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维亚专利>正文

电动采果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2303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动采果器,包括支撑杆(1)和设在支撑杆(1)上的果剪(2)和网兜(3),果剪(2)位于支撑杆(1)顶端,果剪(2)由动刃片(4)和静刃片(5)以刃口相对配合构成,动刃片(4)中部以枢轴相对静刃片(5)转动连接,网兜(3)以其开口朝上设于果剪(2)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刃片(4)后端设圆弧形端部,该圆弧形端部外缘上设传动齿构成部分蜗轮(6)结构,有一蜗杆(7)与上述部分蜗轮(6)相啮合,该蜗杆(7)与一直流电机(8)输出轴传动连接,以此构成电动驱动机构;上述直流电机(8)由电机正反转驱动控制电路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直流电机正反转驱动果剪开闭动作,果农使用时只要按开关即可,电动代替了人力,省力,并提高了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农具,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高枝采果的电动剪式采摘 工具。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果树如苹果树、梨树、柿树、枇杷树等,树枝较高,果农需要 借用梯子等攀树采摘,采摘难度大、劳动强度高,为了方便高枝采果,市面 上出现了高枝手动剪式采果器。现有的高枝手动剪式采果器的代表性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公告于1992 年7月22日公开的,公告号CN2110351的技术专利。该专利方案公开了 一种采果器,包括果剪,拉绳,操作杆(意为支撑杆)、果笼(即装果子的网 笼或网兜),果剪设在操作杆(意为支撑杆)的上端,果笼也设于^^作杆(意 为支撑杆)上,并且其果笼口位于果剪正下方;果剪由定刃片和动刃片组成, 定刃片与操作杆(意为支撑杆)固定连接,动刃片相对定刃片铰接,动刃片 尾端与拉绳一端连接,拉绳另一端通至操作杆(意为支撑杆)下端与操作手 柄连接。操作时,果农站在地面将果剪对准果实的柄,然后操作手柄,通过 拉绳即驱动动刃片动作,果剪闭合将果实的柄剪断,果实即落入果笼中。这样的高枝手动剪式釆果器免除了果农攀树的劳累,但是它是手动工具,需要 果农靠人力驱动,对于果实柄较粗壮的要剪断还是很费力的,采摘几个果实 可能没有感觉累,但是果农都是成批地采摘,需一口气采摘成千上万的果实, 反复地多次用力操纵果剪闭合,很是费力,费力采摘速度也必然减慢了,造 成工作效率〗氐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需要操作者每次手动操作闭合 剪刀,较费力,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动采果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采果器,包括 支撑杆和设在支撑杆上的果剪和网兜,果剪位于支撑杆顶端,果剪由动刃片 和静刃片以刃口相对配合构成,动刃片中部以枢轴相对静刃片转动连接,网 兜以其开口朝上对应设于果剪下方;其中,所述动刃片后端设圓弧形端部, 该圓弧形端部外缘上设传动齿构成部分蜗轮结构,有一蜗杆与上述部分蜗轮 相啮合,该蜗杆与一直流电才几输出轴传动连接,以此构成电动驱动机构;上述直流电才几由电机正反转驱动控制电路控制。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 上述方案中,所述"动刃片后端设圆弧形端部,该圓弧形端部外缘上 设传动齿构成部分蜗轮结构,有一蜗杆与上述部分蜗轮相啮合"意为所述 动刃片的后端(即驱动端)设计成部分蜗轮状然后与一蜗杆啮合构成蜗轮蜗 杆传动结构。2、 所述电机正反转驱动控制电路由起动开关、第一行程开关和第二行程 开关组成;第一行程开关对应动刃片闭合状态的位置设置,第二行程开关对 应动刃片打开状态的位置设置;直流电机一端上分两路, 一路经起动开关的 第一常开触点至电源负极,另一路经起动开关的第一常闭触点至电源正极; 直流电机的另一端上也分两路, 一路经起动开关的第二常开触点至电源正极, 另一路经起动开关的第二常闭触点至电源负极;并且,第一行程开关的常闭 触点串联接入上述电路中起动开关的第一常开触点或/和第二常开触点旁;而 第二行程开关的常闭触点串联接入上述电路中起动开关的第一常闭触点或/和 第二常闭触点旁。3、 上述方案中,在支撑杆上端还带有照明灯,照明控制开关设于支撑杆 底部,以便于夜间采摘果子。4、 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撑杆采用伸缩杆,可以按树枝上果实的高低调节 支撑杆的长度,使用灵活。本技术设计构思及工作原理是本技术由直流电机正反转经蜗轮 蜗杆机构驱动动刃片动作,控制果剪的开闭。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 由于本技术采用直流电机正反转驱动果剪开闭动作,果农使用时 只要按开关即可,电动代替了人力,省力,并提高了工作效率。2、 由于本技术设有照明灯,适用于夜间采果,使用更灵活。3、 由于本技术的支撑杆采用伸缩杆,使用可以根据果树上果实的高 度调节果剪的高低,搬移及收藏时又可以收折到最短状态,使用灵活、方便。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主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右一见示意附图3为本技术电机正反转驱动控制电路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支撑杆;2、果剪;3、网兜;4、动刃片;5、静刃片;6、部分蜗轮;7、蜗杆;8、直流电机;9、第一行程开关;10、第二行程开关; 11、照明灯;12、照明控制开关;13、起动开关;14、铝合金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参见附图l、 2所示, 一种电动采果器,包括支撑杆l,支撑杆l 顶端上固定连接一铝合金支撑板14,该铝合金支撑板14上设果剪2和网兜3, 果剪2由动刃片4和静刃片5以刃口相对配合构成,动刃片4中部以枢轴相 对静刃片5转动连接,网兜3以其开口朝上设于果剪2下方;所述动刃片4 后端设圆弧形端部,该圆弧形端部外缘上设传动齿构成部分蜗轮6结构,有 一蜗杆7与上述部分蜗轮6相啮合,该蜗杆7与一直流电机8 (为微形电机) 输出轴传动连接,以此构成电动驱动机构;蜗杆7及直流电机8也均支承固 定在铝合金支撑板14。参见附图2所示,上述直流电机8再由一电机正反转驱动控制电路控制, 该电机正反转驱动控制电路由起动开关13(即SA1 )、第一行程开关9(即SQ1) 和第二行程开关io (即SQ2 )组成;见附图1、 2所示,起动开关13采用具 有两常开两闭触点的自锁开关,在操作者按下后状态自锁,需要二次按动才 会复位,它净皮设于支撑杆1的底端上;第一行程开关9对应动刃片4闭合状 态的位置设置,具体是设在静刃片5上,其触动部朝向动刃片4;第二行程开 关10对应动刃片4打开状态的位置设置,具体设在铝合金支撑板14上对应 动刃片4打开状态的位置。参见附图2所示,所述电机正反转驱动控制电路 中,直流电机M—端上分两路, 一路经起动开关的第一常开触点SA1-1、第 一行程开关的常闭触点SQ1至电源负极,另一路经起动开关的第一常闭触点 SAl-3至电源正极;直流电机M的另一端上也分两路, 一路经起动开关的第 二常开触点SA1-2至电源正极,另一路经起动开关的第二常闭触点SAl-4、、 第二;f亍程开关的常闭触点SQ2至电源负极。上述电路的电源可以采用电池或 畜电池,这样更适合于便携。见附图1、 2所示,在支撑杆1上端(具体在铝合金支撑板14)上还设有 照明灯ll,以便于夜间采摘果实,其照明控制开关12设于支撑杆1底部,便 于操作者操作;所述支撑杆l采用伸缩杆,使用更灵活。见附图1,果剪2相 对支撑杆l转动连接,并设定位机构定位锁定,使果剪2向网兜3侧倾斜, 倾斜角度可按使用需要调整。上述实施例为举例说明,有变化是第一行程开关的常闭触点SQ1为一个可以,为连动的两个也可以, 一个时可串联接入上述电路中起动开关的第一常开触点SA1-1或第二常开触点SA1-2旁,两个时分没在起动开关的第一常 开触点SA1-1旁和第二常开触点SA1-2旁;同样,第二行程开关的常闭触点 SQ2为一个可以,为连动的两个也可以, 一个时可串联接入上述电路中起动 开关的第一常闭触点SA1-3或第二常闭触点SA1-4旁,两个时分设在上述电 路中起动开关的第一常闭触点SA1-3旁和第二常闭触点SA1-4旁参见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使用时,操作者将操作杆l顶部的果 剪2对准要剪的果实柄,按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采果器,包括支撑杆(1)和设在支撑杆(1)上的果剪(2)和网兜(3),果剪(2)位于支撑杆(1)顶端,果剪(2)由动刃片(4)和静刃片(5)以刃口相对配合构成,动刃片(4)中部以枢轴相对静刃片(5)转动连接,网兜(3)以其开口朝上设于果剪(2)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刃片(4)后端设圆弧形端部,该圆弧形端部外缘上设传动齿构成部分蜗轮(6)结构,有一蜗杆(7)与上述部分蜗轮(6)相啮合,该蜗杆(7)与一直流电机(8)输出轴传动连接,以此构成电动驱动机构;上述直流电机(8)由电机正反转驱动控制电路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维亚陈琴
申请(专利权)人:吴维亚苏州市职业大学陈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