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27525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系统包括设置在每层沉淀池底部的刮泥区,以及位于所述多层沉淀池两侧的排泥区,每层沉淀池底部的刮泥区内沿沉淀池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侧向刮泥机,将沉淀池底部的底泥刮至排泥区。该系统主要应用在水处理多层平流沉淀池排泥工艺中,通过侧向分层刮泥与统一排泥相结合,减少了刮泥行程,避免池底积泥或底泥上浮现象发生,同时提高了污泥排出效率和含固率,节约占地面积。

A short stroke sludge discharge system of multi-layer sedimenta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该系统主要应用在水处理多层平流沉淀池排泥工艺中,通过侧向分层刮泥与统一排泥相结合,减少了刮泥行程,避免池底积泥或底泥上浮现象发生,同时提高了污泥排出效率和含固率,节约占地面积。
技术介绍
多层平流沉淀池是传统单层平流沉淀池的衍生池型,可通过“浅池理论”提高沉淀效率,减少了平流沉淀工艺的占地面积,特别适合城市大规模集中供水水厂使用,尤其是人口密集的一二线城市。但是,多层平流沉淀池由于下层沉淀区封闭和单层水深较小等池型特点,带来了排泥系统较难设计和运行的问题。现有设备厂商的排泥设备多来自传统单层平流沉淀池,但是,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些排泥设备不能很好的适应多层平流沉淀工艺,经常造成底泥无法刮净,或刮泥过程中造成底泥上浮,影响出水水质。因此,排泥系统极大限制了多层平流沉淀池的发展。现阶段多层平流沉淀池主要采用纵向排泥的方式,即从沉淀池进水端刮至出水端,或与之相反。其中,上层排泥设备与传统的平流沉淀池中使用的泵吸虹吸式刮泥机无明显区别,而下层沉淀池由于上层沉淀池的阻碍,只能使轨道式、链条式或往复式等类型的刮泥机,这种刮泥机通常需要平铺在沉淀池池底,通过底部刮板的运动将底泥刮至集泥坑,最终排出沉淀池。通过分析大量多层平流沉淀池的工程案例,可以发现多层平流沉淀池底泥刮不干净或底泥上浮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刮泥机的问题,而是刮泥方向的问题。这是由于多层平流沉淀池沉淀区通常50米以上,距离比较长,现阶段采用纵向刮泥方式,底泥在沉淀池底部的行程很长。而底泥通过物理沉降沉淀至池底后,无法第一时间清除,反而需要通过刮泥机刮动数十米后方可排走,期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影响了刮泥质量。例如,长距离刮泥可能出现底泥量多,超过刮板高度,不仅无法有效的刮走底泥,反而会再次将已经沉淀池底的底泥扰动起来,影响沉淀效果,最终导致出水水质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研究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通过改变多层平流沉淀池的排泥方向,解决底泥停留时间过长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多层平流沉淀池的处理效果和运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通过缩短刮泥行程,减少底泥停留时间,提高了刮泥效果,提高了多层平流沉淀池的排泥效果和运行稳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系统包括设置在每层沉淀池底部的刮泥区,以及位于所述多层沉淀池两侧的排泥区,每层沉淀池底部的刮泥区内沿沉淀池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侧向刮泥机,将沉淀池底部的底泥刮至排泥区。进一步地,所述每层沉淀池的刮泥区通过隔墙与排泥区隔离,隔墙底部有连通口,高0.3米至0.5米,用于刮泥机刮出的底泥从该连通口跌落至排泥区。进一步地,靠近沉淀池入口处的刮泥机运行速度快,靠近沉淀池出口处的刮泥机运行速度慢。进一步地,所述排泥区设有气提泵,通过气体上浮作用带动排泥区底部污泥向上排出。进一步地,排泥区隔墙连通口处设置与刮泥机配合的橡胶隔离刷,用于将刮泥机上附着的污泥彻底清除,所述橡胶隔离刷采用软性橡胶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通过缩短刮泥行程,减少底泥停留时间,提高了刮泥效果,提高了多层平流沉淀池的排泥效果和运行稳定性,排泥区为各层沉淀池共用的排泥区域,并与沉淀区隔离,避免排泥区污泥进入沉淀区,影响沉淀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多层沉淀池侧排泥系统可实现各层平流沉淀池刮泥和排泥的分离,分层刮泥,统一排泥,避免各区域运行期间的互相影响,提升了整体出水效果。这种侧排泥系统可有效解决多层沉淀池的排泥难题,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各层沉淀池侧向排泥,可减小刮泥行程,从而减少了底泥在沉淀区的停留时间。同时,底泥被统一刮至排泥区,通过各层沉淀池共用排泥区,不仅节约了占地面积,也简化了排泥设备。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平面图。图2为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A-A剖面图。图3为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B-B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本专利技术此实施例是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它主要由刮泥区和排泥区组成。刮泥区采用底部平铺的刮泥机,由于刮泥行程短,积泥少,因此对刮泥机的承重和动力要求均有所降低。本实施例采用双轴滚动驱动刮泥链条滚动,带动刮板连续不断向排泥区运行,将底泥刮至排泥区。由于沉淀池长度较长,可采用多台刮泥机并联运行。由于沉淀池进水端絮体较大,底泥较多,而沉淀池出水端絮体较小,底泥较少,因此这种多台刮泥机并排运行的方式,可根据底泥多少调整各刮泥机的运行速度。靠近进水端的刮泥机运行速度较快,可保证污泥被完全刮走,靠近出水端的刮泥机运行速度较慢,可避免刮泥机过快运行扰动底部体积小,密度轻的絮体再次上浮。排泥区为各层沉淀池共用的排泥区域,并通过隔墙与沉淀区隔离,隔墙底部有连通口,高0.3米至0.5米,用于安装刮泥机以及确保刮泥机的正常运行。排泥区为各层沉淀池共用,刮泥区底泥进入排泥区后,由于排泥区内水体静止,沉淀池污泥更易沉降,且排泥区污泥浓度高,提高了污泥之间的吸附卷扫作用,也加速了污泥的沉淀效率。刮泥区和排泥区之间通过隔墙分离,刮板从刮泥区运行至排泥区后,当再次进入刮泥区之间,通过橡胶隔离刷避免了刮板将排泥区污泥重新带入刮泥区,从而彻底隔离污泥进入沉淀区。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侧排泥系统主要通过各层沉淀池独立侧向刮泥与统一排泥,解决了多层沉淀池排泥难题。该排泥系统主要应用在多层平流沉淀池中。本实施例为三层平流沉淀池,一座两格,其中每格宽度8米至12米,沉淀池有效沉淀区长度为40米至80米。本实施例单格单层沉淀池采用4台刮泥机并列布置,单侧排泥槽采用12台气提泵排泥。刮泥机1敷设在各层沉淀池底部,刮泥机长度略大于沉淀池宽度,刮泥机宽度通常可取10米至15米,具体应根据沉淀池总长度以及刮泥机台数确定。刮泥机1主要功能为刮动底部沉积污泥至排泥区,具体形式无特殊要求。气提泵2主要作用为通过气体上浮作用带动排泥区底部污泥向上排出。橡胶隔离刷3采用软性橡胶材料,安装在排泥区隔墙连通口处,且与刮泥机配合设置,主要作用是可将刮泥机上附着的污泥彻底清除,在刮板从排泥区反向运行时,避免排泥区污泥回流至刮泥区,同时,橡胶隔离刷还具有清洁刮板表面残留污泥的作用。它区别于现有技术之处在于:1.相比传统多层平流沉淀池纵向刮泥方式,本专利技术排泥系统采用侧向刮泥方式,可极大缩短刮泥行程,减小了底泥停留时间。2.相比于传统多层平流沉淀池刮泥机等速刮泥方式,本专利技术可在沉淀池长度方向设置多台刮泥机,靠近沉淀池入口处的刮泥机运行速度快,靠近沉淀池出口处的刮泥机运行速度慢。这种变速刮泥的方式适应了沉淀池入口污泥多,出口污泥少的特点。一方面通过入口刮泥机的快速运行可及时刮走入口处的大量污泥,另一方面通过出口刮泥机的慢速运行避免刮泥速度过快扰动底部轻小絮体再次上浮。3.相比于传统的多层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系统包括设置在每层沉淀池底部的刮泥区,以及位于所述多层沉淀池两侧的排泥区,每层沉淀池底部的刮泥区内沿沉淀池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侧向刮泥机,将沉淀池底部的底泥刮至排泥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系统包括设置在每层沉淀池底部的刮泥区,以及位于所述多层沉淀池两侧的排泥区,每层沉淀池底部的刮泥区内沿沉淀池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侧向刮泥机,将沉淀池底部的底泥刮至排泥区。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沉淀池短行程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层沉淀池的刮泥区通过隔墙与排泥区隔离,隔墙底部有连通口,高0.3米至0.5米,用于刮泥机刮出的底泥从该连通口跌落至排泥区。


3.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易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水业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