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上光伏支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支架
,具体为一种水上光伏支架系统。
技术介绍
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是指在水塘、小型湖泊、水库、采煤塌陷区、堰塞湖等水域环境建设的光伏电站,以解决传统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较同区域的地面或屋顶电站多发11%的电能,其项目内部收益率高于地面或屋顶电站,预计今后几年,我国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的装机总量将达到3GW以上,水上光伏板的固定需要使用到光伏支架系统。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说明书CN105227062B公开了一种水上光伏支架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浮箱、安装槽、若干个连接件、光伏板和承托杆,两组浮箱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浮箱的侧面或顶部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与承托杆连接,光伏板固定在承托杆顶部。上述水上光伏支架系统具有加工简单、易于操作、方便安装等优点,但是上述水上光伏支架系统不便于自主调节光伏板角度,只能够通过水面高度差使得光伏板倾斜,光伏板的光照区域较小,光伏板的使用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上光伏支架系统,具备较易于自主调节光伏板倾斜角度,提高了光伏板光照区域,提高了光伏板的使用效率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水上光伏支架系统不便于自主调节光伏板角度,只能够通过水面高度差使得光伏板倾斜,光伏板的光照区域较小,光伏板的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较易于自主调节光伏板倾斜角度,提高了光伏板光照区域,提高了光伏板的使用效率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上光伏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浮箱(1)、连接杆(3)、扩展件(4)、支架(10)和光伏板(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箱(1)的右侧设置有角度变换装置(2),所述第一浮箱(1)与角度变换装置(2)之间通过多组连接杆(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浮箱(1)和角度变换装置(2)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扩展件(4),多组扩展件(4)中位于后侧的扩展件(4)与位于前侧的扩展件(4)具有高度差,且高度差等于扩展件(4)的厚度,所述第一浮箱(1)的右侧和角度变换装置(2)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5),所述第一浮箱(1)顶部的右侧分别与两组固定杆(6)的底端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固定杆(6)的顶端均与卡座(7)外表面的底部焊接,两组所述卡座(7)的中部分别与第一转轴(8)的前端和后端卡接,所述第一转轴(8)的外表面与第一套环(9)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环(9)外表面的左侧与支架(10)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架(10)的顶部均匀开设有四组卡槽,卡槽与光伏板(11)的底部卡接,所述支架(10)的左侧与延长板(12)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延长板(12)的左侧与第二套环(13)外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上光伏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浮箱(1)、连接杆(3)、扩展件(4)、支架(10)和光伏板(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箱(1)的右侧设置有角度变换装置(2),所述第一浮箱(1)与角度变换装置(2)之间通过多组连接杆(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浮箱(1)和角度变换装置(2)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扩展件(4),多组扩展件(4)中位于后侧的扩展件(4)与位于前侧的扩展件(4)具有高度差,且高度差等于扩展件(4)的厚度,所述第一浮箱(1)的右侧和角度变换装置(2)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5),所述第一浮箱(1)顶部的右侧分别与两组固定杆(6)的底端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固定杆(6)的顶端均与卡座(7)外表面的底部焊接,两组所述卡座(7)的中部分别与第一转轴(8)的前端和后端卡接,所述第一转轴(8)的外表面与第一套环(9)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环(9)外表面的左侧与支架(10)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架(10)的顶部均匀开设有四组卡槽,卡槽与光伏板(11)的底部卡接,所述支架(10)的左侧与延长板(12)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延长板(12)的左侧与第二套环(13)外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环(13)与角度变换装置(2)转动连接,光伏支架系统包括多组第一浮箱(1)和多组角度变换装置(2),且每组相互连接的第一浮箱(1)与角度变换装置(2)构成一组光伏板支撑件,光伏板支撑件的前后连接通过扩展件(4)实现,光伏板支撑件的左右连接通过连接件(5)实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上光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变换装置(2)包括第二浮箱(201),所述第二浮箱(201)的左侧与扩展箱(202)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浮箱(201)的顶部与第二盖板(215)密封连接,所述扩展箱(202)的顶部与第一盖板(214)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浮箱(201)内底部和扩展箱(202)内底部均螺接有电机(203),所述电机(203)的输出端与锥齿轮(204)的中部卡接,所述电机(203)输出端锥齿轮(204)与另一组锥齿轮(204)相互啮合,并且未与电机(203)连接的两组锥齿轮(204)中部分别与下偏移丝杠(205)外表面的底部和上偏移丝杠(210)外表面的底部卡接,所述下偏移丝杠(205)的底端和上偏移丝杠(210)的底端分别与第二浮箱(2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利民,王叶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耐克斯特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