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1896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其无论散热器的设置形态如何,都能提高散热片的冷却效率,并对冷却对象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且即使在狭小空间也能设置。该散热器包括:传热构件,其具有与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且具有第一吸液芯结构体;管体,其连接于该传热构件的隔热部或散热部,且具有第二吸液芯结构体;散热片组,其与该管体热连接,且配置有多个散热片;所述传热构件具有一体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从所述受热部连通至与所述管体连接的连接部,且封入有工作流体,并且所述传热构件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管体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吸液芯结构体具有在所述传热构件的厚度方向上分支的分支部以及从该分支部向规定方向延伸的多段枝部。

radi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其用于冷却电气/电子零件等,尤其涉及即使电气/电子零件等的发热量增大也能可靠地冷却的散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设备的多功能化,在电子设备内部,高密度地搭载有包含电子零件等发热体的大量零件。此外,随着电子设备的多功能化,电子零件等发热体的发热量也增大。作为冷却电子零件等发热体的构件,具有使用散热器的情况。作为散热器,通常使用具备管状热管的散热器(热管式散热器)。作为热管式散热器例如具有设置多个平板状散热片的热管式散热器,所述散热片从被设置多个的管状热管的外周面突出(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热管式散热器是构成为通过多个管状热管将发热体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片,并从该散热片进行散热的散热器。另一方面,近年来,包括电子零件等发热体的零件逐渐高密度地搭载于电子设备内部,因此从而要求进一步减小散热器的占用空间。此外,电子零件等的发热量逐渐增加,因此也要求将高散热器的冷却特性进一步提高。在专利文献1的散热器等通过多个热管将发热体的热量从受热部传递至散热片的散热器中,为了提高冷却特性,需要形成将多个热管并排配置的热管组,并将该热管组热连接于发热体。但是,如果要将由多个热管形成的热管组热连接到发热体,则需要在电子设备内部确保用于设置散热器的较大空间。即,在热管型散热器中,关于散热器的进一步省空间化方面仍有改进的余地。而且,在热管式散热器中,热管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回流特性并不充分。此外,各热管的外周面具有R部,在R部外侧产生的间隙对于热管组的传热并无帮助,因此具有热管组的蒸发部及冷凝部的体积不充分,而无法发挥充分的冷却特性的情况。此外,在电子设备内部,逐渐高密度地搭载有大量零件,因此,散热器有时以散热器的受热部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散热部的上方的方式设置。在热管式散热器中,如果散热器的受热部在重力方向上被设置在散热部的上方时,则具有热管中的液相工作流体的回流特性并不充分,热管组的蒸发部及冷凝部的体积不充分的情况,因此导致热管组的传热特性降低。因此,如果为了在减小散热器的占用空间的同时防止热管组的传热特性降低,而将热管水平设置,并在散热片的重力方向上的上方连接热管,则会导致散热片的冷却效率降低,因此散热器的冷却特性仍有改进的空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特开2003-1100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所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其无论散热器的设置形态如何,均可提高散热片的冷却效率,并对冷却対象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且即使在狭小空间也能设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构成要旨如下。[1]一种散热器,包括:传热构件,其具有与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且具有第一吸液芯结构体;管体,其连接于该传热构件的隔热部或散热部,且具有第二吸液芯结构体;散热片组,其与该管体热连接,其配置有多个散热片;所述传热构件具有一体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从所述受热部连通至与所述管体连接的连接部,且封入有工作流体,并且所述传热构件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管体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吸液芯结构体具有在所述传热构件的厚度方向上分支的分支部以及从分支部向规定方向延伸的多段枝部。[2]根据[1]所述的散热器,其中,在所述传热构件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多个所述管体。[3]根据[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枝部具有向所述传热构件的传热方向延伸的部位。[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枝部通过连接构件而与所述第二吸液芯结构体连接。[5]根据[4]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连接构件是具有毛细管力的吸液芯构件。[6]根据[4]或[5]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连接构件被支撑构件支撑。[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在所述受热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受热部表面积增大部。[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管体沿着所述散热片的配置方向延伸。[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管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传热构件的传热方向不平行。[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管体从所述传热构件向多个方向延伸。[11]根据[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传热构件的至少一个面为平面形状。在所述[1]的实施方式中,传热构件中,与冷却对象即发热体热连接的部位作为受热部发挥作用,与管体连接的部位作为传热构件的隔热部或散热部发挥作用。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中,传热构件将发热体的热量从受热部传递至管体。此外,传热构件从发热体受热从而相变成气相的工作流体从传热构件流向管体。气相的工作流体从传热构件流向管体,从而管体从传热构件吸收热量,进而将从传热构件吸收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片组。从管体传递至散热片组的热量从散热片组向散热器的外部环境释放。此外,在所述[1]的实施方式中,容纳于传热构件的第一吸液芯结构体具有向传热构件的厚度方向分支的分支部,因此从分支部向规定方向延伸的枝部,形成为多个并为多段结构。另外,所述[1]的实施方式中的传热构件的厚度方向与传热构件的传热方向正交。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中,具有受热部的传热构件的内部空间不同于多个热管并排配置的热管组的内部空间,其整体连通为一体。由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即、内部空间为一体的传热构件将发热体的热量从受热部传递至与散热片热连接的管体的连接部,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回流特性优异,并且即使发热体的发热量增大,即受热部的受热量增大,也可将受热部中的受热均匀化且可将受热部的体积增大化,并可减小受热部中的热阻。因此,即使为散热器的受热部相对于散热部位于重力方向上的上方等形态的散热器的设置形态,也能对冷却对象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此外,传热构件的内部空间整体连通为一体,因此即使发热体的发热不均,也能将发热体整体均匀地冷却。此外,第一吸液芯结构体为多段结构,从而气相的工作流体可以从传热构件顺利地流入到管体。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在传热构件的厚度方向配置有多个管体,容纳于传热构件的第一吸液芯结构体具有在传热构件的厚度方向分支的分支部以及从该分支部延伸的多段枝部,从而可提高与管体热连接的散热片的冷却效率,并对冷却对象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具有受热部的传热构件的内部空间整体连通为一体,因此可在不降低冷却性能的情况下,减小传热构件的宽度方向尺寸(与传热构件的传热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其结果既可以设置在狭小空间,也可以设置于高密度搭载的冷却对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容纳于传热构件的第一吸液芯结构体的分支的枝部通过连接构件与设置于管体的第二吸液芯结构体连接,从而即使在传热构件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多个管体,并且即使配置1个,在管体内部相变成液相的工作流体都能从管体顺利地回流到传热构件。因此,工作流体的流动特性提高,进而散热器的冷却性能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传热构件,其具有与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且具有第一吸液芯结构体;/n管体,其连接于该传热构件的隔热部或散热部,且具有第二吸液芯结构体;/n散热片组,其与该管体热连接,且配置有多个散热片,/n所述传热构件具有一体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从所述受热部连通至与所述管体连接的连接部,且封入有工作流体,并且所述传热构件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管体的内部空间连通,/n所述第一吸液芯结构体具有在与所述传热构件的传热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分支的分支部以及从该分支部向规定方向延伸的多级枝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30 JP 2018-226034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热构件,其具有与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且具有第一吸液芯结构体;
管体,其连接于该传热构件的隔热部或散热部,且具有第二吸液芯结构体;
散热片组,其与该管体热连接,且配置有多个散热片,
所述传热构件具有一体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从所述受热部连通至与所述管体连接的连接部,且封入有工作流体,并且所述传热构件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管体的内部空间连通,
所述第一吸液芯结构体具有在与所述传热构件的传热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分支的分支部以及从该分支部向规定方向延伸的多级枝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在与所述传热构件的传热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配置多个所述管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枝部具有在所述传热构件的传热方向上延伸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阳介三浦达朗中村敏明川田贤也稻垣义胜
申请(专利权)人: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