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级间分离结构与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1255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结构与方法,包括级间舱、弹簧分离机构和切割索组件,级间舱两端分别连接助推级和飞行器主级,弹簧分离机构包括底板、外套筒、内套筒、承力板以及弹簧,切割索组件包括切割索、电发火管以及火焰雷管;底板连接外套筒,承力板连接内套筒,外套筒套装在内套筒外面,弹簧安装在内套筒内部;底板连接级间舱的一端,承力板连接级间舱的另一端;切割索上设置有电发火管以及火焰雷管,电发火管连接火焰雷管,切割索设置在级间舱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切割索组件将助推级与飞行器主级之间的连接约束解除的同时也解除了弹簧分离机构的约束,弹簧力释放弹力推开助推级与飞行器主级,使得助推级与飞行器主级快速分离。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aircraft interstage sepa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飞行器级间分离结构与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飞行器分离
,具体地,涉及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结构与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远程防空导弹一般都是基于成熟的导弹平台进行改进设计,主要通过新增一级助推器满足远距防空的要求,因此导弹一般采用了“主级+助推”的总体方案,在助推发动机工作结束与主级导弹分离,分离前导弹为静稳定;分离后导弹主级弹体为静不稳定;分离时导弹飞行马赫数在2.3~2.6左右。分离前后短时间内弹体特性由静稳定快速变为静不稳定,且高飞行马赫数情况下弹体扰动产生的干扰力矩非常剧烈;因此,强扰动级间分离及稳定控制是主要关键技术之一,进一步分析可知一种扰动力小,分离安全迅速的级间分离结构是技术关键点。公开号为CN203461147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飞行器的级间分离装置,安装在飞行器级间壳体上,包括挡板、保护罩、切割索组件;级间壳体包括沿级间壳体一侧周向延伸的削弱槽、沿级间壳体另一侧周向延伸并削弱槽相对的安装定位槽;切割索组件置于安装定位槽中;保护罩固定在级间壳体外侧,并且保护罩完全包覆切割索组件;挡板固定在级间壳体外侧,并且切割索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结构,包括级间舱(8),级间舱(8)两端分别连接助推级和飞行器主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分离机构、切割索组件,所述弹簧分离机构包括底板(1)、外套筒(2)、内套筒(3)、承力板(4)以及弹簧(5),所述切割索组件包括切割索(6)、电发火管(7)以及火焰雷管;/n所述底板(1)连接外套筒(2),承力板(4)连接内套筒(3),外套筒(2)套装在内套筒(3)外面,弹簧(5)安装在内套筒(2)内部;底板(1)连接级间舱(8)的一端,承力板(4)连接级间舱(8)的另一端;/n所述切割索(6)上设置有电发火管(7)以及火焰雷管,电发火管(7)连接火焰雷管,切割索(6)设置在级间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结构,包括级间舱(8),级间舱(8)两端分别连接助推级和飞行器主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分离机构、切割索组件,所述弹簧分离机构包括底板(1)、外套筒(2)、内套筒(3)、承力板(4)以及弹簧(5),所述切割索组件包括切割索(6)、电发火管(7)以及火焰雷管;
所述底板(1)连接外套筒(2),承力板(4)连接内套筒(3),外套筒(2)套装在内套筒(3)外面,弹簧(5)安装在内套筒(2)内部;底板(1)连接级间舱(8)的一端,承力板(4)连接级间舱(8)的另一端;
所述切割索(6)上设置有电发火管(7)以及火焰雷管,电发火管(7)连接火焰雷管,切割索(6)设置在级间舱(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级间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索(6)为环形,设置在级间舱(8)的周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级间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发火管(7)为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级间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5)在内套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劲松胡洁康海峰孙文钊蒋君庭江玉刚曾清香施臣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