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1404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外壳、麦克风和拾音件,外壳上具有无孔区域,麦克风设在外壳内拾音件设在外壳内,且限定出连通在无孔区域和麦克风之间的拾音腔。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拾音件,使得无孔区域外的声音可以被无孔区域内的麦克风接收,从而使得外壳上可以不具备麦克风进音孔,进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防尘性能、防水性能。

Electronic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设备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目前电子设备智能化的发展,在电子设备中需要内置麦克风来作为语音识别的接收装置,在相关技术中,需要在与麦克风相对或附近的外壳处开设进音孔,然而,在电子设备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进音孔堵塞,引起受话失效的问题,而且进音孔对电子设备整体的防水性能也有较大影响,增加了由进音孔处进液引起电子设备内部电路短路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通过设置拾音件,使得无孔区域外的声音可以被无孔区域内的麦克风接收,从而使得外壳上可以不具备麦克风进音孔,进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防尘性能、防水性能。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具有无孔区域;麦克风,所述麦克风设在所述外壳内;拾音件,所述拾音件设在所述外壳内,且限定出连通在所述无孔区域和所述麦克风之间的拾音腔。根据本技术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拾音件,使得无孔区域外的声音可以被无孔区域内的麦克风接收,从而使得外壳上可以不具备麦克风进音孔,进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防尘性能、防水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振膜,所述振膜设在所述拾音件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拾音件的外端限定出所述拾音腔的入口,所述拾音件的所述外端与所述无孔区域的内表面无缝隙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拾音件的外端限定出所述拾音腔的入口,所述入口为圆形和/或所述入口的面积大于等于15mm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拾音腔包括第一腔段,所述第一腔段的横截面积沿着从所述无孔区域到所述麦克风的方向逐渐减小。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段的入口端作为所述拾音腔的入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段内设有振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膜垂直于所述第一腔段的中心线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膜与所述第一腔段的入口端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振膜与所述第一腔段的出口端之间的距离为L2,L1>L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拾音腔还包括第二腔段,所述第二腔段连接在所述第一腔段的靠近所述麦克风的一侧,所述第二腔段的横截面积沿着从所述无孔区域到所述麦克风的方向不发生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平板部,所述无孔区域形成于所述平板部,所述第二腔段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平板部的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麦克风设在基板上,所述基板平行于所述平板部设置,所述第二腔段的出口端直接连通至所述麦克风。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麦克风设在基板上,所述基板垂直于所述平板部设置,所述拾音腔还包括第三腔段,所述第三腔段的中心线沿平行于所述平板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腔段连接在所述第二腔段的靠近所述麦克风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拾音腔还包括过渡腔段,所述过渡腔段连接在所述第二腔段和所述第三腔段之间,所述过渡腔段的中心线沿弧线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孔区域的壁厚D大于等于0.3mm。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爆炸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电子设备的主视图;图4是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电子设备100:外壳1;平板部10;无孔区域11;无孔区域的内表面111;麦克风2;拾音件3;外端30;拾音腔31;拾音腔的入口310;第一腔段311;第一腔段的入口端3111;第一腔段的出口端3112;第二腔段312;第二腔段的出口端3121;第三腔段313;第三腔段的出口端3131过渡腔段314;振膜4;基板5;屏幕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随着目前电子设备智能化的发展,在电子设备中需要内置麦克风来作为语音识别的接收装置,在相关技术中,需要在与麦克风相对或附近的外壳处开设进音孔,然而,在电子设备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进音孔堵塞,引起受话失效的问题,而且进音孔对电子设备整体的防水性能也有较大影响,增加了由进音孔处进液引起电子设备内部电路短路的风险。可以理解的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例如:正在振动的声带、正在振动的音叉、敲响的鼓等等都是声源,并且声音靠介质传播,而且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反射面时会发生反射,从而可以改变声音的传播方向。由此,在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中,较为充分地利用了声音传播的特性来改善相关技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外壳1、麦克风2和拾音件3。结合图3和图4,外壳1上具有无孔区域11,麦克风2设在外壳1内,拾音件3设在外壳1内,且限定出连通在无孔区域11和麦克风2之间的拾音腔31。其中,“无孔区域11”指的是没有穿孔(例如麦克风进音孔)的区域。也就是说,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外壳1、麦克风2和拾音件3。在电子设备100的外壳1内设有麦克风2和拾音件3,其中拾音件3限定出拾音腔31,拾音腔31的一端朝向无孔区域11敞开、另一端朝向麦克风2敞开,以使拾音腔31连通在无孔区域11和麦克风2之间。或者说,外壳1外部的声音可以通过无孔区域11将声音传播到外壳1内的拾音腔31内,然后,声音可以由拾音腔31内传播到麦克风2处被麦克风2接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通过设置拾音件3,使得无孔区域11外的声音可以被无孔区域11内的麦克风2接收,从而使得外壳1上可以不具备麦克风进音孔,进而提高了电子设备100的防尘性能、防水性能。或者说,通过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所述外壳上具有无孔区域;/n麦克风,所述麦克风设在所述外壳内;/n拾音件,所述拾音件设在所述外壳内,且限定出连通在所述无孔区域和所述麦克风之间的拾音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上具有无孔区域;
麦克风,所述麦克风设在所述外壳内;
拾音件,所述拾音件设在所述外壳内,且限定出连通在所述无孔区域和所述麦克风之间的拾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振膜,所述振膜设在所述拾音件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件的外端限定出所述拾音腔的入口,所述拾音件的所述外端与所述无孔区域的内表面无缝隙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件的外端限定出所述拾音腔的入口,所述入口为圆形和/或所述入口的面积大于等于15m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腔包括第一腔段,所述第一腔段的横截面积沿着从所述无孔区域到所述麦克风的方向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段的入口端作为所述拾音腔的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段内设有振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垂直于所述第一腔段的中心线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洪侦
申请(专利权)人: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