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缆下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4153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悬缆下井装置,它包括钢缆,所述钢缆的两端分别绕过两根承重圆形钢管,并在其端头通过人工牵引;所述钢缆的中间部位下沉到成孔的内部,并在其中间部位支撑有用于成井的井筒,所述井筒的底部设置有井托,在井托的底部中心位置加工有用于和钢缆相配合的井托凹槽,所述井筒的顶部设置有用于相邻两个井筒对接的承接插环,所述承接插环与设置在井托底部的插槽插装配合。有效的解决了因降水井成孔小,机械吊装设备无法操作,人为下井较为困难的问题。

A kind of suspended cabl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缆下井装置
本技术涉及井下施工
,具体为一种悬缆下井装置,具体涉及到施工现场管井降水、家用小型使用井、农业用井等下井施工。
技术介绍
高层建筑基坑开挖深度较深,为确保基坑开挖质量及安全,保证干槽施工,会选择不同形式降水方式确保施工质量及安全,北方地区地质土层一般属粉质土层,渗透系数较大,普遍采用管井降水方式,且降水井一般数量居多。因降水井成孔小,机械吊装设备无法操作,下井形成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悬缆下井装置,该装置由钢缆与承重钢管形成简易输送装置通过钢缆托住井底将井输送到成孔内,有效的解决了因降水井成孔小,机械吊装设备无法操作,人为下井较为困难的问题;此外,该简易人工悬缆下井装置,材料简易、人工配合安装,便可同时多孔操作,较大程度提高下井效率及质量。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悬缆下井装置,它包括钢缆,所述钢缆的两端分别绕过两根承重圆形钢管,并在其端头通过人工牵引;所述钢缆的中间部位下沉到成孔的内部,并在其中间部位支撑有用于成井的井筒,所述井筒的底部设置有井托,在井托的底部中心位置加工有用于和钢缆相配合的井托凹槽,所述井筒的顶部设置有用于相邻两个井筒对接的承接插环,所述承接插环与设置在井托底部的插槽插装配合。所述钢缆的两端分别在两根承重圆形钢管上缠绕1-2圈并拉紧。所述井托凹槽的宽度大于钢缆的直径。两根所述承重圆形钢管的两端分别支撑在成孔的顶部。本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1、该悬缆下井装置可根据井的型号调整钢缆长度及型号,因传统机械吊装设备很难对直径偏小的井进行下井操作,本技术的悬缆下井装置,利用钢缆与圆形承重钢管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对井筒的拉力;井托底部设井托凹槽固定钢缆运动方向;通过人为悬停、放缆下沉,提高下井施工效率。2、通过将钢缆缠绕在承重圆形钢管上1-2圈能够增大其与承重圆形钢管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保证了其在下沉过程中,能够控制其下行速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装置俯视图示意图。图2为本装置图1中的A-A纵向示意图。图3为本装置图1中的B-B纵向示意图。图4为本装置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装置井筒下沉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装置井筒的俯视图。图7为本装置井筒的仰视图。图中:钢缆1、承重圆形钢管2、井托3、井托凹槽4、承接插环5、井筒6、成孔7、插槽8;A地下水位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参见图1-7,一种悬缆下井装置,它包括钢缆1,所述钢缆1的两端分别绕过两根承重圆形钢管2,并在其端头通过人工牵引;所述钢缆1的中间部位下沉到成孔7的内部,并在其中间部位支撑有用于成井的井筒6,所述井筒6的底部设置有井托3,在井托3的底部中心位置加工有用于和钢缆1相配合的井托凹槽4,所述井筒6的顶部设置有用于相邻两个井筒6对接的承接插环5,所述承接插环5与设置在井托3底部的插槽8插装配合。通过上述结构的悬缆下井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井筒6进行下放时,首先将首节井筒6支撑定位在钢缆1上,并保证井托凹槽4与钢缆1配合定位,再将钢缆1两端缠绕承重圆形钢管2并拉紧,两侧的人工同速度松钢缆1,将形成的井筒6向孔下输送,当上节井筒6井口下沉至孔口位置,将钢缆1拉紧悬停,将下节井筒6安放在上节井筒后,两端同时同速松钢缆1,成井后将钢缆1从一端抽出即可。进一步的,所述钢缆1的两端分别在两根承重圆形钢管2上缠绕1-2圈并拉紧。通过缠绕1-2圈能够增大钢缆1与承重圆形钢管2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保证其正常的下发过程。进一步的,所述井托凹槽4的宽度大于钢缆1的直径。通过上述的井托凹槽4能够对钢缆1进行导向和限位,保证其能够在下放过程中,对其井筒6进行有效的支撑。进一步的,两根所述承重圆形钢管2的两端分别支撑在成孔7的顶部。通过承重圆形钢管2主要用于对井筒6的下行提供支撑力,起到了承重的作用。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和原理为:通过钢缆1与承重圆形钢管2的摩擦力削弱对井筒6的拉力,捆扎或者牵引钢缆使井筒6可悬停,便于承接井筒6操作,两端同时同速放钢缆1,可将井筒6匀速下沉,井托3设井托凹槽4,既能将钢缆运动方向固定,也可使钢缆能顺畅抽离。该简易悬缆下井装置有效解决传统机械吊装降水井无法操作的问题,该装置施工操作便捷,且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同时确保了成井质量。所述降水井一般为无砂透水混凝土管,受水的浮力较小。家用小型使用井、农业用水井筒为防水混凝土井筒,为防止下井过程中地下水对井体产生的浮力,可配合漂浮法下井技术将下沉的井内注水,抵抗地下水对井体产生的浮力。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缆下井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钢缆(1),所述钢缆(1)的两端分别绕过两根承重圆形钢管(2),并在其端头通过人工牵引;所述钢缆(1)的中间部位下沉到成孔(7)的内部,并在其中间部位支撑有用于成井的井筒(6),所述井筒(6)的底部设置有井托(3),在井托(3)的底部中心位置加工有用于和钢缆(1)相配合的井托凹槽(4),所述井筒(6)的顶部设置有用于相邻两个井筒(6)对接的承接插环(5),所述承接插环(5)与设置在井托(3)底部的插槽(8)插装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缆下井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钢缆(1),所述钢缆(1)的两端分别绕过两根承重圆形钢管(2),并在其端头通过人工牵引;所述钢缆(1)的中间部位下沉到成孔(7)的内部,并在其中间部位支撑有用于成井的井筒(6),所述井筒(6)的底部设置有井托(3),在井托(3)的底部中心位置加工有用于和钢缆(1)相配合的井托凹槽(4),所述井筒(6)的顶部设置有用于相邻两个井筒(6)对接的承接插环(5),所述承接插环(5)与设置在井托(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莹贾晓非翁立刚周严伟周良王磊杜鑫姜涛苗铎宗增静徐珂凡万羲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