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1007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6: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结构,包括第一施工侧和第二施工侧,所述第一施工侧采用三重高压旋喷桩与支护桩咬合的双排桩桩锚支护,所述第二施工侧采用桩锚支护。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坑结构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坑结构的施工方法。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可节约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同时可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A foundation pit structure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基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基坑结构,尤其是临近地铁和公路隧道的基坑,往往因为基坑距离地铁或者公路隧道过近,例如,与地铁的50米保护线范围重叠,临近公路隧道仅几米距离,不但会显著延长施工工期,降低施工进度,还无法同时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可以解决
技术介绍
涉及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坑结构,包括第一施工侧和第二施工侧,所述第一施工侧采用三重高压旋喷桩与支护桩咬合的双排桩桩锚支护,所述第二施工侧采用桩锚支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施工侧的护坡桩桩长31m,桩径1000mm,前排桩桩间距1.5m,后排桩桩间距3.0m,排距3.0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2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施工侧采用的桩锚桩顶埋深1.5m,桩径600mm,桩间距1.2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旋喷桩与支护桩桩长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施工侧和第二施工侧,所述第一施工侧采用三重高压旋喷桩与支护桩咬合的双排桩桩锚支护,所述第二施工侧采用桩锚支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施工侧和第二施工侧,所述第一施工侧采用三重高压旋喷桩与支护桩咬合的双排桩桩锚支护,所述第二施工侧采用桩锚支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工侧的护坡桩桩长31m,桩径1000mm,前排桩桩间距1.5m,后排桩桩间距3.0m,排距3.0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施工侧采用的桩锚桩顶埋深1.5m,桩径600mm,桩间距1.2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喷桩与支护桩桩长23.4m,桩径1200mm,桩间距1500mm,旋喷桩与支护桩咬合35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旋喷桩和支护桩之间设置降水井,井底标高以相邻部位基底以下2.6m进行控制,孔径600mm,井间距6m。


6.一种基坑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依序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护坡桩旋挖钻孔施工,具体按以下工序施工:
测放桩位→制备泥浆→埋设护筒→旋挖钻孔→成孔捞渣→终孔验收→下钢筋笼→下导管→浇筑砼→洗导管和拔护筒→成桩;
步骤二、高压旋喷桩施工,具体按以下工序施工:
测量定位→钻机就位→钻进造孔→终孔检查→高喷台车就位→插管和试喷→提升和旋喷注浆→成桩→移机至下一孔位;
步骤三、袖阀管注浆施工,具体按以下工序施工:
测量放线和定位孔→钻机就位和调整方位角→质量检测→钻至设计深度→下放袖阀管→质量检验→注水泥浆;
步骤四、人工成孔施工,具体按以下工序施工:
放线定桩位及高程→开挖第一节桩孔土方→绑护壁钢筋、支护壁模板→浇筑第一节护壁混凝土→检查桩位轴线→架设垂直运输架→安装辘轳→安装吊桶、通风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恒刘京城申利成钟涛钟鑫张羽李振波卢海丰李哲赵健成李文忠葛占祥吴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