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龙骨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2853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4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龙骨下料装置,所述下料装置包括定位组件、翻转组件以及下料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夹持气缸与定位气缸,所述定位气缸活塞杆端设有辊轮;所述翻转组件包括翻转气缸与位于所述翻转气缸活塞杆端的转动块,所述转动块通过翻转型材与所述定位组件连接,所述翻转组件两端均设置有导向组件,当所述翻转气缸工作时,所述导向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翻转型材实现所述定位组件的翻转;所述下料组件包括下料架、位于所述下料架上的下料气缸以及位于所述下料气缸活塞杆端的下料板,所述下料板与翻转后的定位组件位置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人工对龙骨进行下料操作,提高下料效率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消耗。

A keel blank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龙骨下料装置
本技术属于龙骨下料
,尤其涉及一种龙骨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轻钢龙骨,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轻钢龙骨广泛用于宾馆、候机楼、车运站、车站、游乐场、商场、工厂、办公楼、旧建筑改造、室内装修设置、顶棚等场所。轻钢龙骨吊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适应防水、防震、防尘、隔音、吸音、恒温等功效,同时还具有工期短、施工简便等优点。现有的轻钢龙骨在生产完成之后,通常需要进行下料操作,传统的下料方式为人工方式进行下料,即操作工人在龙骨生产完成之后,将龙骨从生产线上取下,这种方式需要大量人力,所需人工成本较高,并且下料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化高速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龙骨下料装置,无需人工对龙骨进行下料操作,提高下料效率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消耗。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龙骨下料装置,所述下料装置包括定位组件、翻转组件以及下料组件;其中:所述定位组件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夹持气缸与定位气缸,所述定位气缸活塞杆端设有辊轮;所述翻转组件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翻转组件包括翻转气缸与位于所述翻转气缸活塞杆端的转动块,所述转动块通过翻转型材与所述定位组件连接,所述翻转组件两端均设置有导向组件,当所述翻转气缸工作时,所述导向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翻转型材实现所述定位组件的翻转;所述下料组件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下料组件包括下料架、位于所述下料架上的下料气缸以及位于所述下料气缸活塞杆端的下料板,所述下料板与翻转后的定位组件位置对应。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下料装置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架体、位于所述架体上的固定型材与下料安装块。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安装于所述翻转型材上,所述定位组件沿所述翻转型材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翻转组件安装于所述固定型材上,所述翻转组件沿所述固定型材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下料组件倾斜安装于所述下料安装块上,所述下料组件沿所述下料安装块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机架两端均设置有加强气缸,所述加强气缸与所述导向组件位置对应。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组件数量为两组且分别位于所述翻转型材两端,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固定板、位于所述固定板内的导向槽以及能够在所述导向槽内进行运动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所述翻转型材固定连接。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为弧形槽。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翻转组件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翻转型材两端。本技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机架、定位组件、翻转组件以及下料组件的配合作用下,能够对龙骨进行自动下料操作,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操作,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效率高,能够满足现代化高速生产的需求,定位组件的存在,能够对龙骨进行夹紧定位,翻转组件的存在,能够将定位组件进行翻转,使定位组件与下料组件对应,下料组件的存在,能够对龙骨进行接收,使龙骨进入下一步操作区域,实现龙骨的下料操作,导向组件的存在,能够在定位组件转动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避免定位组件偏离既定位置,确保龙骨下料操作的顺利进行。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图中:1、机架;11、架体;12、固定型材;13、下料安装块;2、定位组件;21、夹持气缸;22、定位气缸;23、辊轮;3、翻转组件;31、翻转气缸;32、转动块;4、翻转型材;5、导向组件;51、固定板;52、导向槽;53、导向块;6、下料组件;61、下料架;62、下料气缸;63、下料板;7、加强气缸。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与图2所示,一种龙骨下料装置,下料装置包括定位组件2、翻转组件3以及下料组件6;其中:定位组件2数量为至少一个,定位组件2包括夹持气缸21与定位气缸22,定位气缸22活塞杆端设有辊轮23;翻转组件3数量为至少一个,翻转组件3包括翻转气缸31与位于翻转气缸31活塞杆端的转动块32,转动块32通过翻转型材4与定位组件2连接,翻转组件3两端均设置有导向组件5,当翻转气缸31工作时,导向组件5能够通过翻转型材4实现定位组件2的翻转;下料组件6数量为至少一个,下料组件6包括下料架61、位于下料架61上的下料气缸62以及位于下料气缸62活塞杆端的下料板63,下料板63与翻转后的定位组件2位置对应,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初始状态下的定位组件2为竖直安装,翻转组件3的翻转气缸31为伸出状态,龙骨从机架1一端进入,由定位组件2的夹持气缸21对其进行夹持,定位气缸22对龙骨进行定位,而辊轮23的存在,便于龙骨的运动,龙骨被夹持气缸21夹持之后,翻转气缸31的活塞杆撤回,通过转动块32实现翻转型材4进行一定角度的翻转,从而带动定位组件2进行一定角度的翻转,定位组件2在翻转过程中,由于翻转型材4与导向块53连接,导向块53能够沿导向槽52的弧度进行运动,故而定位组件2的翻转角度与导向槽52的弧度一直,定位组件2翻转完成之后,下料组件6的下料气缸62开始工作,使下料板63伸出,此时,夹持气缸21所夹持的龙骨刚好能进入下料板63上,由于下料组件6为倾斜安装,故而龙骨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沿下料架61长度方向滑落,完成龙骨的下料操作。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定位组件2数量为四组,采用的翻转组件3数量为两组,两组翻转组件3分别与两端的定位组件2对应,采用的下料组件6数量为三组,定位组件2、翻转组件3以及下料组件6的数量选择由龙骨的长度决定。进一步地,下料装置还包括机架1;机架1包括架体11、位于架体11上的固定型材12与下料安装块13。具体地,定位组件2安装于翻转型材4上,定位组件2沿翻转型材4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翻转组件3安装于固定型材12上,翻转组件3沿固定型材12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下料组件6倾斜安装于下料安装块13上,下料组件6沿下料安装块13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进一步地,机架1两端均设置有加强气缸7,加强气缸7与导向组件5位置对应,加强气缸7的存在,能够有效地增强机架1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导向组件5数量为两组且分别位于翻转型材4两端,导向组件5包括固定板51、位于固定板51内的导向槽52以及能够在导向槽52内进行运动的导向块53,导向块53与翻转型材4固定连接,导向组件5能够对定位组件2翻转过程中进行导向,定位组件2翻转的角度即为导向槽52的弧度。具体地,导向槽52为弧形槽。进一步地,翻转组件3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翻转型材4两端。总而言之,本技术在机架1、定位组件2、翻转组件3以及下料组件6的配合作用下,能够对龙骨进行自动下料操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龙骨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装置包括定位组件、翻转组件以及下料组件;其中:/n所述定位组件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夹持气缸与定位气缸,所述定位气缸活塞杆端设有辊轮;/n所述翻转组件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翻转组件包括翻转气缸与位于所述翻转气缸活塞杆端的转动块,所述转动块通过翻转型材与所述定位组件连接,所述翻转组件两端均设置有导向组件,当所述翻转气缸工作时,所述导向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翻转型材实现所述定位组件的翻转;/n所述下料组件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下料组件包括下料架、位于所述下料架上的下料气缸以及位于所述下料气缸活塞杆端的下料板,所述下料板与翻转后的定位组件位置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龙骨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装置包括定位组件、翻转组件以及下料组件;其中:
所述定位组件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夹持气缸与定位气缸,所述定位气缸活塞杆端设有辊轮;
所述翻转组件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翻转组件包括翻转气缸与位于所述翻转气缸活塞杆端的转动块,所述转动块通过翻转型材与所述定位组件连接,所述翻转组件两端均设置有导向组件,当所述翻转气缸工作时,所述导向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翻转型材实现所述定位组件的翻转;
所述下料组件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下料组件包括下料架、位于所述下料架上的下料气缸以及位于所述下料气缸活塞杆端的下料板,所述下料板与翻转后的定位组件位置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龙骨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装置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架体、位于所述架体上的固定型材与下料安装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龙骨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桥张晓英林大兴张晓锋雷万荣薛鑫磊
申请(专利权)人:伺华精密机械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