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筒、镜头结构以及摄像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0947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6: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镜筒、镜头结构以及摄像模组。该镜筒,包括:第一筒体,包括第一物侧开口端与第一像侧开口端;第二筒体,包括第二物侧开口端与第二像侧开口端;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固定连接,第一物侧开口端为先后穿过第二像侧开口端及第二物侧开口端而位于第二筒体外的外置端,第一筒体的第一像侧开口端为限位于第二筒体内的内置端。上述镜头结构利于获得尺寸较小的头部宽度及头部深度,进而能满足移动终端逐渐提高的高占屏比的需求。而第一物侧开口端能先后穿过第二像侧开口端及第二物侧开口端而位于第二筒体外,而第一像侧开口端限位于第二筒体内,从而在镜筒内组装镜片时,不需要翻转镜筒,可以减少组装工序,降低组装成本。

Lens tube, lens structure and camera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镜筒、镜头结构以及摄像模组
本技术涉及摄像
,特别是涉及一种镜筒、镜头结构以及摄像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朝向全面屏发展,移动终端的屏幕的侧边边框已经消失,上下边框会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消失,这对配置于移动终端上的摄像模组的小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摄像模组的镜头结构通常包括镜筒及设于镜筒内的镜片,在不改变光学性能的前提下(镜片的尺寸、数目等不变的前提下),上述结构的镜头结构的尺寸很难进一步缩小,无法满足移动终端不断提高的高占屏比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镜头结构无法满足移动终端不断提高的高占屏比的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镜筒、镜头结构以及摄像模组。一种镜筒,包括:第一筒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包括第一物侧开口端与第一像侧开口端;以及第二筒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包括第二物侧开口端与第二像侧开口端;其中,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物侧开口端为先后穿过所述第二筒体的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及所述第二物侧开口端而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外的外置端,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像侧开口端为限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内的内置端,且所述第一物侧开口端为所述镜筒的物侧开口端,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为所述镜筒的像侧开口端。在上述镜头结构中,镜筒包括分体成型的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不受限于注塑一体成型工艺的限制,利于获得肉厚较小的第一筒体,从而获得尺寸较小的头部宽度及头部深度,也即获得小头部尺寸的镜头结构,进而使得上述镜头结构满足移动终端逐渐提高的高占屏比的需求。而第一筒体的第一物侧开口端能先后穿过第二筒体的第二像侧开口端及第二物侧开口端而位于第二筒体外,而第一筒体的第一像侧开口端限位于第二筒体内,可以减少组装工序,降低组装成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置端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镜筒的光轴垂直或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表面包括第二限位面,且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抵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像侧开口端限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内。如此,当第一筒体放入第二筒体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抵接,从而使得第一筒体的第一像侧开口端限位于第二筒体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面及所述第二限位面均与所述镜筒的光轴垂直;所述内置端的外表面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邻且相接的第一像侧配合面,所述第一像侧配合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更靠近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所述第一像侧配合面与所述述镜筒的光轴平行或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表面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邻且相接的第二像侧配合面,所述第二像侧配合面相对于所述第二限位面更靠近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所述第二像侧配合面与所述第一像侧配合面抵接;及/或所述内置端的外表面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邻且相接的第一物侧配合面,所述第一物侧配合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更靠近所述第二物侧开口端,所述第一物侧配合面与所述述镜筒的光轴平行或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表面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邻且相接的第二物侧配合面,所述第二物侧配合面相对于所述第二限位面更靠近所述第二物侧开口端,所述第二物侧配合面与所述第一物侧配合面抵接。第二像侧配合面与第一像侧配合面抵接,也即第二像侧配合面与第一像侧配合面抵接过盈配合,而第二物侧配合面与第一物侧配合面抵接,也即第二物侧配合面与第一物侧配合面过盈配合,从而实现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固定连接。过盈配合这种固定方法相对于点胶固定方法,可以避免溢胶带来的不良问题(例如,溢出的胶水影响第二筒体的内径的尺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体的外表面包括与所述第二物侧开口端的端面齐平的分界面,且所述分界面和所述第一物侧开口端的端面之间的间距为所述镜筒的头部深度。内置端外置端外置端内置端外置端内置端如此,镜筒的头部深度由外置端的伸出长度决定,利于控制镜筒的头部深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置端的外表面还包括多个第一面,所述第一限位面连接多个所述第一面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表面还包括多个第二面,多个所述第二面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面抵接。如此,可以使得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至所述第二物侧开口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径逐渐减小;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面与所述镜筒的光轴平行;及/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面相对于所述镜筒的光轴倾斜。如此,在满足镜片的组装尺寸的同时,更利于获得肉厚较小的第一筒体,进而获得小尺寸的镜头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体的肉厚为0.1-0.2mm,所述第二筒体的肉厚大于0.2mm。如此利于获得尺寸较小的头部宽度及头部深度,且利于整体镜筒的生产制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体的材质为金属,所述第二筒体的材质为塑胶。如此,可以采用切削加工的方式来形成第一筒体100,而采用塑料注塑形成第二筒体,采用切削加工的方式来形成第一筒体利于获得尺寸较小的头部宽度及头部深度,而采用黑色塑料注塑形成第二筒体相对于采用切削加工的方式来形成第二筒体,更利于保证第二筒体的一致性,利于量产。一种镜头结构,包括:上述的镜筒;以及多片镜片;其中,所述多片镜片中至少一片设置于所述外置端,其余的镜片设置于所述内置端。一种镜头结构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第一筒体及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包括第一物侧开口端与第一像侧开口端,所述第二筒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包括第二物侧开口端与第二像侧开口端,其中,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径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径满足: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物侧开口端能先后穿过所述第二筒体的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及所述第二物侧开口端而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外,而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像侧开口端限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内;套接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以使得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物侧开口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外,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像侧开口端限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内;固定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以及在所述第一筒体内组装镜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固定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的步骤中,包括点胶固定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像侧开口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点胶的步骤;或者,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径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径满足: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像侧开口端与所述第二筒体过盈配合;所述将所述第一筒体自所述第二筒体的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放入所述第二筒体的步骤与所述固定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的步骤同时完成。一种摄像模组,包括上述的镜头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镜头结构沿图1中的C-C线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镜头结构的镜筒的分解图;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传统的镜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传统的镜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镜筒,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筒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包括第一物侧开口端与第一像侧开口端;以及/n第二筒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包括第二物侧开口端与第二像侧开口端;/n其中,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物侧开口端为先后穿过所述第二筒体的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及所述第二物侧开口端而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外的外置端,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像侧开口端为限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内的内置端,且所述第一物侧开口端为所述镜筒的物侧开口端,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为所述镜筒的像侧开口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镜筒,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筒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包括第一物侧开口端与第一像侧开口端;以及
第二筒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包括第二物侧开口端与第二像侧开口端;
其中,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物侧开口端为先后穿过所述第二筒体的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及所述第二物侧开口端而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外的外置端,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像侧开口端为限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内的内置端,且所述第一物侧开口端为所述镜筒的物侧开口端,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为所述镜筒的像侧开口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端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镜筒的光轴垂直或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表面包括第二限位面,且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抵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筒体的所述第一像侧开口端限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面及所述第二限位面均与所述镜筒的光轴垂直;
所述内置端的外表面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邻且相接的第一像侧配合面,所述第一像侧配合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更靠近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所述第一像侧配合面与所述述镜筒的光轴平行或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表面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邻且相接的第二像侧配合面,所述第二像侧配合面相对于所述第二限位面更靠近所述第二像侧开口端,所述第二像侧配合面与所述第一像侧配合面抵接;及/或
所述内置端的外表面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邻且相接的第一物侧配合面,所述第一物侧配合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更靠近所述第二物侧开口端,所述第一物侧配合面与所述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德忠吴俊甫邹海荣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