提拉柱体包括的所述第二柱体从所述第一扣体中移出并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可选地,所述第一扣体的内壁还设置有环绕内壁一周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径;当第一扣体套在所述提拉柱体外时,所述第一柱体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剪切环卡在所述第二凹槽内。可选地,所述第一扣体的第二端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扣体的第一端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扣体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与所述第二扣体的第一端螺纹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二扣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三凹槽;当所述第一扣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扣体的第一端螺纹连接时,所述第二扣体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凹槽套在所述第二柱体外。可选地,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第二柱体的外表面吻合。可选地,所述本体的第二端为敞口型,且敞口壁厚小于或等于预设厚度。可选地,所述第一柱体为圆柱体,所述第二柱体为六方体。可选地,所述本体的有效长度范围为1.2米至3米。可选地,所述剪切环为片状圆环,且所述剪切环的厚度范围为1毫米至2毫米。可选地,所述上接头和所述提拉柱体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第二扣体和所述本体一体成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本技术提供的通径规包括上接头、提拉柱体、剪切环、第一扣体、第二扣体和本体,其中,上接头和提拉柱体连接,提拉柱体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剪切环套在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相接处,第一扣体套在提拉柱体外,且第一扣体的第一端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二柱体的外表面吻合的第一凹槽,第一扣体的第二端与第二扣体的第一端反向螺纹连接,第二扣体的第二端与本体连接。当该通井规卡管时,可以使用较大拉力上提上接头,使剪切环受力剪断,进而使得提拉柱体中第二柱体从第一扣体中移出并卡接在第一凹槽内,然后正向旋转上接头,即可带动与提拉柱体卡接在一起的第一扣体与第二扣体分离,从而使得上接头与本体分离,如此,即可从管中起出连接在上接头上的下放管柱,避免下放管柱和通径规一起掉落至生产井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径规在连接状态下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径规在连接状态下的剖视图。附图标记:01:上接头;02:提拉柱体;03:剪切环;04:第一扣体;05:第二扣体;06:本体;07:凸台;021:第一柱体;022:第二柱体;041:第一凹槽;042:第二凹槽;051:第三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径规在连接状态下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径规在连接状态下的剖视图,参见图1和图2,该通径规包括:上接头01、提拉柱体02、剪切环03、第一扣体04、第二扣体05和本体06。其中,上接头01和提拉柱体02连接。具体地,上接头01的第一端与下放管柱连接,上接头01的第二端与提拉柱体02的第一端连接。下放管柱是指用于将通径规下放至生产井中的管柱,可以为油管或其他管柱。可选地,上接头01的第一端与下放管柱通过螺纹连接。比如,上接头01的第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下放管柱设置有内螺纹,两者通过内外螺纹进行连接。或者,上接头01为油管接箍,下放管柱的端头与油管接箍内壁以锥形螺纹方式连接。可选地,上接头01为外径为89毫米的平式油管接箍。需要说明的是,上接头01和提拉柱体02连接可以通过焊接、螺纹连接、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一体成型。比如,上接头01的第二端设置有内螺纹或外螺纹,提拉柱体02的第一端设置有与上接头01的第二端的内螺纹或外螺纹匹配的外螺纹或内螺纹,两者通过内外螺纹进行连接。其中,提拉柱体02包括第一柱体021和第二柱体022,第一柱体021靠近上接头01,即第一柱体021的一端与上接头0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柱体021的另一端与第二柱体022连接。也即是,第一柱体021是连接上接头01和第二柱体022的结构,用于控制提拉柱体02的提拉距离。可选地,第一柱体021与第二柱体022一体成型。可选地,第一柱体021为圆柱体,第二柱体022为多棱柱体。例如,第二柱体022可以为立方体、五方体、六方体或八方体等。剪切环03设置在第一柱体021处,具体设置在靠近第一柱体021和第二柱体022的连接处的位置。而且,剪切环可以套在第一柱体021外,也可以与第一柱体021一体成型。剪切环03是指能够受外力被剪断的圆环,具体可以为片状圆环。可选地,剪切环03的厚度范围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径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径规包括:上接头(01)、提拉柱体(02)、剪切环(03)、第一扣体(04)、第二扣体(05)和本体(06);/n所述上接头(01)和所述提拉柱体(02)连接,所述提拉柱体(02)包括第一柱体(021)和第二柱体(022),所述剪切环(03)设置在所述第一柱体(021)外,所述第一柱体(021)靠近所述上接头(01),所述第二柱体(022)为多棱柱体;/n所述第一扣体(04)为空心体,所述第一扣体(04)套在所述提拉柱体(02)外,且所述第一扣体(04)的第一端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柱体(022)的外表面吻合的第一凹槽(041);/n所述第一扣体(0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扣体(05)的第一端反向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扣体(05)的第二端与所述本体(06)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剪切环(03)能够在所述上接头(01)被大于拉力阈值的拉力提拉时受力剪断,使与所述上接头(01)连接的所述提拉柱体(02)包括的所述第二柱体(022)从所述第一扣体(04)中移出并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04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径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径规包括:上接头(01)、提拉柱体(02)、剪切环(03)、第一扣体(04)、第二扣体(05)和本体(06);
所述上接头(01)和所述提拉柱体(02)连接,所述提拉柱体(02)包括第一柱体(021)和第二柱体(022),所述剪切环(03)设置在所述第一柱体(021)外,所述第一柱体(021)靠近所述上接头(01),所述第二柱体(022)为多棱柱体;
所述第一扣体(04)为空心体,所述第一扣体(04)套在所述提拉柱体(02)外,且所述第一扣体(04)的第一端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柱体(022)的外表面吻合的第一凹槽(041);
所述第一扣体(0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扣体(05)的第一端反向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扣体(05)的第二端与所述本体(06)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剪切环(03)能够在所述上接头(01)被大于拉力阈值的拉力提拉时受力剪断,使与所述上接头(01)连接的所述提拉柱体(02)包括的所述第二柱体(022)从所述第一扣体(04)中移出并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04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径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体(04)的内壁还设置有环绕内壁一周的第二凹槽(042),所述第二凹槽(042)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凹槽(041)的内径;
当第一扣体(04)套在所述提拉柱体(02)外时,所述剪切环(03)卡在所述第二凹槽(042)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径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体(021)和所述第二柱体(022)的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鲁宁纪要波张康卫马生林张宏峰崔臣滨张仁杰翟立军兰大江于兴才姜艳段国东孙广龙王群星贺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